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需求显特色 强化内涵重质量

2011-01-18 02:49陈建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学院

陈建民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过程中,主动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在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办学定位更加明确

面对首都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主动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按照“产业需求、就业导向,科学定位、错位竞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形成“重点专业引领、主体专业支撑、特色专业带动、短线专业补充”的专业布局,做精重点专业,做强主体专业,做优特色专业,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短线专业。

目前,学院构建了跟踪北京市现代制造业产业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面向北京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适应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新格局建设、京津冀区域都市圈建设需求的工程测量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满足北京市矿山安全生产需要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

学院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为北京现代制造、城市建设、电子信息、煤炭安全生产以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学院围绕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动力,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双师”教学团队和学训一体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学院根据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重点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创新了全程式订单培养,形成了“工程实践不断线”“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3C+D双证融通”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施“工程实践不断线”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北京地区城乡建设工程和基础测绘工程项目数量多、规格高、管理规范的优势,开展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建立“工程实践不断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三个不断线”,即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不断线,企业专业指导人参与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将各项生产性实习与现场测绘工程项目相结合,学生每学期都有3周以上的时间在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在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从第一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工程实践不断线。加强工程实践的考核,学生的实践经历记入企业人才档案。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了“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在5个校办企业的基础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京门电气等企业合作新建了“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车间”“纯净水灌装车间”“自动配料车间”等3个生产性实训车间,与首钢集团、SMC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分为文化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安排学习和工作交替,实现了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

3.通信技术专业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实施“3C+D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面向通信工程施工、系统维护与管理等主要岗位方向,结合通信行业职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要求,确立“3C+D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现场数据、交换、光传输、移动四大通信技术领域的数据网络工程师、交换助理工程师、传输助理工程师、移动助理工程师等职业的典型岗位工作要求,确定了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选择考取其中的3个职业证书。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推荐到联盟企业顶岗预就业,顶岗实习合格,准许发给毕业证书“D”,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3C+D”,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4.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施了“定向+订单”的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钢矿业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打造“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合作育人平台,初步形成学院与政府、协会、企业多方联动,互惠共赢的合作育人机制,实施了“定向+订单”的定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全面深入

学院与220家企业通过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共建“双师”教学团队等途径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破解合作难题,建立了“学院+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专业+校办企业”和“专业+行业协会”5种典型产学合作模式。

1.“学院+科技园区”,构筑产学战略合作关系

学院与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管委会、门头沟区石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使学院成为中关村石景山园管委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石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区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和园区多家高科技企业共建专业、共建顶岗实习基地。

2.“专业+大型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合作关系

学院与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神华集团、北汽福田等15家知名大企业建立订单合作关系,在与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合作中,学院根据企业对生源的要求进行招生,把订单前置到招生环节,学生一入学即具备了“准企业人”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

3.“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搭建专业共建平台

学院通信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建课程团队,共建与现网运行环境一致的实训平台、共同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了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实现了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保证了毕业生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

4.“专业+校办企业”,构筑集生产、技术开发、顶岗实习于一体的平台

学院强化矿用设备厂和机电技术开发公司等校办企业的育人功能,以企业的产品作为项目教学的载体,学生在企业边生产边学习,参与生产全过程,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一体化。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5.“专业+行业协会”,构筑技能培训平台

学院各专业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如工程测量专业与北京测绘学会、地质学会合作,开展测绘职业培训和技能大赛,推进了教学改革,学生在北京市及全国测绘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在长期的合作中,通过“企业设备进校共建基地、企业人员进校共建团队、企业标准进校共建课程、企业管理进校合作教学、企业文化进校合作育人”,搭建了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系统化工作机制、互惠共赢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创了一条成功道路。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

学院各专业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组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按照“教、学、做”一体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双课时量”鼓励教师实施项目教学,共有86门课程开展了项目教学;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步伐 。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两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主编出版国家级精品教材及“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3本,北京市精品教材18本。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两项、三等奖4项。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卓有成效

学院推行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实施教师职业教育综合能力提高工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选派教师培训、实行“双薪制”鼓励教师企业锻炼、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综合能力培训测评等工作,提高了“双师”素质。实行弹性灵活的管理制度,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课和指导实习实训,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70人,形成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家教授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教学团队。

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名北京市教学名师;两名全国优秀教师,15名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9人。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和学训一体的要求,把4个传统教学楼改造为学训一体楼,建成129个学训一体实训室,形成了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校办企业型等多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成20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形成了独特的学训文化

学然后知进取,训然后能善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院教职工众志成城、前赴后继,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既满足社会需要,又符合高职发展规律的高职教育模式,也使得独具学院特色的“和合相融、刚健进取、学训一体、教学相长”的学训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学:识也,学问,治学,博学,所谓“将赡才力,务在博见”;训:实训、练习,掌握某些技能。学训文化体现了“学”为体,“训”为用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更体现了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文化导向。

在学训文化的影响下,几代工职人团结一心,舍小家顾大家,完成了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学训文化体现了学院朴素的价值诉求,学与训的结合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学训文化的传承中,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5%,订单合作企业纷纷要求扩大订单规模,如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提前预定了3年的订单。广大考生和家长高度认可学院的办学质量。学院呈现出“出口畅、进口旺”良好局面,社会认可度明显提升。

1.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持续攀升

3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8.5%、99.26%和99.27%,签约率达88%,对口率达到60%。在就业率稳步提升的同时,就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毕业生起薪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平均1,000元/月、正式上岗后达到平均2,500元/月的水平,首届北京飞机维修班毕业生月薪达到3,800元/月。学院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和北京地区高校就业先进集体,2009年5月成功举办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开放日”活动,有40多所高校主管就业工作的校领导及就业工作人员代表来学院交流学习。

2.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连续3年普通高考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达100%,高于三本线录取的超过55%;2009年比北京市招生录取最低分高出专科线72分,平均分高出分数线100分;在外省市招生录取的有50%接近或超过二本分数线;自主招生的录取比例达10∶1,单考单招录取分数线高出北京市控制分数线60分,三种招生方式的报到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跨省招生比例达到42%,西部省市招生比例为10%。

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学院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9,798人次,其中为北京市矿山企业开展各类安全培训2,357人次,为北京西部地区的企业职工开展了51个项目、17,200余人次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成果突出,开发新产品16种,申请专利9项,完成煤矿安全生产、工程测量等技术服务项目100多项。此外,开展师资培训6,247人次,对口支援院校8所。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职教育体系。

(作者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学院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