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畜牧业发展模式

2011-02-10 23:12赵玉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饲养量专业村饲草料

文│赵玉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巴林右模式是人类对抗自然环境恶化,不断探索新的出路的产物。当草原不断退化危及畜牧业发展乃至人类生存时,人类迫不得已采取了禁牧这一决然措施。

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是科尔沁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旗总面积10256平方公里,人口16.74万,辖19个苏木乡镇,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旗。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地沙化严重,经济基础差,结构单一,商品经济极不发达。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

巴林右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小畜换大畜,大畜换优畜、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坚持常年禁牧、季节性休牧与划区轮牧相结合,“封、管、育”相结合,实现草畜平衡、生态建设保护与畜牧业协调发展。

巴林右模式在巴林右旗形成的9年间,成效显著。到2010年,全旗草原植被盖度已达到60%,比2001年提高30%,每亩产草量比封育前提高了120千克,达到150千克;干旱草原地区草群高度平均增加12厘米,平均达到35厘米以上。草甸草原草场地区草群高度平均增加25厘米,平均达到70厘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14.7%提高了23.1%;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 1603元提高到4700元。

对巴林右模式的回顾

一、巴林右模式生成路径

1.起因----对抗生态恶化,实施禁牧。巴林右模式是人类对抗自然环境恶化,不断探索新的出路的产物。当草原不断退化危及畜牧业发展乃至人类生存时,人类迫不得已采取了禁牧这一决然措施。巴林右旗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旗县,到本世纪初,与大多数牧区旗县一样,牲畜的严重超载使畜牧业经济陷入了“超载—草场退化—效益低下—再超载”的怪圈。为解决草畜矛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旗政府2001年6月出台了《巴林右旗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实施办法》, 180万头牲畜被史无前例地圈入棚圈,大规模封育禁牧开始。2002年,巴林右旗在全国的牧业旗县中第一个实行了全面封山禁牧。根据禁牧计划,巴林右旗1126.6万亩草场,有700多万亩要实行禁牧,2009年底,全旗围封禁牧草场达到80%。

2.并发症---- 生态改善,牲畜存栏下降。禁牧之后,草原生态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导致了牲畜的饲养量下降。而就牧区而言,牲畜饲养量下降,意味着农牧民收入下降。既要生态改善,又要增收,这无疑是两难选择。政府要选择保护生态,但农牧民肯定要选择增收。禁牧政策在实施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3.求生存---- 寻找突破两难选择的路径。在不断的探索中,人们发现了两种可能的出路:一是实行舍饲,解决退出草原放牧后的牲畜生存问题;二是用大牲畜 换小牲畜,解决舍饲牲畜对新型饲草料(作物秸秆)的适应性问题。到2009年底,巴林右旗羊存栏量已由2004年的180万只减到90万只。羊是以草原放牧为主的小牲畜,由于羊只饲养量下降90万只,草原放牧量也就下降一半,对草场的压力显著减少。同期,牛存栏由12万头增至22万余头。牛是舍饲为主的大牲畜,饲料是作物秸秆和少量粮食,对草原生态没有太大影响。

二、优化路径之一:大畜换优畜

小畜换成大畜后,解决了生态问题,但没有完全解决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下降的问题。大畜换优畜后,有效提高了饲草料转化效率,增加了饲养量和产出量,提高了农民收入。据典型牧户调查表明,2004年,养36头本地牛,年收入7000元;2006年,饲养26头优质肉牛后,当年收入达到了2.8万元。据旗畜牧局介绍,2010年6月末统计数据显示,全旗优质肉牛存栏量达到21.8万头,同龄的优质牛比土种牛平均每头多卖1500元。

三、优化路径之二:整村推进,缩短了模式转换的时间

畜牧业由草原放牧向舍饲转换,在自发的条件下,需要漫长的时间。整村推进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从2005年优质肉牛专业村“整村推进”工作开始实施,每个专业村一次性全部淘汰劣质牛,同时引进优质适龄基础母牛(400头以上),使优质牛养殖户占总户数70%以上,牛产业产值占全村牧业产值比例70%以上;专业村基础母牛繁殖率达到85%,受胎率达到97%。从2005年到2007年,全旗以每年8个专业村的推进速度,3年时间共建设了24个优质肉牛整村推进专业村。2008年以来再次确定40个“整村推进”专业村,总数达到64个。

巴林右模式的生成条件

巴林右模式的生成,要具备一定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否则巴林右模式不可复制和推广。

一是巴林右模式只能在半农半牧区生成。

它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及其产出的粮食秸秆可以利用。巴林右旗之所以能够将牲畜由草场封闭到围栏,是因为有近60万亩耕地可以为大牲畜提供饲草料来源,这是封山禁牧及牲畜舍饲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是要保证农牧民能够增收。如前所述,到2009年,巴林右全旗饲养量按羊单位计算下降40万个羊单位,农牧民收入不降反升。这是巴林右模式能够推广的基础。

三是要有较高的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每个专业村组建肉牛协会,每个肉牛养殖户都加入协会。全旗已累计组建了50个旗乡村三级协会组织,发展农牧民经纪人980人。

四是专业村要建设冷配站点。每个专业村新建标准化“四有”冷配站点,即:有专用固定房舍、有合格技术人员、有完整的冷配器材、有完善的配种档案;专业村按照每头成年优质牛配套1~2亩青贮地和1亩人工草地计。

五是要强化农牧民培训。全旗共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00多册,组织参观学习29次,参加人数2350多人。全旗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多批次,培训农牧民5400多人次。

六是政府要提供技术支持。旗改良站和每个镇产业办都配备专门电脑,建立优质牛改良档案;推行专业人员包技术和包村制度,每年年初从旗农牧业局抽调8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8个镇整村推进的技术服务工作,每个技术人员都签订奖惩责任状;在旗镇两级中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包村,定点定人定责任;按照肉牛养殖户平均一名懂技术的“明白人”的要求,每户要培养一名家庭技术员。

七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扶持力度、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财政专项等资金捆绑使用,到2009年底共有1.86亿元投入专业村建设。9年来,全旗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0亿元,共治理沙化面积700多万亩,草原建设面积441万亩,完成棚圈建设面积15.2万平方米,建成水源工程和节水工程1029处。

巴林右模式升级的因素考虑

巴林右旗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已经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进一步考虑改善升级。这里先从草原管理、载畜量的科学界定和农牧民增收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关于草原管理

草原管理的政策已经出台了很多,如何加强管理,防止政策落空非常关键。在天然草原地区,自然因素如降雨量决定了草原产草的数量。北方草原降雨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年际间降雨量变化不大,所以降雨量对草原平均产草量影响不大。能够增加产草量及改善摹生态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坚持封山禁牧、季节放牧和轮牧;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草场建设。

二、关于载畜量确定

产草量和食草量是决定载畜量的二个关键因素。在半农半牧区,草畜平衡的计算和载畜量的确定,应该考虑全部饲草料的产量,即包括草原产草量和农区粮食及秸秆产量。

1.饲草料产量。在农区,利用水源优势及灌溉设施完善的优势,可以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选择,提高粮食作物及专用秸秆产量。要调整农作物生产模式,实行“三元”种植;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增加饲料玉米等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种植;调整饲料生产技术水平相关投入,增加饲料的有效供给。

2.食草量。调整牲畜结构,降低草料消耗量。针对饲草料产量和结构,合理确定牲畜结构,如草食家畜和消耗粮食的家畜比例,大牲畜和小牲畜比例、优质牲畜和普通家畜比例、育肥畜和奶、毛绒用畜比例等。充分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牲畜饲养量。

调整牲畜饲喂方式,提高饲草料利用率。舍饲、补饲、放牧和混合饲养等牲畜饲养方式,受草场条件、饲料供应、资金状况限制,与饲养成本和饲养量有密切关系。

改变饲养模式,缩短饲养时间。牲畜饲养可以选择“全链条”饲养,即从育犊到育肥出栏全部在牧区完成,这种方式对牧区饲草消耗的数量最大;也可以选择只生产种畜、培育犊(羔)和架子牛(羊),育肥畜生产则转移到农区,减少牧区饲草料消耗。

科学确定育肥畜出栏时间,提高饲料利用率。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育肥场,要根据不同的牲畜种类,合理选择出栏时间,提高饲料报酬。

3.合理搭配能量饲料和秸秆饲料,提高单位饲料投入的产出量。在秸秆养殖区最大的误区是秸秆等纤维饲料投入过高,蛋白饲料投入不足。受最小养分率规律制约,造成饲草料消耗量过大,产出不高。

三、关于牧民增收

牧民增收幅度与产出量、成本和市场价格等因素有关。

1.牲畜出栏量和畜产品产量及质量。活畜出栏量。出栏数量和出栏重量是影响收入的两个重要指标。饲养数量受饲草料产量约束,出栏量则受经营管理水平影响;出栏重量受牲畜品种、饲养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影响;要选择多胎牲畜,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和暖圈生产技术,提高产仔率和成活率。

畜产品产量。畜产品种类包括肉、蛋、奶、皮、毛、绒,其中部分产品是共生产品。应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合理选择牲畜种类,确定饲养方向,重点选择肉、奶、毛或共生产品。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影响市场营销和价格。质量与牲畜种类、饲养方式、管理方式有关。应按照加工或最终消费环节要求,生产优质产品。

2.生产成本。半农半牧区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放牧,二是舍饲,三是混合饲养方式。农牧民选择牲畜生产方式主要考虑饲草料资源状况及资源利用成本高低。

放牧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受草原面积、草场质量和草原管理限制,适应所有牲畜放牧。

舍饲成本较高,受耕地面积限制,比较适合牛马驼等大牲畜饲养。

混合饲养模式针对饲草料资源状况,把草原放牧和舍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草原的低成本优势和舍饲的效率优势,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和牲畜饲养量,提高畜产品产出量,降低成本。

3.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影响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而价格又受牲畜及畜产品种类、产品质量、销售渠道、营销方式及深加工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要完善和提高合作社、行业协会及政府等市场信息服务能力,让小农牧户的产品走入高价位区,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建 议

一、开展科学试验,建立数据库

政府各职能局、站及科研部门,应有计划地开展科学试验,系统、完整地采集各种有关草原及农区饲草料生产数据、牲畜生产数据、自然资源及其变化数据、市场信息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数据加以处理应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建立草料与草畜平衡模型

利用强大的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建立草料品种、产量和牲畜品种、数量、饲养方式的草畜平衡模型,为制订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强草原管理提供适时服务。

三、完善可持续的政策支持体系

巴林右模式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需要政策支持。要建立长效的政策体系、决策支持系统及良性的应用机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生态改善的持续性。

猜你喜欢
饲养量专业村饲草料
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以上的9对杂交组合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秀洲区洪合镇蚕桑产业三十年的变迁与回顾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河南省专业村产业电商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阡陌桑树绿 待听春蚕声
特色专业村营销问题探讨
农业专业村发展动力的理论探讨:基于分工的角度

中国畜牧业2011年1期

中国畜牧业的其它文章
各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