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

2011-02-14 08:33伍天章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广东省伦理

伍天章

(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广州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教育界和医学界对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现了百花争妍的局面。在庆祝我国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之际,将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广州医学院在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提高认识,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重点课程、重点学科来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卫生厅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很重视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重点课程、学科来建设。广州医学院党政领导在对各类课程的建设和把握上,注重德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课程来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就正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在研究生中开设“生命伦理学”选修课。通过10多年的努力,医学伦理学1997年被评为市级重点课程,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级重点课程,2000年被评为首届省级优秀课程,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且,以医学伦理学为主要方向的伦理学专业2006年获得医学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医学伦理学已经成为广州医学院办学的两大特色之一,得到教育部的肯定。通过长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其主要经验是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体系:[1]

1.1 需统一、明确教育方向和目标

医学伦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国情如何变化,教育部门和高等医学院校应十分重视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1.2 教材内容应具有时代气息

自1982年以来,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对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医学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审视。教材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外,还要能够帮助医务人员解决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及课程和学科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坚持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突破口,[2]多年来,坚持不懈,编写了《医学伦理学》系列教材,在内容上做到结合医学科学的发展,结合新时代市场经济,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重视高起点,强调用新的视野开展生命与健康的伦理探索,对医德的内涵提出了创新性见解。1990年,笔者主持的广东省高校“七·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实用医学伦理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笔者主持的广东省高校“八·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现代医学伦理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笔者主编的《医学伦理学》教材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次发行11万册。2000年4月,笔者撰写的《医学伦理学知识问答》一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次发行18万册。由笔者担任主编的“医学伦理学系列教材”,2001年获广东省高校第四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广州市委、市政府2002~200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这是广州医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研究方面获得的最高奖项。本成果被广东省高教厅、卫生厅指定为全省医学院校和卫生系统通用教材,对全省医德教育和学科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教育部立项,笔者主编的《医学伦理学》(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8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被重点推荐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药学、检验、影像、卫生法学等专业的本科、高职高专及医务人员教育与研究使用教材。通过全国高等院校和卫生系统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师生与医务人员的好评,2010年获广东省广州市高等学校首批优秀教材一等奖。由刘俊荣主编的《护理伦理学教程》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在医学院校使用,受到学生欢迎。由于教育部、卫生部的重视,目前,全国各地编写的一批医学伦理学教材,对促进医学伦理学科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但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要按照精品教材的要求编写好新的教材。

1.3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医学伦理学的教育方法应选择优化。除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不断变化的医德意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案例,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考评法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加强教育方法的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果。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处理医学伦理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1.4 保持队伍的专门性与稳定性

医学伦理学教育成功与否,队伍的素质是关键。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队伍,多数是半路出家,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缺乏相对的稳定性。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理论和业务素质高的医学伦理学教育队伍。应采取建立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人员、加大伦理学师资培训等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广州医学院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组织及队伍建设,为教育提供平台和保障,成立人文学院,现为卫生管理学院,专门设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并加强队伍建设。现有专门的医学伦理学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4人。省“十百千工程”2人,“千百十工程”3人,1人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同时还聘请兼职教师,刘正纾、钟南山、翁宗奕、陈敏生、冉丕鑫等人均重视并兼授医学伦理学专题课,很受学生欢迎。1999~2001年,广州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在全省范围内招收64名学员,学习医学伦理学和管理伦理学的研究生课程,为全省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计划,加强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现有的专职教师采取分批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1.5 完善并规范医学人文教育体制

我国目前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尚无相应的规范要求。虽然全国设有医学伦理学会及医学伦理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但各省、市缺少相应的机构,也缺乏统一的明确要求,全国医药院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课程,还缺少统一安排,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明确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学科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建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育与教学计划中考试或考核,并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同时鼓励大力开展相关教育研究,逐步完善并创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学科及教育体系。[3]

2 建立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举办骨干培训班

2.1 成立研究机构

为了给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研究提供平台,广州医学院成立了人文研究所。经广东省卫生厅正式批准,全国第一个省级医学伦理学研究机构——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于1999年5月19日在广州正式成立;2002年3月,中华医学伦理学分会南方培训中心在广州医学院挂牌成立,并开展了各项工作。

2.1.1 结合教学开展专题研究,出版专著,有利于促进教学。

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和广州医学院重视结合教学开展专题研究,每年制定研究计划确定重点组织申报立项,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通过教育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总结和表彰。近几年,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医学院承担医学伦理学人文科学国家级4项,省部级6项,厅级4项,市级5项,出版著作(教材)12部,获奖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4项,厅级4项,市级3项,其他11项)。发表论文72篇。在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方面,1996年由笔者主持的《广东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纲要》得到广东省政府与卫生部领导的肯定,1998年,主编了《广东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得省级三等奖。2002年主持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并主编了《卫生法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次发行5万册,被广东省卫生厅指定为全省高等医学院校和卫生系统通用教材,荣获省级二等奖。2003年笔者主持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重构》获广东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撰写的《医学伦理学》专著、主编的新版《医学伦理学》和《生命困惑与选择——案例100例》均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被广东省卫生厅指定为全省通用教材。2004年,由刘俊荣主持的“医患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省高校人文科学项目)出版首部医患关系方面学术著作《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由刘俊荣撰写的《人文视野中的医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较高的评价。尚鹤睿承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撰写的《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研究》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董莉撰写的《走出情感亚健康》于200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刘运明撰写的《健康价值行为与责任》出版发行;韩丹撰写的《发展伦理学》于2009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上专著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

2.1.2 主办全国医学伦理教育教学研讨会,推动学科建设。

2004年8月18~23日,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教育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南方培训中心、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广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州市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和广州市医学伦理学学会联合承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举行。广东省卫生厅领导、广州军区总医院领导、广州医学会领导等到会祝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部队的医学院校和医院的4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培训班上共有5场专题学术报告。原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李本富专程与会并作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与案例教学的学术报告,原中华医学伦理学分会教育专业组长天津医科大学张金钟介绍了天津医大开展医学伦理学教学基地建设的经验;原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学院翁宗奕作了“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问题”的专题讲座,介绍了广州医学院长期以来把医学伦理学作为重点课程建设,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重点学科等成绩的做法与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专题讲座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原广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董玉整,从分析现状入手,就医院文化建设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问题作了讲座。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最迫切的任务是提升教育效果,使医务人员树立坚定的人道主义信仰。

会议指出,广东的一个经验很值得重视和研究,也很有启发。在非典肆虐期间,广东医务人员没有出现一例“逃跑”的现象,而是不畏死亡,勇敢战斗,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好成绩。过硬的医疗技术、科学的应对策略等方面是重要的原因,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广大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医德,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职业信仰。这个医德、职业信仰从哪里来的呢?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广东省十分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广州医学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把医学伦理学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要通过考试。他们主编了全省的统编教材。省卫生厅在1999年主持成立了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省24万卫生人员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培训教育,并进行考试,[4]成绩计入档案,作为提拔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许多专家在总结、反思广东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时,都注意并强调了这一点。这就是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际价值和作用。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2.2 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骨干培训,促进学科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①1991年11月,由中华医伦青年分会和广州医学院德育教研室主办的全国第五次中青年医学伦理学研讨会培训班共有385名代表参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1996年5月,由卫生部纠风办和中华医学会医学分伦理学会举办、广州医学院承办的全国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全国30个省市卫生部门和医院领导共67人参加会议。同时举办全国医院院长、书记医学伦理学学习班,有130名院长书记参加,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作了重要讲话,杜治政、张鸿铸、李本富以及笔者等作了专题报告,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医德医风建设。还先后组织了“医德建设展望”、“市场经济与医德”、“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关注病人权利”、“生命与健康伦理”等学术研讨会,既推动了医学伦理学学科建设,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1997年,由中华医学伦理学会组织的赴美医学伦理学考察团成员中有曹开宾、柯斌铮、肖家炳及笔者一行4人为期17天的考察,受到美国休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和旧金山医学院等6所院校领导和美国生命伦理学主席Dzhielwiker等六位博士热情接待,主要收获是:六所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的共同点是: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多,人员参加多。教育内容突出人的价值,强调关心,尊重人、爱护人的权利和个性。在研究方面每个院校都确定不同的重点。如生命伦理道德规范,个人(病人)权利、医生道德(责任)、医患关系、卫生保健政策、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等。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专家讲座,分组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了解各自不同观点。然后,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这种方法效果好。在队伍建设上,除发挥专职和兼职专家教师的作用外,更注意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结合临床实践共同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与研究的作用。

④举办骨干培训班宣传普及医学伦理学知识,受到社会好评。1998年,广州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为协助广东省卫生厅在全省卫生系统普及《医学伦理学知识》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笔者先后主编和撰写了《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知识问答》并出版发行,还协助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举办三期,共有2000多人参加的卫生系统医学伦理学骨干学习班,省、市医院及佛山、珠海、顺德、南海等卫生单位也举办有5000人参加的医学伦理学学习班。[5]笔者作为主要授课者之一,获得参加者好评。2000年,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负责出题并协助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全省24万医务人员参加全省医学伦理学知识考试,[6]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2001年3月和7月,分别两次召开广东省生命与健康伦理学术研讨会,2002年7月在广州举办了“全国生命与健康伦理高级讲习班”,有近百人参加。在2002~2004年广东省卫生厅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教育培训活动中,作为省卫生厅专家组成员的笔者分别赴全省各地进行《健康伦理与社会责任》专题报告,受到了医学伦理学界、医疗卫生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⑤发挥媒体、报刊宣传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规,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变化和调整。[7]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这一特殊的行业,其影响更加明显。人们的医德观念、医德价值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如何继承传统医德精华,建立新的医德观,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中心主要成员及时撰写了《商品经济对医德的影响》、《市场经济对医德影响的两面性》、《树立新的医德观》、《健康道德与社会责任》等文章,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同时还积极向医务界、医学生大力宣传。1999~2002年,中心主要成员一起先后与《南方日报》共同策划了“弘扬医学科学,批判歪理邪说”、“关注病人权利”、“关注医生权利”等专家座谈会,《南方日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此活动获得广东省有关领导的肯定。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与《羊城晚报》共同开设专栏——“医患关系从此走上平等路”——专家笔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多方位解释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意义,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关注热点问题,开展生命伦理学研究

我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业已成为哲学伦理学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之一。[8]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先后设立了生命(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1980年,大连医科大学创办了《医学与哲学》杂志,1988年,西安医科大学创办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平台。30年来,我国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教育研究发展较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论文和出版了一系列专著(教材),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6年,第八届国际生命伦理学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2007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门设立了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并于当年在武汉召开了首届生命伦理学研讨会;广州医学院人文社科院邀请我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中心翟晓梅在广州举办的《医学职业精神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讲习班》专题讲座,深受与会者欢迎。同时,广州医学院和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于2008年主办了“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年会”,有130人参加。上述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研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世纪,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卫生部已设立了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并要求各省(市)设立医学伦理咨询机构,各医疗机构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9]这证明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随着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10]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点方面主要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教育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队伍建设,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等问题,在生命伦理学方面,目前关注其研究热点应抓住三个方面:即生命与健康伦理问题;市场经济下医德价值与医患关系的伦理问题;生命技术及其高新技术伦理问题。[11]

3.1 健康伦理问题是研究新领域

生命伦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口健康伦理,目标是人人健康或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主要任务有确保公民公平地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及提高公民的生命质量。健康伦理是医学伦理的深化和扩展,是社会公德在人类健康问题的具体化,是医学伦理的一个新领域。[12]

医学伦理应关注健康人群的行为伦理问题。据调查,人类健康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在非生物致病因子中,有50%来自人的行为,如抽烟、酗酒、过度紧张的生活节奏等。另外,环境与健康伦理,如公共卫生,艾滋病、非典等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卫生安全等伦理问题都需要深入分析,提出伦理对策。

健康伦理问题实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生存权和健康权除具有生存条件外,还需和谐、清洁的社会环境。所有无视人的健康权利的做法,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健康伦理问题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13]如控制艾滋病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公德,而卫生界需要扩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帮助人群建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14]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需要重点研究。[15]

3.2 医学伦理价值与医患关系是新课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是新形势下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必然要求。怎样使两个效益都不偏废,无疑需进行深入探讨。其次,医德主体包括医生、医院及卫生部门。许多医疗行为不是医生个人所能决定的,而且患者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所以,需要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文明、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16]医务人员医德修养如何,直接关系诊疗方案,关系医疗质量。临床工作贯彻病人第一原则、最优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保密与讲真话原则过程中,已出现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范围界定、病人自主与医生决定权协调以及人体实验纠纷稳妥处理等,均应引起伦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大临床诊疗道德伦理问题研究。要加强我国在医改实践中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修养,医学职业精神坚持创新与构建等研究。[17]

3.3 生命技术,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21世纪,将有50%~70%新药来自基因工程。克隆人体组织和器官也会被广泛用于临床。一般来说,体细胞治疗产生的伦理问题多是技术本身带来的,只要严格控制和规定审批程序,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保证技术服务安全,就不会引发伦理争论。但克隆器官的研究和使用会带来较多的伦理问题,需尽早制定相应的伦理及法律规范。

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解决了精子和卵子储存技术,但随之出现的借精、借卵或借腹生子及男性孕育等一系列伦理或法律问题,均需以积极慎重的态度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将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需求。安乐死的观念,在我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难题,需加大医学、伦理、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实施安乐死须有法律保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安乐死立法应加大研究力度。

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临终关怀的一些具体措施,如治疗原则和医疗费如何掌握,临终前疼痛如何处理等,都涉及伦理道德,需研究者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伦理决策依据。

科研伦理、科研诚信、机构(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伦理委员会审查质量监控等研究也是伦理发展应该关注的方面。[18]

总之,以上几个研究热点问题是初步的看法,从全国范围来看,每个时期都有几个重点,从承担研究单位和个人来看,也有不同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将更加广泛和深入,而许多研究课题不是一个学科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共同合作。因此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目标明确、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团结协作,才能促进科学发展,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1]伍天章.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5-27.

[2]伍天章,翁宗奕,刘义海.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中加强教材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1):34 -35.

[3]伍天章.建立符合国情的医伦教育体系[N].健康报,2004-04-19.

[4]张乐人.广东举办医学伦理学考试[N].人民日报,2000-07-10.

[5]谢钧.重视伦理学再教育[N].健康报,2000-08-31.

[6]王一鸣.广东24万医生参加医学伦理学考试[N].健康报,2000-07-25.

[7]伍天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伦理基础与原则[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9):20-25.

[8]杜治政.关于生命伦理学——道德面临的挑战[M]//医学伦理学探新,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9]邱仁宗.21世纪生命伦理学展望[J].哲学研究,2000,(1):34 -40.

[10]王启林,赵卫.生命伦理学研究在21世纪医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3(1):55 -56.

[11]伍天章.当前生命伦理学研究几个热点问题[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3,(1):15 -17.

[12]伍天章.论全民健康道德教育[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1):36 -38.

[13]伍天章.健康道德与社会责任[N].健康报,2002-08-22.

[14]伍天章.正确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特殊场合的伦理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3):46-47.

[15]伍天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伦理原则与政策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59-61.

[16]伍天章.维护患者权利与规范医疗行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5):47 -48.

[17]伍天章.医学职业精神的辨析与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5 -6.

[18]伍天章.关注生命伦理学研究热点[N].健康报,2004-03-23(02).

猜你喜欢
伦理学广东省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