近20年中国沿海风暴潮强度、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

2010-12-28 10:23谢丽张振克
海洋通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风暴潮沿海地区经济损失

谢丽,张振克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3)

近20年中国沿海风暴潮强度、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

谢丽,张振克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3)

中国是世界上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最近20年,风暴潮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呈波动上升趋势,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共高达2 443.64亿元;风暴潮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共为4 128人。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次数和强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风暴潮灾害的次数和强度呈增加的趋势、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具有相对集中性,但其发生的时间跨度有延长的趋势、风暴潮强度和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不一定成正比关系。研究风暴潮灾害形成机理,评估风暴潮灾情等级,完善风暴潮灾害预警体系,加强风暴潮减灾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措施防御大规模围垦区的风暴潮灾害,对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风暴潮灾害;风暴潮强度;时空分布;灾害损失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岸带自然灾害呈加剧上升的趋势,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风暴潮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水内侵灾害日益严峻,对沿海低地的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构成严峻的威胁[1-3]。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加剧,1995—2006年的11年,在1850年以来器测全球温度最暖的12个年份中均榜上有名;从1906年到 2005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 0.74℃。1961—2003年全球海洋从表层到700 m的温度上升了0.1 ℃,同期海平面平均上升1.8 ± 0.5 mm/a;20世纪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是 1.7 ± 0.5 mm/a,而1993—2003年利用卫星高度测定的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达到3.1 ± 0.7 mm/a,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区域差异巨大;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水位呈上升趋势,与同期风暴潮强度和平均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4,5]。

我国拥有18 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5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 % 左右。我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不同程度地遭受海洋灾害的影响,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6-9]。风暴潮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所导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国际上通常把它分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两种类型。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沿海从南到北气候差异巨大,温带气旋与热带气旋均十分活跃,在沿海引起的风暴潮灾害也十分严重。近百年来,我国沿海台风灾害次数明显呈上升的趋势[10],联合国将 20世纪的最后 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引起了全球对灾害的重视。最近 20年来,我国对海岸带灾害特别是风暴潮灾害十分重视,建立了灾害预警、灾害应急反应体系,相关的科学研究也日益深入,涉及风暴潮灾害的趋势、海平面上升的海岸生态响应、海岸侵蚀、海岸带灾害的易损性分析、风暴潮数值计算、模拟和预报、热带气旋的变化和成因分析、风暴潮灾害风险及其防范数据库研究、风暴潮减灾及其遥感动态监测等多领域[6-8,11-30]。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灾害公报》(1989—2008年)[31],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1989—2008年我国大陆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强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灾害损失的关系,以期对全球快速升温背景下我国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影响做出初步的评估,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我国沿海的可持续发展。

1 风暴潮强度与灾害损失

1.1 风暴潮强度值S的计算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风暴潮强度的定量指标[32]。前人根据极值水位与相应波高联合出现的重现期大小,给出风暴潮致灾强度的等级划分:轻,中,重,特重[33]。风暴潮强度S可以风暴潮的大小来表示。根据郭洪寿的建议,把风暴潮的大小分为7级[34],判别的标准是依据风暴潮产生的增水幅度(表1)。虽然风暴增水的大小与风暴强度、风暴移动速度、风暴路径、海岸地形等诸多因素有关,但风暴增水的绝对量值大小仍是风暴潮强度分级比较合适的指标[35]。

表 1 风暴潮强度等级Tab. 1 Intensity levels of storm surges

根据 1989—2008年我国每次风暴潮灾害的最大增水数值,结合表1的内容,确定每次风暴潮强度值Sa,通过计算各年风暴潮强度的年平均值、年最大值和年最小值,研究 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强度的变化(图1)。

1.2 风暴潮强度时序变化

20年来,我国风暴潮强度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其中 1998年风暴潮强度的年平均值、年最大值和年最小值都是最小。以1998年和1999年为界,前10年风暴潮强度的年平均值、年最大值和年最小值的均值分别为2.7,3.8和1.8,后10年分别为2.9,4.4和1.8。前后10年相比,风暴潮强度的年平均值和年最小值的均值变化较小,但年最大值的均值前10年小于后10年,即风暴潮强度年最大值有增加的趋势(图1)。

图 1 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强度等级的变化Fig. 1 Changes of storm surge intensity level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past 20 years

1.3 风暴潮灾害损失

20年来,不同程度的风暴潮灾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1989—2008年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较大。出现两个明显的波峰和两个波谷,即1997年和200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而1991年和1998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少。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波峰值,即1994年风暴潮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多达1 248人,主要是由于疏散人群不及时和风暴潮灾害突发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风暴潮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总体上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图 2 1989-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Fig. 2 Death-missing numbers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induced by storm surge disaster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from 1989 to 2008

2 风暴潮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间分布

我国风暴潮灾害主要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灾害类型以台风风暴潮灾害为主,温带风暴潮灾害较少(图3)。从图3可以看出:1989—2008年间,我国沿海地区发生台风风暴潮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6—10月所发生的风暴潮灾害次数最多,约占风暴潮灾害总次数的93 %;温带风暴潮灾害主要集中在10月,约占温带风暴潮灾害总次数的38 %。

最近 20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时间跨度有延长的趋势,如1989年5月就在珠江口以西沿海发生台风风暴潮灾害,6月在大连以东沿海出现了历史上同期罕见的温带风暴潮灾害;1992年6月在天津塘沽港发生温带风暴潮灾害;1993年11月渤海发生一次较强的温带风暴潮灾害;1995年 11月海南省三亚市沿海发生了台风风暴潮灾害;2003年 11月在海南岛北部沿海出现历史罕见的高潮潮灾;2006年5月广东汕头沿海发生“珍珠”台风风暴潮灾害,4月17日大连沿海发生温带风暴潮灾害;2007年3月渤海湾、莱州湾发生了一次特大温带风暴潮灾害,是20年来发生最早的一次风暴潮灾害;2008年4月发生了1949年以来最早的一次台风风暴潮灾害,8月在江苏和河北沿海发生了两次温带风暴潮灾害,其发生的时间也是极其罕见的[31]。

图 3 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次数的季节分布Fig. 3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frequency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past 20 years

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共发生114次,其中台风风暴潮灾害次数占风暴潮灾害总次数的88.6 %。而温带风暴潮灾害次数仅占风暴潮灾害总次数的11.4 %。台风风暴潮灾害主要发生在1989年、1994年、1995年、1996年、2001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这几年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占20年来总次数的66.3 %;温带风暴潮灾害主要发生在1989年、1992年、2003年、2007年和2008年,这几年温带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占20年来总次数的76.9 %(图4)。

图 4 1989-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次数年分布Fig. 4 Annu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frequency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from 1989 to 2008

2.2 空间分布

我国受风暴潮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海域主要集中在浙江温州沿海、闽江口、珠江口和海南沿海等地区。根据单次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大潮灾(大于10亿元)、严重潮灾(5 ~ 10亿元)、较大潮灾(1 ~ 5亿元)和轻度潮灾(小于1亿元)。根据每次风暴潮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及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 20年来每次风暴潮灾害定位到图5中不同位置以分析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一次风暴潮往往会影响几个地区,因此风暴潮灾害次数统计在图5上有重复。由于特大和大风暴潮灾害的影响范围较大,故这两种灾害在示意其地区分布时将其受到较大影响的地区也列为同一个灾害等级,长江口以北的特大和严重潮灾主要是受长江口以南发生的特大和严重潮灾的影响所致。

图 5 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示意图Fig.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past 20 years

从图5可以看出:20年来,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大潮灾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其中浙江省的特大潮灾又主要分布在温州一带沿海,福建省的特大潮灾主要分布在福州与厦门之间沿海,广东省的特大潮灾主要分布在阳江——湛江一带沿海;轻度潮灾相对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海南省和广东省,其中渤海湾的轻度潮灾主要分布在天津沿海,广东省的轻度潮灾主要分布在阳江至雷州半岛之间沿海,而海南省的轻度潮灾主要分布在其东南和东北部。图5集中体现了20年来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性。

3 最近20年风暴潮灾害的初步评估

3.1 风暴潮强度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

我国风暴潮强度与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图 6),总体上来说,风暴潮强度越大,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大,但风暴潮强度的大小与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即大的增水未必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大的增水正值天文潮小潮期,且又未发生在当日高潮时刻,就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反,如果小的增水与天文大潮和当日高潮并发,则可能带来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图 6 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强度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这里风暴潮强度值是其平均值)Fig. 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of storm sur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past 20 years

从图6可以看出,除1990年、1991年、1994年、2003年和2006年外,20年来,我国风暴潮强度与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1990年风暴潮强度较大,风暴潮发生时正值小潮期且最大增水发生在低潮时段,加上防汛指挥部门出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抢险救灾,从而大大减轻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1991年风暴潮强度较大,但6号和11号台风暴潮正值天文潮小潮期,且最大增水又未发生在当日高潮时刻,故没有酿成大灾。8号台风虽正值天文大潮期,但预报部门准确及时地发布了风暴潮预报,各级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也抽调了大量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将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2003年我国沿海地区共发生三次强度较大的台风风暴潮灾害,但沿海各级政府加大对风暴潮灾害的防范力度,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如“科罗旺”台风风暴潮发生之前,在广东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安全转移人员近4万人,敦促2.8万艘船只进港,此次风暴潮灾害中广东省死亡2人,经济损失约8.5亿元,与历史上发生在该地的其它同等强度的风暴潮灾害相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明显降低;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共发生4次强度较大的风暴潮灾害,其中强度最大的“桑美”是近 50年来登陆我国强度最强的台风,登陆时恰逢沿海天文大潮期,各级海洋预报台及时发布了风暴潮警报和紧急警报。“桑美”登陆前,浙江全省紧急转移 100.1万人,回港避风船只多达34 313艘;福建省安全转移海上养殖人员约57万人,回港避风船只达36 000艘,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31]。

1994年风暴潮平均强度较小,但直接经济损失较大,主要是因为8月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发生的风暴潮强度较大,潮灾特别严重。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风暴潮、天文大潮、狂风巨浪、暴雨洪水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据统计,浙江省有10个地(市)、48个市(县、区)、735个乡镇、14 281个村庄、1 150万人口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全省倒塌房屋 10万余间,损坏海塘520.7公里,堤塘决口243公里,损坏小型水库9座,小水电站101座,损坏船只1 757艘,死亡、失踪人数共为1 248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9月1日袭击福建沿海的风暴潮强度仅为 1,但因有些防潮堤坝及护岸工程已年久失修,在连遭海浪冲击的情况下,失去防潮能力,福建沿海地区仍遭受严重损失。全省受灾农作物10.5万公顷、成灾3.4万公顷,毁坏船只419艘,损坏海堤176.6公里,其中决口423处,长达45.5公里,全省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31]。

3.2 风暴潮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

我国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在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比在气温较低的偏冷时段明显增多[6]。风暴潮灾害主要集中在6—10月,其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179.48亿元,占20年来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89.19 %。

我国风暴潮灾害每年发生的次数与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图7),每年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越多,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越大。但由于风暴潮强度和发生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也有一些年份较特殊,如 1995年风暴潮灾害次数多达 10次,但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却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风暴潮强度均较小、风暴潮灾害几乎都未发生在天文大潮期,且最大增水大多出现在低潮段;2007年我国沿海地区共发生9次风暴潮灾害,但风暴潮的强度较小,其中“0303”特大温带风暴潮因国务院领导和受影响的各级沿海部门高度重视,加上风暴潮预警系统和各种防潮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应急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在沿海各级政府的高效领导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31]。

1997年风暴潮灾害次数仅为2次,但9711和9713号台风强度大,狂风、巨浪、天文大潮并发,造成了非常惨重的灾害损失。9711号台风风暴潮是1949—1997年间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风暴潮灾害,严重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和河北省沿海,其中浙江省是此次灾害的重灾区,其成灾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国内外历史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在 9711号台风风暴潮和台风浪期间,浙江省淹死169人,损坏堤防776公里,堤防决口13894处,受灾人口114l万,227万群众被洪水和海水围困,直接经济损失约193亿元[31]。

图 7 20 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时间分布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Fig. 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of storm sur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past 20 years

我国风暴潮灾害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和海南省(图8)。最近20年来,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广东省高达714.72亿元,占全国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 29.2%;浙江省为585.84亿元,占全国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24%;福建省为448.67亿元,占全国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18.4%;海南省为330.9亿元,占全国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13.5%;广西和长江口及其以北沿海的风暴潮灾害较少,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对较小。

图 8 1989—2008年我国沿海不同地区风暴潮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Fig. 8 Direct economic losses of storm surges in differen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from 1989 to 2008

在风暴潮强度和防灾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区灾害损失大;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相应较小。1994年 8月21日浙江省遭受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死亡、失踪人数高达1 24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24.4亿元。造成如此巨灾除自然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达,濒海生产活动人口数量大。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差异与风暴潮灾害损失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地势低平的海岸地带,风暴潮造成的损失较大,而在地势较高的海岸地带,风暴潮造成的损失较小[34]。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a)最近20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风暴潮强度呈波动变化的趋势,以1998年和1999年为界,前后 10年风暴潮强度的年平均值和年最小值的均值变化较小,但年最大值的均值前 10年小于后10年,即风暴潮强度年最大值有增加的趋势。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大,总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风暴潮强度与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总体上来说,风暴潮强度越大,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大,但两者不一定成正比关系。上述变化特点表明:最近20年来,我国大陆沿海风暴潮灾害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的增强,已发挥了较明显的减灾效益。

b)我国风暴潮灾害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6-10月,这五个月因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20年来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89.19 %,相关部门应在这几个月重点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但最近 20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时间跨度有延长的趋势。除特殊年份外,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越多,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越大。

c)我国风暴潮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和海南省。这四个省因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 20年来全国风暴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的85.1 %。此外,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还与风暴潮灾害发生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地形地貌和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有关。

4.2 关于风暴潮灾害的对策建议

4.2.1 深入研究风暴潮灾害形成机理和风暴潮灾情科学评估问题 风暴潮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多年来风暴潮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学术界提出建立风暴潮灾情等级评估模型、风暴潮灾情等级快速评估[17],但学术界对风暴潮致灾过程和机理的典型案例研究还十分薄弱。由于中国沿海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海岸海洋开发利用方式、人类活动强度的区域差异显著,对风暴潮灾害的科学评估要建立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的实地调查研究,配合实验模拟研究,深入揭示风暴潮致灾的过程和机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风暴潮灾害等级评估模型,服务于风暴潮灾害预警与灾后安置、重建工作。

4.2.2 加强风暴潮减灾系统工程建设 在中国沿海大规模开发的背景下,加强沿海风暴潮减灾工程建设的目的是用适量的投入换来沿海地区长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意义深远[36]。风暴潮减灾工程建设主要包括:1)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风暴潮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反应系统的建设[37,38],建立并完善风暴潮灾害风险防范数据库和风暴潮灾害信息系统。我国风暴潮灾害数据库主要是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数据,其它方面的数据缺乏[24,25];利用“3S”技术,建立风暴潮灾害信息系统和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及时监控海洋动态变化过程,实现网络信息共享,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风暴潮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26,27,39]。2)通过建设高标准海堤和防洪闸等设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推进具有强防风暴潮能力的阶梯式和消浪措施的海堤建设[7,28,40]。未来海平面波动变化趋势不可避免,沿海风暴潮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我国沿海风暴潮护岸工程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建设好高质量的防洪防潮大堤与护岸工程,可极大地降低海岸带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3)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沿海防护林体系具有抗御台风、寒潮大风的功效,又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益。现阶段应加强新建海堤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通过品种改良和改善土质,将海岸防护工程与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防灾减灾,又有利于沿海生态环境建设。4)重视沿海消浪工程建设。尽可能利用海岸滩涂生物的消浪防御功能,减缓风暴潮灾害的影响[41]。我国长期以来重视海堤工程建设,对经济发达的重要岸段,今后应重视对岸外防波堤、丁坝等工程的建设。

4.2.3 对沿海大规模围垦区应采取综合措施防御风暴潮灾害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沿海滩涂开发规模空前,如河北曹妃甸滨海新城、天津滨海新区以及上海南汇嘴附近的滨海新城与临海工业区建设,围垦的规模均超过100 km2。大型的围填海工程涉及港口、工业园区、旅游生活服务区和综合养殖区等,一旦发生风暴潮灾害,灾害的损失难以估量。在大规模围垦区,应建设高标准的海岸防护工程,兼顾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美化海堤环境;在垦区内完善防洪水系和配套措施,完善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公众与业主的防灾意识,尽可能在风暴潮灾害来临时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 Gornitz V. Global coastal hazards from future sea level rise [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991, 3(4): 379-398.

[2] Nicholls R J. Analysis of global impacts of sea-level rise: a case study of flooding [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002,27(32-34): 1 455-1 466.

[3] Moser S C. Impact assessments and policy responses to sea-level rise in three US states: An exploration of human-dimension uncertaintie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 15(4):353-369.

[4] Solomon S D, Qin M, Manning Z, et al. (eds.) IPCC,2007: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 Pethick J. Coastal management and sea-level rise [J]. Catena, 2001,42(2-4): 307-322.

[6] 施雅风. 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加剧发展及其防御方略 [J]. 自然灾害学报, 1994, 3(2): 3-15.

[7] 杨桂山.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3): 23-30.

[8] 季子修, 施雅风.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与海岸防护问题 [J].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2): 57-63.

[9] 张振克, 丁海燕.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重大海洋灾害分析[J].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20(7): 25-27.

[10] 高建华, 朱晓东, 余有胜, 等.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影响研究[J]. 灾害学, 1999, 14(2): 73-77.

[11] 张振克. 黄渤海沿岸海岸带灾害、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J]. 海洋通报, 1996, 15(5): 91-95.

[12] 夏东兴, 刘振夏, 王德邻, 等.海面上升对渤海湾西岸的影响与对策 [J]. 海洋学报, 1994, 16(1): 61-67.

[13] 任美锷.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近3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及2030年上升量预测 [J]. 地理学报, 1993, 48(5): 385-393.

[14] 夏东兴, 王文海, 武桂秋, 等. 中国海岸侵蚀述要 [J]. 地理学报, 1993, 48(5): 468-476.

[15] 张忍顺, 陆丽云, 王艳红, 等. 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 [J].地理研究, 2002, 21(4): 469-478.

[16] 赵庆良, 许世远, 王军, 等.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5): 32-40.

[17] 叶雯, 刘美南, 陈晓宏. 基于模式识别的台风风暴潮灾情等级评估模型研究 [J]. 海洋通报, 2008, 23(4): 65-70.

[18] 董剑希, 仉天宇, 付祥, 等.福建省沙埕港百年一遇台风风暴潮的计算 [J]. 海洋通报, 2008, 27(1): 9-16.

[19] 吴少华, 王喜年, 于福江, 等. 连云港温带风暴潮及可能最大温带风暴潮的计算 [J]. 海洋学报, 2002, 24(5): 8-18.

[20] 于福江, 张占海.一个东海嵌套网格台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制与应用 [J]. 海洋学报, 2002, 24(4): 23-33.

[21] 端义宏, 朱建荣, 秦曾灏, 等.一个高分辨率的长江口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应用 [J]. 海洋学报, 2005, 27(3): 11-19.

[22] 薛根元, 王志福, 周丽峰, 等. 登陆东南沿海热带气旋的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5): 1 362-1 372.

[23] 陈光华, 黄荣辉.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6): 610-616.

[24] 许世远, 王军, 石纯, 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 [J]. 地理学报, 2006, 61(2): 127-138.

[25] 赵林, 武建军. 灾害风险防范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1): 44-48.

[26] 滕骏华, 吴玮, 孙美仙, 等. 基于 GIS的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2): 16-21.

[27] 张文宗, 王云秀, 魏立涛, 等. 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简介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3): 76-80.

[28] Zhang Zhenke, Tian Haitao, Li Yanming et al. Modern natural coastal hazards and hazards management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C]. Paris: Atlantic Press, 2007, 583-588.

[29] 黄世昌, 李玉成.赵鑫, 等.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的风暴潮流 [J]. 海洋通报, 2008, 27(5): 8-17.

[30] 马进荣, 张金善, 宋志尧. 渤、黄、东海海域9711号风暴潮数值模拟 [J]. 海洋通报, 2008, 27(6): 15-19.

[31]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EB/OL]. (1989-2008)[2009-10-23] http: //www.soa.gov.cn/hyjww/hygb/zghyzhgb/A020708 index_1.htm.

[32] 冯利华. 风暴潮等级和灾情的定量表示法 [J]. 海洋科学, 2002,26(1): 40-42.

[33] 董胜, 余海静, 郝小丽. 基于浪潮组合的台风暴潮强度等级划分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5, 35(1): 152-156.

[34] 许启望, 谭树东. 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J]. 海洋通报, 1998, 17(1): 1-12.

[35] 史键辉, 王名文, 王永信, 等. 风暴潮和风暴灾害分级问题的探讨 [J]. 海洋预报, 2000, 17(2): 12-15.

[36] 张振克. 中国沿海可持续发展与减灾工程建设 [J]. 中国减灾,1997, 7(3): 20-22.

[37] 王欣睿, 孙波涛, 陈强, 等. 珠海市风暴潮预警预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 [J]. 海洋通报, 2008, 27(2): 117-120.

[38] 陈沈良, 谷国传, 吴桑云. 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3): 100-104.

[39] 王爱军. 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损失及防灾减灾策略 [J]. 江苏地质, 2005, 29(2): 98-101.

[40] 沈正平, 韩雪. 江苏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初探 [J]. 人文地理,2007, 22(6): 47-51.

[41] 戴亚南, 张鹰. 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探讨 [J].生态环境, 2006, 15(6): 1 417-1 420.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s and disaster loss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past 20 years

XIE Li, ZHANG Zhen-ke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for Coast and Island Development,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 are influenced seriously by storm surge disast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ries data ofOceanic Disasters Reports in China, the storm surge disasters of China during 1989-2008 are discussed.Th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which have been induced by storm surge disasters take on the rise tendency in past 20 years, add up to 244.364 billion RMB. The death-missing numbers, which have been induced by storm surge disasters,show the downward trend as a whole from 1989 to 2008, and the number is 4,128 person altogether. The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and disaster losses along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have the increasing tre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have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but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s have the prolonged tendency. They have definit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intensity,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s and disaster losses, but they not always have direct proportion relations. Accordingly,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conomi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ong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o deep study storm surge disasters, to evaluate disasters levels of storm surges, to construct a perfect reduction disaster system of storm surges, and to defense storm surge disasters by adopting synthesis measures.

storm surge disasters; intensity of storm surge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disaster losses

P731.23

A

1001-6932(2010)06-0690-07

2009-10-29;收修改稿日期:2010-03-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6052;41071006);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009111001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7149)

谢丽 (1978—),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电子邮箱:xieli@smail.nju.edu.cn。

张振克,教授,E-mail:zhangzk@nju.edu.cn。

猜你喜欢
风暴潮沿海地区经济损失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防范未来风暴潮灾害的绿色海堤蓝图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临近预报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