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7例

2011-02-11 04:01刘福才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刘福才 王 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

椎体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7例

刘福才 王 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体前手法

目前对各种类型颈椎病的手法推拿按摩治疗均为从颈后操作,未见从颈前椎体施行手法治疗的报道。笔者结合护国寺中医院国家级重点骨伤专科专病诊疗规范建设中,运用椎体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评价本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7月护国寺中医院骨科住院患者47例,均符合1993年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等导致的头晕;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疑有或确诊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脑部肿瘤者;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状者;发育性椎管狭窄者;严重的心、肺、脑疾病患者;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脊髓型颈椎病,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神经根症状明显者;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36例;年龄37~68岁,平均45.60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个月。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眩晕明显者取仰卧位。颈后检查确定压痛部位节段,术者食指、中指从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鞘与内脏鞘间缓缓探入,向对侧推移气管、食管,扪到椎体一侧钩椎关节前部突及椎体间隙前缘,贴该部位上下轻轻滑动扪到酸胀点与异常隆突不光滑关节突部位或异常压痛点即病变椎体。手指间歇固定在敏感点以减轻患者不适反应,运用从旁边到病源点或直接在病源点部行揉,点,按,上下滑动,手法由轻到重按摩,或稍侧弯颈椎后在张力侧向对侧或后侧推移调整钩椎关节突,达到治疗效果。一般在10~15min内,7~10次为1疗程。操作注意点:椎体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无绝对禁忌证。初次操作推移血管鞘与内脏鞘间可有酸胀,酸痛,尤其是颈短,组织拘紧的患者要有适应过程,操作前向患者说明可出现的症状。坐,卧床操作视病情而定。

1.3 疗效评价 (1)自拟眩晕评价方案:痊愈为眩晕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恢复工作,记3分;显效为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劳累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一般工作记2分;有效为眩晕症状减轻,记1分;无效为眩晕症状不减轻或加重,记0分。(2)头痛:参照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临床疼痛的测定视觉模拟标尺法(VAS)[2],医生则根据测量结果记录患者疼痛情况。 (3)经颅多普勒检测:采用VIASYS 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SONARA彩色脑超声多普勒仪,探头频率为2.0MHz,经颈窗和枕窗检测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测量参数为收缩流速、舒张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及血管弹性指数,于1个疗程前、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随访47例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都出现症状好转:眼亮,视物清晰,头痛眩晕好转,颈项拘紧变缓,颈椎活动范围增加。47例患者中,治疗前后眩晕指数评分总有效率93.21%,VAS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平均(6.68±1.39)分,治疗后平均(2.65±1.21)分,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流速、舒张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 (P<0.01);血管弹性指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交感神经、窦椎神经等)学说3种解释,手法治疗主要有4类:(1)软组织松解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掌摩、指揉、拿捏等手法);(2)穴位刺激法;(3)运动关节类手法;(4)手法配合其他疗法。颈椎椎体前手法是笔者在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LDD微创手术前指导练习内脏鞘与血管鞘推移以适应手术操作及作者本身感受而衍生出的技法,目前尚未见有报道。

椎体前手法原理为颈椎椎体两侧稍偏后方是钩锥关节,钩椎关节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和(或)后神经根节,外侧为椎动脉,椎静脉和围绕在椎动脉表面的交感神经丛[3],紧贴钩锥关节后面有窦椎神经和椎体的营养动脉,两者均发布于钩锥关节。颈长肌位于颈椎前面,该肌收缩将屈颈,部分旋转颈椎,由C2~C6颈神经的腹侧神经束支配。颈交感神经节上端位于颈长肌的表面下段更靠近该肌内侧缘。其中颈中间神经节亦称椎动脉神经节,位于椎动脉根部的前方或前内侧方。当椎间盘退变狭窄时,钩椎关节也受挤压而向外增生,压迫椎动脉或受刺激痉挛或扭曲产生症状。本手法考虑更接近椎动脉病变部位,施以滑移按摩与直接按压、点、揉及推移调整等技法,增加了局部血流和淋巴液的流量;缓解椎体前方和两侧的头长肌与颈长肌收缩,痉挛,降低部分屈颈力,减轻对钩椎关节挤压与颈椎反张;推移整复钩椎关节不平隆突,解除钩椎关节囊的皱褶与痉挛。如同颈椎旋转手法,用较少的力来恢复椎间孔正常空间,改善椎动脉血流,起到瞬间改善症状效果。点、揉、压、滑移的手法刺激或反馈性调节来放松肌肉痉挛,增加血流量,清除因刺激痛觉受体的化学物质引起神经的牵张与压迫造成的功能紊乱。

本观察显示,椎体前手法疗效确切,但长期随访疗效评估以及针对于既有其他治疗手段的差异性评价尚需临床工作进一步检验。

[1]孙宇,陈琪福.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 (8):472-476.

[2]Farrar J T,Yong J P Jr,Lamoreaux L,et al.Clinical 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chronic pain intensty measured on an 11-point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J].Pain,2001,94(2):149-158.

[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44.

R681.5+5

B

1004-745X(2011)08-1320-01

2011-02-24)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青少年颈椎病106例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