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体验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2011-02-12 11:09张效利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心理健康老年人

张效利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6)

文学审美体验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张效利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6)

老年人;审美体验;心理健康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全球化趋势,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近年来也在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更多老年人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伴随而来的是众多的老年人离退休后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不少老年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不适等问题〔1〕。本文试从文学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其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文学的审美体验源于其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2〕。感人的文学作品,往往使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和休息、休闲的目的。文学的审美体验实际上是鉴赏者感知、理解作品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审美认识过程,它通过对文学形象的体验领悟生活,进而在个人品质、情操道德、社会认识、生活方式、理想信念等方面受到深刻的历练。老年人文学的审美体验通常可以达到三个目的:

1 陶冶情操,修养心性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修身养性〔3〕。仲尼教人“绘事后素”,身通六艺以养性情。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和时代进步的号角,它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有着陶冶情操、砥砺意志、净化心灵的作用。古今中外灿如星汉的文学瑰宝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又是时代精神和人类情感的宣泄,它为老年人吸取营养和愉悦身心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如果说《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道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的话,那么《水浒传》则把“扶危济困”和“除暴安良”的侠义思想演绎得分外鲜活。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物身上裹挟的游侠品格影响后世,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这些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人物,而是不顾个人安危、不计回报得失的行侠仗义的代名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表现出来的“忠、勇、孝、义”思想对后世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很大,老年人从作品的审美体验中接受民族传统熏陶,获得快感并由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文学审美体验对老年人审美情趣也有着重要影响。老年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区分“善、恶、美、丑”外,文学的审美体验可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引导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和固化其正义感和同情心。当他们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并因此激荡起丰富的知觉、想象的时候,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就会向正直的、高尚的方向迁移,而老年人丰富的阅历也为他们领悟、理解其中的理性内容提供了保证。因此,在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中,老年人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智慧得以增强,并逐渐形成健全的美学心理结构和坦荡开朗、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心理气质。

文学的审美体验也有利于使老年人心性平和,以谦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老年人结束一生中繁忙的工作和奔波,静下心来徜徉于文学的海洋,常能从一些文学形象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并从中修身自省。比如从《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中可以悟出戒生气、戒嫉妒、戒暴怒,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吕布的形象中可以悟出戒色欲、戒诱惑,学会洁身自好;从刘备的形象中学会求贤若渴和尊重他人。从《红楼梦》中探春的形象中学会远离自卑,树立自信;从《水浒传》中高俅等形象中可以总结出戒小人、戒贪欲,学会正直做人。文学审美体验使老年人启心智,省自身,提高道德品质,保持平和心态,做到处世超然、处人蔼然和心底坦然,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心态。

2 领悟哲理,了却心结

《红楼梦》是一部哲理性巨著,开篇即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味”,是指自然力。曹雪芹意在用艺术的手法告诉读者,怎样理解自然、合乎自然和顺应自然,正确面对人生和感悟人生。事实上,自然力与平衡论思想始终贯穿于整部《红楼梦》,它试图证明欲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即人的欲望最终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老年人往往比较看重自身的健康,《红楼梦》“自然力”一说实际上告诉他们,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了却对当年人与事的恩怨纠结,把导致心理疾病的根源找到,把心放平。许多老年人在大半生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曾为功名利禄、金钱财富所累,而这些牵系可能成为他们心中多年来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比如有人直到晚年还在把一生里不可能实现的心愿作为牵挂压在心里,觉得壮志未酬,不能从遗憾痛惜的阴影中走出来,有的人甚至为此积郁成疾,直到生命终结都没有活明白。就此而言,把《红楼梦》称为一本教人开悟的教科书实不为过。它告诉人们,人的一生有很多梦想,但梦想与现实之间没有一道必然的桥梁。当大梦初醒,反思过去,明白人生的要义在于是否为梦想做出过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在对作品品评把玩中,老年人常会形成对生活的再认识,反思失与得、奉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一生要做到既“有所求”又“无所求”。“有所求”是指要有追求,“无所求”则是指人不能总想着做事要得到回报。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红楼梦》最后以“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作结,也是希望世人通过这部作品找到吉凶祸福的由来,告诉世人心性不平才是悲剧发生的根源,人们应当从中领悟到自然力与平衡论的微妙关系,正确地评价认识自己的一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老年人阅读文学作品,总结和回顾过去的岁月,感悟人生哲理和真谛,对于以健康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3 感受历史,益思启智

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画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留下了灿烂多姿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再现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除了汉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外,蒙古族的叙事诗《嘎达梅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傣族的《召树屯》和彝族的《阿诗玛》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各民族文学相互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为老年人丰富业余生活和汲取健康的思想营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阅读作品的审美体验中,老年人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的同时,从文学艺术长廊中获取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启迪,其思路也会变得清晰、灵活。

4 咀嚼文化,清心怡情

文学作品的一切内容都是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构成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老年人的文学审美体验往往通过作品的语言在想象中形成可以感知的形象,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图画般再现于脑海之中,以心融入,倾情于景,细细品味,使心灵得到净化。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寥寥数句勾画了一幅蒿草荒凉、藤枝败落的秋日黄昏景色,诗中羁旅漂泊之人令读者心随所动,联想起自己安逸舒适的老年生活,油然生出无限感慨。换个角度,看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勾勒出的另一幅图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一幅远离尘嚣、恬静安逸的田园画卷,低矮的草屋,轻漾的炊烟,若有若无的鸡鸣犬吠,对于忙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们而言,美丽的田园生活如此值得神往,豁然开朗之余,离退休后所有的羁绊、牵挂和烦恼瞬间远去。情随景生,景为情动,正是通过感知作品感受物我合一的境界,使老年人更懂得享受生活和融入自然。

可见,文学的审美体验作为老年人离退休后众多生活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利于老年人益心、启智和平和心性,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因此,从社会到家庭应充分认识审美体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为调整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帮助,使每一位老人离退休后都能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心态平和的人、性格开朗的人、乐观向上的人和身心健康的人。

1 陈露晓.老年人退休心理调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4.

2 王艳玲,王洪彪.论文学的审美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4):52-3.

3 刘武和.用文学作品促进心理健康〔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8.

R592

A

1005-9202(2011)12-2357-02

张效利(1963-),男,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1-20收稿 2011-03-20修回〕

(编辑 徐 杰)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心理健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