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文言断句题——快速求解高考文言断句题方法指津

2011-01-12 10:36李弗不
中学语文 2011年26期
关键词:句读断句虚词

李弗不

如何解答高考文言断句题
——快速求解高考文言断句题方法指津

李弗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这的确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缘何?一来是有继古遗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看重句读的;二来是断句很能检测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一种真正的文言文能力检测。

2011年全国一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就有北京卷、浙江卷、广东卷、江西卷和湖南卷五套试卷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江西卷和湖南卷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求解文言文断句题呢?有没有一些简易的方法、技巧呢?就让我们结合2011年高考断句真题来谈一谈吧。

有的同学解文言断句题时,是看一句,断一句,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方法。解文言断句题应该首先通读原文,如果读一遍不理解,要再读一遍,甚至更多遍。要在了解了大意的基础上去断句,才是正确的方法。所以,平时应该多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当然,这是笼统而言,比较抽象而论的。具体形象地说来就是:

1.找“云、曰、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以确定断句。文言文里“云、曰”这两个话语标志词是用得比较多的,一般而言,在“云、曰”等后就可知其要标注冒号和双引号了,因为是人物所言之原话。如浙江卷的“若不者,曰:‘往共筹之。’”等。

2.找文言文虚词,以确定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常常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夫、盖、凡、窃、请、敬等;常常用在句尾的语气词:也、矣、欤、焉、哉等;常常用在句中的连词:以、干、为、而、则等。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如北京卷的“……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3.找顶真修辞,以确定断句。什么是顶真?简单地说就是,把上一句的末尾词,做下一句(或隔句)的开头词,这就是顶真。如《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再如江西卷“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隔句顶真)。

4.找对偶、对称、排比等修辞,以确定断句。文言文中往往有很多两两相对的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对偶句子来确定断句。如湖南卷的“感愤郁塞/触事而发”(对称)。

5.找反复,以确定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就可知要断开。再如2010年北京卷的“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再如2010年重庆卷的“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不……不……”形成反复,就可据之断句。

6.找“故、固、虽、然……”字,以确定断句。一些表示推断、总结、假设、因果等的词语,往往就是断句的标志词。如广东卷的“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再如湖南卷的“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总之,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在于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在于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方法上还可以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要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平时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标点断句是有很大帮助的。

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

猜你喜欢
句读断句虚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短句(主语+谓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咬文嚼字”三篇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妙用标点巧断句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断句难不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