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116例

2011-02-11 04:01何本阳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关键词:苏叶流涕黔江区

郭 峰 何本阳

1重庆市黔江区正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9000)

2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9000)

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116例

郭 峰1何本阳2

1重庆市黔江区正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9000)

2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9000)

目的 观察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组的116例患者运用杏苏散加减治疗。结果 治愈78例,好转34例,总有效率96.55%。结论 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疗效确定。

风寒咳嗽 杏苏散

笔者20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型咳嗽11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16例笔者所在医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依据《中医实用内科学》制定):咳嗽,声重,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可伴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浮或浮紧。排除内伤咳嗽、风热咳嗽。其中男性48例,女68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86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1d,最长2个月。

1.2 治疗方法 采用杏苏散加减治疗,药用:桔梗、法半夏、前胡、茯苓、陈皮、苏叶(后下)、杏仁、蛇床子各 15g,甘草 6g,大枣4枚,生姜3片。鼻塞流涕加辛夷花12g;苔薄而少去法半夏;舌苔厚腻去大枣,加藿香15g。每日1剂,加水250mL,煎取120mL,分3次温服。5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订。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2 结 果

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治愈78例,好转3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6.55%。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性,10岁,平素易感冒,2010年9月25日初诊。患者于10d前不慎着凉后出现咳嗽频作,咯痰色白,咽痒,鼻塞流涕,纳差,口服抗炎、止咳药,疗效不佳,X片诊断为支气管炎,在外院输液(药名不详)等治疗未见好转。就诊时咳嗽,咯痰色白,鼻塞流涕,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检查: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中细湿啰音。证属外感风寒、痰湿阻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处方:杏仁、桔梗、前胡、茯苓、法半夏、陈皮、苏叶(后下)、蛇床子、辛夷花、藿香各 10g,甘草 3g、生姜 2片。水煎服,每日3次,每日1剂。3剂后鼻塞、流涕、消失,咳嗽咯痰减轻,遂于前方中去辛夷花,再进3剂诸症若失。后以玉屏风散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4 体 会

咳嗽是呼吸系统主要症状之一,明代名医张景岳指出“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说明咳嗽以风邪夹寒者居多。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肺卫受邪,肺失宣降则咳;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痒;肺气受遏,津液不布,聚液为痰,故咯痰色白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束表之征。治宜疏风散寒,宣通止咳。杏苏散出自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为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临证时对风寒或兼有痰湿咳嗽疗效尤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辨证为风寒咳嗽或风寒兼有痰湿的咳嗽,运用本方进此行加减化裁,取得很好的疗效。方中桔梗开宣肺气,杏仁、前胡降气化痰,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功能;法半夏、陈皮、茯苓用以行气祛痰止咳;苏叶、生姜外散风寒,治疗咳嗽之因,邪去正安,肺气宣降复常;蛇床子利咽止痒。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前胡能促进气管分泌,稀释痰液,有祛痰作用,此外桔梗尚有镇咳作用;杏仁能抑制呼吸中枢,有镇咳作用,苏叶能促进汗腺分泌,有发汗作用,并有抗过敏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外散风寒内化痰湿之功,可达表里兼治之用。在临床治疗中,只要咳嗽属于风寒犯肺或风寒兼痰湿者,使用本方,疗效确切。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

R256.11

B

1004-745X(2011)08-1318-01

2011-02-11)

猜你喜欢
苏叶流涕黔江区
鼻腔冲洗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塞、流涕的改善效果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冬天吃红色食品不易感冒
瘟火蛇
瘟火蛇
最高法未核准集资诈骗犯苏叶女死刑
顺山倒
感冒了,来杯苏叶水
易感冒者多拍拍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