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市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2011-02-08 01:22杨荣征
卫生软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知晓率农村居民

杨荣征

(文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 文山 663000)

艾滋病(AIDS)是一种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引起的全身免疫缺陷性疾病。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身心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1]。在2009年估计存活的74万HIV/AIDS(Peop1e Living With HIV and AIDS,PLWHA)中,经性传播的感染者达到了 59.0%,其中异性传播为44. 3%,同性传播为14.7%,性传播持续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2],艾滋病已经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流动人群的 HIV感染率往往高于总人群感染率[3],在我国一些地区,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占较大比例[4~5]。流动人口缺乏必要的艾滋病防治知识[6~7],且高危行为发生率高,促进了艾滋病的传播[7]。因此,获取知识是态度、行为改变的第一步[8]。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极为重要。而多年来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干预等方式对各类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仍未对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本研究于2009、2010年年底分别对云南某市的11类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旨在为探索更为适合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11类人群,具体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校内青少年、党政干部、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男性流动人口、静脉注射吸毒人群(IDU)、女性性工作者(FSW)、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娱乐场所业主。调查内容主要是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等。

1.2 质量控制

调查对象年龄均为15岁~49岁,各类人群(除男性流动人口、IDU、FSW、MSM外)均分男、女性别各半,统一培训调查员;艾滋病基本知识共8条,回答对6条及以上即为知晓,反之为不知晓。将11类人群分为三大类:一般人群包括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党政干部、校内青少年;流动人群: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男性流动人群;高危人群:吸毒人群(IDU)、暗娼(FSW)、男男同性恋者(MSM)、娱乐场所业主。

1.3 调查方法

根据云南某市各县GDP进行分层,随机抽取城市居民(按城市社区)、农村居民(按乡镇及行政村);整群抽取:党政干部(市、县级防艾委成员单位负责人)、校外青少年(主要为无业流动性较强的青少年为主)、校内青少年(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农民工(以建筑工地农民工为主)、男性流动人口(居住于调查地3个月以上的非调查地户籍男性流动人群,男性农民工除外)、IDU(综合监测人群)、FSW、MSM、娱乐场所业主。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

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用Epidata3.1进行资料的录入,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年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25份,其中城市居民200份、农村居民231份、校内青少年401份、党政干部120份、校外青少年100份、农民工100份、男性流动人口165份、IDU498份、FSW773份、MSM70份、娱乐场所业主67份;女性1426份,男性1299份。2010年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77份,其中城市居民249份、农村居民222份、校内青少年390份、党政干部130份、校外青少年110份、农民工130份、男性流动人口175份、IDU500份、FSW795份、MSM105份、娱乐场所业主71份;女性1520份,男性1357份;年龄均在15岁~49岁。

2.2 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

在调查的11类人群中,2009年、2010年两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基本相同(P>0.05)的人群有:城市居民、校内青少年、党政干部、农民工、IDU、FSW、娱乐场所业主7类;2010年知识知晓率高于2009年的人群(P<0.05)为:农村居民、校外青少年、男性流动人口、MSM 4类。2009年知识知晓率较低(<80.0%)的人群为:农村居民、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男性流动人口,其余的7类人群均高于80.0%;2010年各类人群知识知晓率均高于80.0%,而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男性流动人口3类人群的知晓率仍较低低于85.0%,详见表1。

表1 2009、2010年11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2.3 知识条目比较

2009年农村居民在“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分别为 73.2%、72.7%,2010年分别为74.5%、75.7%,两年均较低。2009年、2010年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男性流动人口 3类人群对上述两个知识条目知晓均较低。其他人群知识知晓均较高,但两年之间的差异均未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09、2010年11类人群对2个艾滋病知识条目知晓情况比较

而对于其余6个知识条目,11类人群在两年间均比较了解,知识知晓的比例均高于或接近 80.0%,在2009、2010年之间基本相同(P值均>0.05)。

3 讨论

控制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宣传教育,为了科学地制订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内容与方法,更有效地促进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达到国务院要求2010年底全国15岁~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9]。从两年调查的11类人群可看出该市各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远远高于甚至超过国务院的要求。但云南省为艾滋病流行重点疫区,加之艾滋病流行中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各类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成为未来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在该市各人群中,高危人群知识知晓率最高,其次为一般人群,最低为流动人群。可见,经过多年的艾滋病宣传教育,高危人群、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较高(均大于或接近90.0%),但农村居民、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等知识知晓率较低(均小于 85.0%),提示广大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等人群仍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点,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呈现多级分化态势,其中以农村、城市区域分化现象甚为突出。因此,加强农村地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资源的倾斜,凸显农村地区在艾滋病防治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还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艾滋病知识知晓人群差异大。四类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高,一般人群其次,最低为流动人群。农村居民、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低于城市居民、高危人群,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0]:① 农村居民、流动人群的文化程度低于城市居民;② 农村居民主动接受艾滋病知识信息和渠道受局限;③ 农村、流动人群社区尚未建立完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被动接受艾滋病知识教育的机会较少。另外,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资源远多于农村居民、流动人群。二是艾滋病知识知晓同类人群对同项知识知晓差异大。11类人群在对“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两项基本知识了解程度均低于其余6项。而对于其他条目,各人群了解程度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校外青少年、农民工、男性流动人群三类人群对“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了解程度均较低(远低于80%)。三是高危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干预初显效果。两年中,四类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或接近 90.0%。提示经过多年高危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干预活动的开展,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其中的MSM人群健康教育、干预仍有待加强。

根据以上结果及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① 加大对农村、流动人群社区艾滋病防治资源的倾斜。该市大部分感染者均来自农村及农村居民中的流动人群,而广大农村地区、流动人群社区往往是各种公共卫生资源较为贫乏的区域,因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应该是农村地区。② 扩大、拓宽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如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发布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信息如:大众媒介(包括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宣传画等)、同伴朋友、骨干、父母兄弟姐妹、性伴、医生。③ 提升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发现及缩小健康教育开展误区。比如:对“性行为”范围理解误区,HIV经性途径传播,性有很多种方式,包括手淫、口交、阴道交、肛交等[8]。④ 反思及评估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方法、方式,探索改变“知识与行为脱节”[8]现象的方法。建立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空白区域、薄弱环节,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张文康.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6,(2):248-253.

[2]吴尊友.中国艾滋病疫情监测面临的挑战[J].疾病监测, 2009,24(11):819-821.

[3]Varda Sosko1ne,Ronny A.Shtarksha11.Migration and HIV prevention programmes:1inking structura1 factors. cu-1ture,and individua1 behaviour—an Israe1i ex perience[J].Socia1 Science&Medicine,2002,55:1297-1307.

[4]李 真,杨祖庆,王志彬,等.某区艾滋病流行情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768-770.

[5]周祖木,余向华,王 建,等.温州市外来流动人口HIV感染的流行特征[J].疾病监测,2003,18:123-125.

[6]Keri Fitzgera1d,Joana chakraborty,Trupti Shah,et a1.HIV/AIDS Know1edge Among Fema1e No-1oca1 Farm Worker s in the Midwest[J].Journa1 of Imno-1oca1 Hea1th,2003,5:29-36.

[7]董 青,李承希,赵根明,等.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3,19: 409-411.

[8]邢建民,张孔来.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回顾[J].2007,13(5):500-501.

[9]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报,2006:3.

[10]王新伦,李雨波,武俊龙,等.城乡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60-262.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知晓率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