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进展

2011-02-12 11:09汪全海姚应水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空巢健康状况心理

聂 淼 汪全海 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我国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进展

聂 淼 汪全海 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城市向迁移以及城市中分家、分居现象,造成我国65岁以上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长。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1〕。“空巢化”给老年人群造成的心理影响和该人群所具有的心理问题亟待重视。本文就国内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相关心理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1 留守和空巢老人的概念

周福林〔2〕、贺聪志等〔3〕对留守老人的综述中指出,留守老人可分为两种人群:一种是由于国际性的人口迁移,即子女因学习、工作等流向国外,目前仍在国内生活的老年人群,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另一种是由于国内性的迁移,即子女离开家乡从事升学、务工、经商等活动,留守在家中生活的老年人群,主要分布于农村。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文献中并没有对“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明确定义并加以区别的内容,“空巢老人”通常被认为是和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群,大多被描述分布于城市中,也有以“农村空巢老人”为题的文献。而“留守老人”,正如上述所言,同样被认为可以同时描述城市和农村的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群。笔者认为,“空巢老人”是相对于“留守老人”而言更高一级的概念,泛指所有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或无子女的老年人群,定义应涵盖因成年子女迁移、分居而“留守”在原住家庭的老年人群。在各种相关细节问题的研究中,可将此两种概念加以区分,以便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分析。在本文中,为方便进行综述,暂将该群体以“留守空巢老人”统称,定义划分以具体文献为准。

2 留守空巢老人主要心理问题

子女的离家,“空巢”的现状,给留守空巢老人的心理环境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各种因“留守空巢”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在诸多研究讨论留守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文献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是“孤独感”。事实上,孤独感在老年人群的心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4〕。将老人分类为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时,空巢老人家庭满意度差者占45.8%,而非空巢老人只占18.8%〔5〕。而如果进一步将空巢老人分类为偶居空巢老人和独居空巢老人时,则独居空巢老人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对较差的情况〔6〕。孤独和对家庭现状的不满,引发了留守空巢老人以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等为主的各种心理问题。

2.1 焦虑 目前国内多数文献将抑郁视为留守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事实上,留守空巢老人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焦虑。根据贾守梅等〔7〕在上海社区进行的调查,当同时评定空巢老人抑郁与焦虑状况时,存在焦虑症状的空巢老人数多于存在抑郁症状的空巢老人数。林婉丽〔8〕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北京115名住院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2.7%的住院空巢老人存在焦虑症状,28.3%存在抑郁症状,其中女性的焦虑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影响空巢老人焦虑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躯体疾病、宗教信仰和经济因素等〔8〕。另外,空巢老人的焦虑症状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焦虑和抑郁混合状态,因此,识别空巢老人的焦虑症状也应成为关注重点。

2.2 抑郁 在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中,抑郁问题的存在率较高,且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危害性较大。贾长宽等〔9〕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对郴州市城区328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8%,并显示空巢老人轻度抑郁率高于中重度抑郁率,而谢丽琴等〔10〕在湖南省农村进行的调查支持这一结论。宋洁等〔11〕认为,抑郁症状对空巢老人的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有影响,并且二者可能互为因果关系。根据冯兰芳等〔12〕在南通市四个社区内进行的调查结果,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间在对日常生活事情的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健康状况满意度、注意力是否集中、睡眠是否满意等项目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但空巢老人在一些包含抑郁倾向如是否觉得生活有乐趣、是否有充沛精力应付日常生活、是否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过分担忧、原因不明的害怕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空巢老人群体可能有更多的抑郁倾向性。

留守空巢老人的抑郁情况在少数民族老人中同样存在。薛桂蛾等〔13〕在吉首市两个城市社区使用自行修改过的GDS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社区的少数民族留守老人初筛抑郁率均达到了18%以上。可见,抑郁问题同样困扰着少数民族留守空巢老人,其存在并无民族之分。

导致空巢老人抑郁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因素(如与子女关系、独偶居情况等)和社会因素(如兴趣爱好、文体活动等)被认为与空巢老人抑郁症情况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也与空巢老人抑郁情况具有相关性〔9,10〕。也有调查发现,既往无职业的空巢老人更易患抑郁〔7〕。

2.3 负性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正性情绪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则正相反。田君叶等〔14〕对北京社区中的21位空巢老人进行了个体化深入访谈,通过对资料内容的分析得出结果:部分空巢老人表现出适应、自立、充实、乐观和知足等正性情绪,而有些老人则表现出较多的负性情绪,如被遗忘感、烦闷感、孤独感、无助感、无望感、压抑感、拖累感等。事实上,在空巢老人中,正性与负性情绪往往重合混杂,幸福感在其中起到平衡两者的作用。虽然留守空巢老人的情绪倾向性或许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悲观,但负性情绪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纾解,将会成为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减少、疏泄留守空巢老人的负性情绪,促进留守空巢老人情绪的正性化,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3 留守空巢老人主要身心健康问题

进入老年期,随着各项机体和生理功能的老化和减退,患病率会逐步增高,而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影响力对空巢老人而言不容忽视。一方面,生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空巢老人患病后,需要治疗护理,往往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家庭矛盾,并影响老人的生活能力。矛盾的出现会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而生活能力下降会导致生活质量的必然下降,健康状况也得不到好转,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另一方面,心理状况也影响生理状况。根据苏锦英等〔15〕在江西农村进行的调查,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评中,感觉自身健康状况一般和差的留守老人比例均高于非留守老人比例,而从访谈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日常压力太大。同时,对心理健康的忽视也是造成留守空巢老人身心相关疾病高发的原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心理常识,认识不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家属及老年人自身往往只关注身体健康状况而忽视了心理健康,使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与治疗〔16〕。

空巢综合征是空巢老人身心疾病的主要表现。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被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所困扰,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综合征甚至有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可能〔17〕。目前少见文献针对空巢综合征以及留守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互动性进行专门且深入的研究,而留守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应受到重视。

4 留守空巢老人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情况

空巢老人面临的生活和心理压力较大,当经历特殊生活事件时,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以及这些应对方式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联系,同样是反映留守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重要方面。根据王玲凤等〔18〕在浙江三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城市空巢老人在面临困扰和挫折时采取的压力应对方式主要有: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合理化、退避、压抑、幻想和自责。其中,相对空巢老人应对方式最为积极,绝对空巢老人其次,而无子女老人应对方式最为消极。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上,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和求助应对方式使用频率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压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用方式使用频率与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他们同时进行了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情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19〕,从支持的对象看,相对空巢老人得到的子女支持多于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但小于非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得到的亲朋支持最多,但和非空巢老人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无子女老人得到的团体组织支持较非空巢、相对空巢、绝对空巢老人均高。从支持的内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看,无子女老人评分最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子女支持,配偶支持次之;情感支持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空巢老人最需要获得的支持内容;社会支持利用度和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谢丽琴等〔10〕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认为消极应对的强度对空巢老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最为明显,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发生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且应对方式还会与社会支持程度产生交互影响。因此,对于留守空巢老人来说,应该对内采取良好的应对方式,对外获取全面的社会支持,最终平稳渡过应激的急流,维持自身心理的健康水平。

5 针对留守空巢老人的相关护理与应对措施

由于空巢老人患病率高,已有研究〔20,21〕指出应针对该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深入化的社区护理,但目前少有文献对针对空巢老人进行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深入而详细的探讨。朱碧莹〔22〕提出使用中医疗法预防空巢心理,如疏泄开导、移精变气、养心宁神、因势利导等方法,但尚未有实践结果报告。薛桂娥等〔23〕通过调查,认为建立社区护理代办处对留守老人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但未提及该方法对留守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李玉华〔24〕认为,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具有积极的保健作用,可在树立自我概念,消除生理疲劳、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正面作用,但尚未有该方法相应针对空巢老人群体的调查和研究数据产生。

目前在我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是目前空巢老人克服空巢心理的首要途径。接受空巢现状,了解空巢心理对自身带来的危害,改变不良认知观念是空巢老人摆脱空巢化带来的心理危机的三部曲。在了解了影响空巢心理发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后,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发展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扩大交际圈以增加社会支持,积极进行身体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等途径,远离空巢心理危机。

6 研究小结与展望

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今天,空巢及留守老人问题必将成为社会焦点和科研重点。目前我国多数文献仍重在分析和调查空巢留守老人的基本现状、身心问题种类及成因,而少有针对空巢留守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危机干预、日常心理保健的具体方式措施的研究和成果发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问题将不再是困扰空巢留守老人的首要问题,如何对该群体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维护,如何切实提高空巢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在深入了解和理解该人群心理问题基本概况之后应重点进行的后续研究,相信这些研究也将成为我国留守空巢老人获得健康美满的老年生活的科学力量。

1 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8):69-70.

2 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1:46-9,56.

3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24-34.

4 王顺冬,公风华.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及对策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7:112-3.

5 王庆华,段晓明,宋荣荣,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0A):5-8.

6 刘鹤妍,边文鑫,龚茴茴,等.天津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4):1792-4.

7 贾守梅,时玉洁,周 浩,等.社区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22(7):8-10.

8 林婉丽,郑 萍,张淑萍,等.住院空巢老人焦虑和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6):30-2.

9 贾长宽,廖春花,罗森亮,等.空巢老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22(3):61-2.

10 谢丽琴,张静平,焦娜娜,等.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2515-7.

11 宋 洁,石作荣,王迎春.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492-4.

12 冯兰芳,陈叶香.南通市四个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202-3

13 薛桂娥,楚 婷,陈正英.吉首市城市社区空巢老人抑郁状况的调查和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9;23(2):367-8.

14 田君叶,刘均娥,岳 鹏,等.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内心感受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31-4.

15 苏锦英,王子伟.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基本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9;22(2):11-3.

16 金 露,李 会.夏光兰.影响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安徽省长丰县问卷调查实证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2):71-2.

17 莫丽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4):1028-9.

18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703-6.

19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8-22.

20 童风莉.“空巢老人”社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四市(县)为例〔J〕. 铜陵学院学报,2009;1:84-5,112.

21 吴洪美,李 玲.社区空巢老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8;6(2):69-70.

22 朱碧莹.浅谈中医心理疗法对“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预防〔J〕.中外医疗,2008;9:40.

23 薛桂娥,楚 婷,陈正英.建立社区护理代办处对留守老人健康教育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9;24(6):86-7.

24 李玉华.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3):120-2.

R161.7

A

1005-9202(2011)12-2364-03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No.2010sk324);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09-4-2)

姚应水(1972-),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研究。

聂 淼(1987-),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研究。

〔2010-07-01收稿 2010-10-11修回〕

(编辑 袁左鸣/曹梦园)

猜你喜欢
空巢健康状况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