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方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的疗效

2011-01-31 02:46邹春颖于凤伟高凤荣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汀类调脂脑血管病

邹春颖 于凤伟 高凤荣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PAS方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的疗效

邹春颖 于凤伟 高凤荣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PAS方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5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4.54±11.60)岁。入选患者分为三组:抗血小板治疗组、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和PAS治疗组。随访12个月,其中10例失访,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比较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PAS治疗组在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时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改善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抗血小板治疗组,但两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普罗布考联合治疗;预后

目前,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1〕,因而调脂、抗炎稳定斑块治疗成为脑血管病治疗另一主要策略。本文主要观察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和抗氧化剂普罗布考联合治疗(antiplatelet,statins and probucol treatment,PAS治疗)对AS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及能否有效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AS血栓形成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50例,男355例,女195例,平均年龄(64.54±11.60)岁。其中男355例,平均年龄(63.55±11.75)岁;女 195例,平均年龄(65.47±10.78)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女性发病年龄明显大于男性(P<0.05)。将患者随机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AP)、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APS)和PAS组。所有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起病后48 h)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d(德国拜耳公司,100 mg/片)或氯吡格雷75 mg/d(赛诺菲公司,75 mg/片)。PAS组及APS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100 mg/dl(2.58 mmol/L)时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20 mg/d(辉瑞公司,20 mg/片);根据血脂水平调整降脂药物,若LDL<70 mg/dl(1.81 mmol/L)时停用。PAS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1 g/d(齐鲁制药公司,125 mg/片)。

1.2 纳入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除外脑出血;(2)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TCD、颈部血管超声、超声心动图、MRA/CTA检测及相应的血常规、血糖和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等检测;(3)进行改良的TOAST诊断分型,符合AS血栓型脑梗死;(4)入组患者均为临床首次发病,入院前1个月内未服用抗血小板、调脂或抗氧化药物。

1.3 排除标准 (1)神经功能缺损持续≤24 h,以及因既往有脑部器质性疾病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者;(2)患各种急慢性炎症、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患者。

1.4 预后评价 对550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通过到院随访和入户随访两种方式,由神经科医生完成。在入院24 h、3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采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当患者出现复发或死亡时终结研究。患者出现新的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或外周血管病事件为复发。根据mRS评分对预后进行评估:mRS 0~2分者为预后良好,mRS≥3分或死亡者为临床预后不良。为消除入院时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根据患者(入院时mRS评分-12个月后mR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来分析改善率。

2 结果

随访12个月时随诊到患者540例,失访10例。

2.1 不同治疗方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 各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随访3个月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好转,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2个月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好转(P<0.05),且PAS组改善明显好于比其他两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治疗方案组NIHSS评分比较(±s)

表1 不同治疗方案组NIHSS评分比较(±s)

组别 n 入院时 随访3个月 随访12个月 改善率(%)AP组101 9.02±3.34 5.01±2.15 3.86±1.16 4.41±0.64 APS组 123 8.80±2.59 4.09±1.48 3.35±1.72 4.74±0.51 PAS组 316 7.92±2.26 3.89±1.64 1.20±1.63 2.94±0.4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不同治疗方案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入院时三组患者mRS评分无显著差异,随访12个月时三组患者m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PAS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APS组改善率高于AP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治疗方案组mRS评分比较(±s)

表2 不同治疗方案组mRS评分比较(±s)

组别 n 入院时 随访3个月 随访12个月 改善率(%)AP组101 3.49±0.86 3.15±0.91 1.35±0.80 1.58±0.35 APS组 123 3.45±0.79 2.98±0.79 1.48±0.76 1.62±0.33 PAS组 316 3.60±0.54 2.48±0.87 0.33±0.52 0.73±0.0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不同治疗方案组预后分析 随访3个月及12个月时PAS组预后不良发生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均较AP组和APS组明显降低(P<0.05);而APS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AP组(P<0.05),而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治疗方案组与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与以往的TOAST分型不同,改良TOAST分型法中AS血栓形成型脑梗死的亚型强调有无AS血栓形成,而斑块的破裂以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造成临床事件的主要因素〔2〕。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制认识的加深,认为血小板与AS病灶的相互作用是血栓形成病理过程中的关键。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调脂、抗氧化稳定斑块的治疗成为AS血栓形成型脑梗死的主要治疗策略。本研究结果表明,PAS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说明抗氧化剂联合治疗可改善、预防AS血栓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对缺血性动脉发挥抗炎作用〔3〕,降低AS血栓形成型脑卒中发生率〔4,5〕。而他汀类显著的降脂作用可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稳定斑块等环节发挥抗AS的作用〔6,7〕,其降脂效应不仅与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相关,而且与其降低循环血液中的化学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2α,TNF2α)的表达密切相关〔8,9〕,从而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0〕。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抗血小板治疗,但复发率无明显减低,这是因为本研究中的复发包括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事件,不是单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所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均好于其他两组,这可能是由于普罗布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抑制黏附分子及P选择素的表达等〔11~13〕,并能从多个途径降低血脂水平,协同他汀类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物更有效地阻止血管炎症发生和发展,从而起到抗AS的作用。

1 刘立梅,张晓红,刘江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8):2101-2.

2 周芬莉,吴 军,张海鸥,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108-9.

3 Molero L,Lopez-Farre A,Mateos-Caceres PJ,et al.Effect of clopidogrel on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rabbit ischemic coronary artery〔J〕.Br J Pharmacol,2005;146(3):419-24.

4 Saceo RL,Diener HC,Yusuf S,et al.Aspirin and extended-release dipyridamole versus clopidogrel for recurrent stroke〔J〕.N Engl J Med,2008;359(12):1238-51.

5 Pinto A,Di Raimondo D,Tuttolomondo A,et al.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J〕.Curr Top Med Chem,2009;9(14):1298-316.

6 Adams RJ,Albem G,Alberts MJ,et al.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2008;39(5):1647-52.

7 Joan MF,Meritxell G,Adria A,et al.Favorable outcome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pretreated with statins〔J〕.Stroke,2004;35(5):1117-21.

8 张大庆,赵水平,周宏年,等.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6):745-8.

9 O′Regan C,Wu P,Arora P,et al.Statin therapy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 involving 121 000 patients〔J〕.Am J Med,2008;121(1):24-33.

10 Amarenco P,Bogousslavsky J,Callahan A 3rd,et al.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N Engl J Med,2006;355(6):549-59.

11 Park SY,Lee JH,Kim CD,et al.Benefici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ncurrent treatment with cilostazol and probucol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in rats〔J〕.Brain Res,2007;1157(7):112-20.

12 Miida T,Seino U,Miyazaki O,et al.Probucol markedly reduces HDL phospholipids and elevated prebeta1-HDL without delayed conversion into alpha-migrating HDL:putative role of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 in probucol induced HDL remodeling〔J〕.Atherosclerosis,2008;200(2):329-35.

13 王素香,王拥军,尹洪超,等.普罗布考、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综合疗法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10):771-4.

R743

A

1005-9202(2011)12-2205-02

邹春颖(1975-),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研究。

〔2011-01-20 收稿 2011-03-19 修回〕

(编辑 徐 杰)

猜你喜欢
汀类调脂脑血管病
对付心血管病要用好他汀类药
轻身调脂消渴片的指纹图谱建立、化学模式识别及含量测定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探讨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他汀类降脂药致肝损害的诊断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用于冠心病调脂治疗未达标患者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