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2011-02-09 06:49张树俊
关键词:潍县民本郑板桥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的为政理念就是以民为本。他既继承了前人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以民为重,又有很深的爱民情结、关心民瘼、关注民生。郑板桥非常重视务实为民,真心实意为民兴利除弊,所以郑板桥的民本思想既有继承性,又有独特性。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一、忧国忧民,万事以民为重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首先体现为忧国忧民、以民为重的为政理念。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实际上所涉及的是对民众的看法与态度,或者说是对待百姓的一种态度。

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这是他民本思想产生的生活基础。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以教书为业,收入菲薄,不足以养家糊口,常常温饱都很难维持。且郑板桥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为生计计,郑板桥后来办起了塾馆,教几个蒙童,过的也是半饥半饱的生活。再后来他到扬州卖画更是穷困潦倒,有时穷得连换季的衣服都没有。可以说郑板桥从小到大,一直到老,过的都是“才见阳和又带阴”(《和卢雅雨红桥泛舟》)[1]380的生活。此外,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也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儒家经典中蕴含的责任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深深地感染了他。可以说郑板桥后来形成的泽民思想及充满真淳硬真之气的文风,都受到父亲与陆种园先生的影响。为此郑板桥在《板桥后序》中也说:“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虽圣帝明王在上,无所可忧,而往古来今,何一不在胸次?”[1]260

在理念方面,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书信和文艺作品中。他认为,文章之旨应关社稷民生之计。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如:“六朝靡丽,徐、庾、江、鲍、任、沈,小乘法也。取青配紫,用七谐三,一字不合,一句不酬,拈断黄须,翻空二酉。究何与于圣贤天地之心,万物生民之命”(《与江昱、江恂书》)。[1]564简言之,大乘法指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小乘法指不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杜甫的诗是郑板桥所谓的大乘法的代表作。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中,赞扬“少陵诗高绝千古”。他举出《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以及《前、后出塞》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2]所以杜甫“其诗信当时,传后世,而必不可废”(《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3]22郑板桥以是否关注民间痛痒为诗文的好丑标准,是民为文本的体现,实在是一种新的见解。

郑板桥希望所有的为政者都能关注民生,从而使天下百姓如“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画兰竹石》),[1]439个个平安幸福。李鱓画了一幅稻菜图,郑板桥题云:“稻穗黄,充饥肠。莱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万人性命,二物耽当”(《题李复堂秋稼晚菘图》,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卷二十一)。[2]稻穗、莱叶虽然平淡,但涉万人性命,所以他盼望天下的人都有饭吃、有汤喝。郑板桥对官吏恶待民众以及在一些家庭中发生家庭暴力事件非常愤恨。他在《悍吏》《私刑恶》《姑恶》等诗中,对无人性的叔叔、婆婆、岳父以及贪酷的恶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郑板桥为官十二年,以民为本、爱惜民力、课育生民。其重民精神深为世人所叹服。官家史书对他的政绩评价也颇高,《兴化县志》(卷八)也说他“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觖咏,有忘其为长吏者”。[4]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远承孔孟,后受唐代大诗人杜甫和宋代范仲淹、张载等人的影响。郑板桥的民本思想看起来同我国历史上民为邦本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不过孔孟之道强调的是民众对于统治者掌握政权的重要意义,着眼点是统治者政权的巩固;而郑板桥接受了范仲淹、张载的忧民思想,关注的是平民的生产和生活,着眼点是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前所述,郑板桥对杜甫诗作出了高度评价,称之一首可值千金。他之所以如此看重杜甫诗,是因为杜甫诗主要是现实主义之作。杜甫诗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哀江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历史传唱之名篇,为广大民众所赞誉,也与郑板桥的“字养生民”合拍,所以郑板桥将杜甫引为同道。在他看来,杜甫诗“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营戍之苦,宛然在目。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入骨者乎”。所以他认为杜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孤标独立,罕有其匹,堪称“高绝千古”(《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3]22卞孝萱先生认为,郑板桥的“忧国忧民”思想,与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2]的怀抱也是一致的。范仲淹是郑板桥所景仰的宋代四位名相之一,其忧乐观对郑板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郑板桥的民本思想还受到宋代哲学家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影响。郑板桥多次提到张载,对其推崇之至,且对张载的《西铭》特别欣赏,他在《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中说:“张横渠《西铭》一篇,巍然接《六经》而作,呜呼休哉!”[3]9民胞物与,亲亲与人,成为郑板桥为官的准则。郑板桥在画竹枝荆棘中所题写的“莫漫锄荆棘,由他与竹高。《西铭》原有说,万物总同胞”(《书菀》一卷三号)[2]一诗,也是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弘扬。

二、民情之念,一枝一叶关情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也体现为关注民生的民情之念。郑板桥在一首画竹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3]7他听到风吹竹林,就联想到黎民百姓的呻吟,竹子一枝一叶就如受苦受难的百姓的一苦一难,他都怀着深切的关怀之情。

郑板桥十分关心民瘼,他深感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民间下情不能上达,民与官之间产生了梗阻和裂痕。按封建时代的“常规”,“县太爷”出行时,衙役们喝道清场、八面威风,小老百姓见了都得赶紧肃静、回避,等官老爷走过去之后再走路、做事。郑板桥对官员们显示这样的风光派头十分反感,他反对颐指气使、作威作福的官气。但这是老传统、老规矩,破不了也禁止不了,所以只好改变出行方式,正如他写的《喝道》诗所说的那样:“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3]122“芒鞋问俗”,就是微服私访。“芒鞋”就是草鞋。郑板桥常常穿着褐衣芒鞋,微服出行,到农村,到集市,访贫问俗,查访幽隐。由于郑板桥经常不在衙门里,而是在乡下巡视,以至于有时上级来视察都找不到他。当然,郑板桥的私访,并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有人所说的采风,而是一种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对民情的关心。他自己也曾说:“关心民瘼尤堪慰,麦陇青葱入望中”(《再和卢雅雨四首》)。[3]168在下访中,老百姓的一杯白水也使他感动:“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喝道》)。[3]122郑板桥的《抚孤行》《孤儿行》《后孤儿行》《逃荒行》及《还家行》等对民生多艰一洒同情之泪。郑板桥同情民众“单衫布褐不遮身”(《长干里》)[3]107的艰苦生活,如他在《范县诗》中写道:“钱十其贯,布两其端。四十聘妇,我家实寒。亦有胜村,童儿女孙。十五而聘,十七而婚。菀枯异势,造化无根。我欲望天,我实戴盆。六十者佣,不识妻门。笼灯舁彩,终为走奔。”[3]124贫穷人家,四十还没有娶妻,六十的鳏夫,反要去替他们笼灯舁彩,终身走奔。所以郑板桥在这里对他们表现了深切的爱怜与同情。

郑板桥对民情的关注,不只是对农夫的关注。虽然郑板桥把农夫看作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但在对民情关注的问题上郑板桥是讲等的,对“四民”也是同等关注的。如郑板桥的交游很广,朋友很多,郑板桥也喜欢结交穷困文人,如胡天游、图牧山和音布等等,郑板桥还与一些民间艺人、落拓书生成为挚友。郑板桥甚至对那些官府名之为“盗贼”的贫民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表现出公开的同情。事实上,郑板桥所关心的“民”是一个大概念,不只是通常意思上的农民和市民,还包括知识分子、落拓王孙等。如,他写的《傅雯》,说傅雯“长作诸王座上宾,依然委巷一穷民。年年卖画春风冷,冻手胭脂染不匀”(《傅雯》)。[3]126傅雯工指头画,但他只是穷画家一个,对他的遭遇,郑板桥表示了深深地同情。再如,他写李锴说:“落魄王孙号豸青,文章无命命无灵。西风吹冷平津阁,何处重寻孔雀屏”(《李锴》)。[3]128李锴极博工诗,虽是辽东世胄,但落魄可怜。郑板桥广泛接近百姓,接触书生和各阶层人士,广泛了解情况,听取各阶层人士的建议。民间各方面的情况都会引起他的关注。如在郑板桥的诗词中,他同情的有逃荒的灾民、无助的孤儿、酷刑下的盗贼,还有歌女。如许衡州是郑板桥在江村执教时结识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郑板桥对他也表示了深深地同情与关注。可见,郑板桥同情与关注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不过,郑板桥与一般关注民生的官员也有不同,他特别关心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为官期间他深入农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生活,观察他们栽枣种梨、植桑养蚕、放鸭养鹅、男婚女嫁以及应差服役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他还对农民的种桑养蚕、种瓜种豆、田亩疆界、驴马集市、雇工生活以及婚姻贫富都有研究,并倾听到百姓对“吏扰”的不满。在农、工、商、士四民之中,郑板桥最重农夫。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3]19郑板桥在范县四年期间,官做得比较顺心,主要也与碰上丰年有关。如他在《有年》诗中写道:“槐影鸦声昼漏稀,了除案牍吏人归。拈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小院乌童调骏马,画楼纤手叠朝衣。冈陵未足酬恩造,大有书年报紫微。”[3]134一个县官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得一个丰收年成,在他也就是值得庆贺的了,虽是报喜朝廷,却是重农思想的体现。郑板桥的重农思想还渗透到他的家庭管理中。如他在与郑墨的书信中再三强调农耕女工之事。他说:“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谓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家务),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3]20-21目的是要家人重农爱农,养成勤谨习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有如此高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务实兢兢,为民兴利除弊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为民。郑板桥倡导为人以善,主张采取积极措施,轻徭薄赋,讼简刑轻,与民休息,因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郑板桥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之所以获得“有政声”、“有惠政”的美誉,就是因为他不仅有一颗关爱人民、扶贫济危的仁善之心,而且有关注民生、兴利除弊的务实之举。

郑板桥痛恨那些嘴上为民,而实际上无视民众苦难的官吏。如他批评一些县城的官员见灾不救的行为时说:“潍城原是富豪都,尚有穷黎痛剥肤。惭愧他州兼异县,救灾循吏几封书”(《潍县枝词四十首》)。[1]374又如,郑板桥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主张务实,兴利除弊,“何兴何废,务实辞名”(《署中示舍弟墨》)[3]142以及“当春不华,蓄意待秋。秋又不实,行将谁尤”(《诗四言》)[3]45等诗句,都是强调务实的。郑板桥上任以后,深感民间痛苦,在《范县诗》中说道:“驴骡马牛羊,汇卖斯为集;或用二五八,或用一四七。长吏出收租,借问民苦疾;老人不识官,扶杖拜且泣:官差分所应,吏扰竟何极。最畏朱标签,请君慎点笔。贪者三其租,廉者五其息。即此悟官箴,恬退亦多得”(《范县诗》)。[3]124这一官箴,悟出的是善待民众、与民生息的道理。所以他采取措施,轻徭薄赋,讼简刑轻,与民休息。为了能减轻百姓的负担,有时他甚至自掏腰包替他们缴纳赋税。如由于欠收,他就当众把百姓的借条烧掉。再如,由于粮食价钱昂贵,穷人买不起粮食,郑板桥就将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以补充粮食买卖的差价。

在灾荒时期,郑板桥采取多种措施拯救灾民。如,乾隆十年(1745),也就是郑板桥来潍县上任的前一年,海水溢侵,导致潍县疫病流行。郑板桥来的时候,又赶上潍县闹旱灾,灾情甚为严重。郑板桥为救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救灾、抗灾措施。《重修兴化县志》云:“(郑板桥)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阴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馀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在末经上级同意的情况下,打开官仓,发放粮食赈济饥民,并下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2]第二年,灾情仍然十分严重,为救灾民,郑板桥下令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的饥民,就食赴工,以工代赈,并且还发动全县的士绅出资修城,令大户豪绅轮流开厂煮粥。郑板桥奋力救灾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为官一任、德被一方,忧国忧民、扶危济困,关心民生疾苦、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亮节高风。

郑板桥的务实之举还表现在平时为扶危济困而进行的一系列善举。如,郑板桥对于不能养老、生活艰难的老人,极为重视,格外抚慰。他寻访孤儿,并且倾力相助。比如县学里的孩子放学若遇雨不能回家,他就派人去给孩子送饭送鞋。[5]45他还经常资助寒门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郑板桥卖画所得银两,也大多用于救助困难穷人。即便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善举,郑板桥仍不满足,他说:“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几雨”(《一枝竹十五片叶呈七太守》)。[3]228

此外,郑板桥的务实之举还表现在审案方面。县官审理案件大多是百姓上告的诸如婚嫁纠纷、偷盗案件和财产纠葛等细小的事务,可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处理得恰当与否,影响甚大。对此郑板桥都善于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如他在审案中对寡妇改嫁的问题,态度就很开明。他在一份干涉寡妇改嫁的状纸上批道:“郎氏因无嗣而嫁,又有其母家主婚,便非苟合。明系不得分财礼,借词渎控。既无干证,又无代书状图记,不准。”又如:“李氏如果守贞,岂肯改适?今成亲一月,告亦何益?无非为财礼起见,着词证确查理处。”又如:“孀居寡媳应善为抚恤,何得纵子逼嫁?姑从宽准息,再犯倍处。”[6]同时,郑板桥也很重视调查研究,注重为民除弊、惩治恶霸。如潍县有个“北海霸王”黄太梁,自恃其兄是个京官,便横行乡里,百姓切齿痛恨。郑板桥到任后便收到百姓告发黄太梁的状纸,只是忙于救灾赈济的事没来得及处理。半个多月后,郑板桥令衙役通知黄太梁到堂。黄太梁见了郑板桥,态度十分傲慢,根本不把郑板桥这位七品官放在眼里。没想到郑板桥将黄太梁当堂拿下,并重打四十大板。黄太梁招供后,郑板桥当堂宣判:“黄太梁冒领赈粮五十石,侵占难民粮田二百五十亩,并放恶狗咬伤韩小六。残害百姓,铁证如山。所冒领的赈粮全部收回,按名册分给逃荒归来的百姓;侵占他人田产,如数归还;伤害韩小六,罚钱五十两,用以养伤。黄太梁目无王法,仗势欺人,依法监禁三年。”郑板桥爱憎分明,在执法中敢于为民伸张正义,扶持弱者,深得百姓拥戴,潍县百姓称他为“郑青天”。

总之,郑板桥为官务实谨慎,叶衍兰等称他“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前言》),[3]4足见他为官多有惠政善举。当然,郑板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不仅在于他的为民之情和务实之举,还在于他的为民艺术。郑板桥写民的诗很多,特别是他有不少诗对农村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如《范县诗》《真州杂诗八首并及左右江县》《野老》《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田家四时苦乐歌过桥新格》《七绝十五首》《怀李三鱓》《念奴娇·长干里》《种花》《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平沙落雁》以及《和洪觉范潇湘八景》等等,描绘了民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民众的喜怒悲哀乐。他高超的绘画艺术,也与他关注百姓生活、作画皆从生活入手有关。事实上,郑板桥贴近自然,贴近民众生活的艺术作品,都缘于他对民生的关注。如他绘画主张兰不排棘。他认为如果没有棘刺,兰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没有枯树烂根,兰就没有生长的肥力。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赞扬了民众的作用与力量。

[1]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2]卞孝萱.论郑板桥的民本思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57-461.

[3]郑燮.郑板桥文集[C]//刘光乾,郭振英.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李鸿渊.论郑板桥家书的人文思想及其意义[J].中国家庭教育,2009(2):57-61.

[5]李林林.郑板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6]巴黎台.郑板桥的仕宦人生[EB/OL].(2003-11-23).[2010-12-15].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13/530229.shtml.

猜你喜欢
潍县民本郑板桥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关于《潍县大观》档案的几点解析——从地方志层面考究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智断案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