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仙逝,教诲铭记
——缅怀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

2011-02-11 04:01任喜尧任喜波任喜洁张志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任喜尧 任喜波 任喜洁 张志强

1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12)

2吉林省长春市国医诊所(吉林长春130021)

3吉林省中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

2010年2月4日是中医界沉痛的日子,我们德高望重的严师慈父,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创建者之一,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任继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这一年来,每当翻阅恩师所赠阅的中医典籍,我们常想起先生在所赠书上盖赠书印章时,那种对学生的无限寄托和亲切关爱;先生在每次赠书时都严肃认真地教诲“一定要多读经典,多做临床,方可成为大医”,强调“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回想起双手接过先生赠书时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我们决不辜负先生寄以的希望,要倍加努力实现老人家的遗愿。值此先生仙逝1年余,谨以次文,追思前贤并鞭策后学。

1 继承要熟读经典,多做临床,理论来源于实践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创新中求发展,要创新首先得系统地了解掌握已有的知识,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中医药学术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先贤们不懈努力,不断地推动了中医学术发展,这些发展均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而成,从而构建了中医药学术搏大精深,系统、完整、独有的学术理论体系。因此对中医学之创新而言,也应该像其他知识创新一样,在遵循自身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进行系统地学习及整理,理清思路,从中找到突破口,产生新飞越。但这决非朝夕之事。《素问·举痛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尽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类经》亦云“古者今之鉴,欲察将来,须观既往,故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彼之有善,可以为法,彼之有不善,可以为戒,故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以上论述不仅指明了研究中医学术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还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继承的重要。“善言古者”,“善言始者”,“善言尽者”是指中医学术的继承内涵;“必验于今”,“必有合于今”是指要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在古代文献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同时汲取古代的实践精华,提出创新的理论。

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典医籍,但其中传抄刻误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也不乏过于奇玄不切实际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加以识别,不能一味呆读。先生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先生认为:“作为医者不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脉理彚参》以及温病学等典籍,为医者难。对中医的经典著作,要认真钻研,粗读、细读、精读,应诵、释、体会三者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正心博学为体,继往开来为用,如此方能学业有成,医有根基,否则难矣。”上述言论点出了我们继承的方向:一指在中医经典中有大量的内容需要整理挖掘;二是言医者对古典医籍要精研细琢,悟透经旨,详参微言,如此才能真正取信于书,达到文光射斗之妙;三是在深入挖掘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先生诊治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高度浮肿、尿少,重则胸水或腹水,气短、胸闷或腹胀。先生认为:其因肾失封藏之能,精气外泄.精质内亏所致。因此,治则必以《内经》所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主,法以补精利尿,方用千金鲤鱼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治之。这就是信书所得病、证、理、法、方、药相合之理,效证相参之验。

所谓“不如无书之书”,是指古今医药文献内,那些平庸无价之辞,虚夸吹捧之句,既无经典真髓要旨,又乏辨证论治体系,而是七拼八凑断章取义之“书”。其既无科学性.又少实用性,此等医言附会之说,读之只能害人而不能医人,如什么“新解”、 “祖传秘方”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古人为了纠偏目的,吴塘撰著《医医病书》,清·孟今氏著有《医医医》,皆是医“医者”之疾者。不妨一读。

若医者不读经典,博览群书,何以明医理;理之不明,何以识病认证;证候不清,何以立法用药;证有真假之辨,药有寒热温凉之性,辨之不爽,何能愈病。关键平日读书,法在择书而研读求实,发书中之微蕴,悟文外之精义。对医学文献中那些无稽之谈、荒诞之籍,就要“不可信”,更不可“尽信”,这类书确实不如无之(《任继学经验集》)。

2 学无止境,不断求索

先生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中医事业,先生没有其他嗜好,唯一嗜好就是读书、思考,在中医界有“活字典”之美誉。随师侍诊多年,我们深有体会,每逢聆听先生的讲(座)课都犹如在听一个综述,引经据典来源出处丝毫不差;随师临证,无论从病机分析、证候辨识还是方剂配伍甚至小到一味药物的应用,先生都会给门生讲清是出自哪位先贤。可以说先生教会后学的是读书的门径、临证思维的方法,这就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鲜活体现。在惊叹先生惊人记忆力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先生背后付出的辛苦。先生一生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两部专著,许多同道都曾问过我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国医大师只有两部专著,似乎有质疑之嫌。这两部书真实反映出了先生毕生的学术思想,《悬壶漫录》是先生六十余岁所著,还算较好懂,《任继学经验集》是其晚年之作,若没有一定理论功底,不太好懂。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两部著作,就可以知道这些著作的学术思想背后支撑的是成千上万部典籍,而且每篇文章都不是经验的点滴,而是犹如教材般析理。也有诸多同道与我们谈到同样的问题:看不太懂先生之著作。试问如果没有熟读过如此多的经典,没有如此多临证应用的经验及体会,没有与先生临证的经历,如何能知晓这两部著作中的微言大义。即使作为刚入门的同门,能完整的读下来都很难,但是只要聆听先生所讲,随师亲证,之后再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所以一般未学皆言看不懂先生的著作,就不难理解了。

先生晚年思维非常敏捷活跃,对待门生也是非常用心,在与先生的谈话中常能表现出其对中医事业忧心忡忡,先生常对门生讲到:“只要你们真是干中医,要啥条件我给你们跑。我现在毫无保留尽心尽力教你们,就是希望你们能学我、像我、超过我。”这句话深入我们诸多同门的内心,每当稍有懈惰,先生教诲就会萦绕心中,鞭策我们继续努力。先生不仅如此教育门生,自己也是亲力亲为,即使在耄耋之年,不仅常常为中医事业奔走呐喊,自己在事业上更是不断追求。先生曾申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主持编写《中医基础理论归真》一书,为的就是让中医后学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懂得中医。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参与了纲要的编写,其中先生将中医很多丢失的内容纳入其中,如禀赋、气街、毒、伏邪、道、肝主眠等,这些新观点都是先生在认真研读了有关经典,结合中医理论、临床亲证、认真思考后才提出的。

先生不仅嗜读国学经典,而且对诸如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遗传学等现代相关学科也非常重视。先生认为要学习其他学科的长处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束缚手脚。先生在仔细研究循证医学后有感:即循证医学的有些内容,张景岳的《十问歌》、俞嘉言的《寓意草》早就提到过,许多内容已超越,其与中医的证候相差很多。先生曾指导门生撰写过有关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对比的论文,虽然循证医学比起传统西医在围绕核心、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治疗方式、医疗成本等方面,都更具备以人为本、系统全面、全面综合等特点。但中医学的以人为本、四诊为纲、综合评价、病证结合、疗效为本等,比其更显优势。这正是先生在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先生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法则,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而享誉中医急诊界,曾主持“七五”、“八五”攻关,参与了中风诊断标准的编写,不仅发表了众多论文,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常人看来可能是非常成功了,但是先生多次讲到,中风还没搞透、还不完善,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研究,只是时间不够,这些事情都没法实现之类的话。体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作为门生我们能体悟先生的内心,我们后学所能做的就是接过先生的接力棒继续前进,最终完成先生没能完成的事业。

3 医德高尚,淡薄名利

先生一生始终遵其师训,读书不敢有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为名医,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见《任继学经验集》)。正是如此,先生待患者如至亲,有目共睹,经常为贫困患者捐钱捐物,在名和利上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先生一生不追求做官,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求组织让他继续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最大的行政职务就是内科(教研室)主任。先生常常自己掏钱给门生买书,拿自己的科研转让费给图书馆、临床科室、教研室购买图书、电脑设备等。走进先生的家,只有十余个装满上万册图书的质量较好的书柜,除此之外均为简陋的陈设,简单的装修。先生常常对我们提到,名利再多再大也是烟云,那只是国家和业界对你的肯定,我们不能吃老本。单位领导多次提出要给任老改善居住条件,但任老总是这样说:“我要那么大房子干嘛,只要有个让我能安心读书的地方就行!”记得刚入门时,恩师对我们的教诲,“一不能谈恋爱、二不能唱歌跳舞”,在常人看来可能是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只有同门才能体会到这种对事业极致追求所带来的快乐及益处,在名利面前才能淡定从容。名和利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要把追求名利的心思全部用在对中医事业的追求上,方为正道。在学风日下、浮躁盛行的时代,这正是我们中医后学应该操持和重视的。

(任继学教授为中国中医学界德高望重、学验俱丰的前辈之一,2009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曾担任《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