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思路 狠抓关键河北省促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

2011-02-15 07:53张利霞胡永青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

张利霞,胡永青

(河北省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石家庄 050011)

为切实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目标,河北省各级农业部门要明确 “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粮食生产条件的实际,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的有利时机,强力发展优势粮食作物,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全力推进河北省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1 全省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河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持续稳定增产为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万hm2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亿kg。

2 全省粮食生产的重点工作

2.1 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各地要努力推进良种补贴政策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相挂钩,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带动科技推广的作用,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自主权,引导农机企业参与补贴市场竞争,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到农民手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措施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2.2 提升耕地产出能力

以266.7万hm2粮食生产核心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结合落实 《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稳定提高耕地持续产出能力。重点开展平整土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到201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4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666.7万hm2次以上,推广商品有机肥166.7万hm2。力争核心区内133.3万hm2以上的耕地粮食夏秋两季单产达到1.5万kg,为实现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50亿kg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 推广优质高效品种

培育和引进一批优质高产、多抗高效、稳定性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良种繁育基地,提升全省良种生产供应和更新换代能力。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小麦品种,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品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 “张杂谷”等耐旱新品种。到2015年,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2.4 普及先进种植技术

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类型区、不同种植模式,研究集成一批高产、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玉米合理密植、适时晚收技术,小麦半精播、播后镇压等技术,引导农民进行全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因地制宜推广粮棉间作套种和麦茬棉苗移栽等栽培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协作机制。逐步建立 “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延伸服务功能,到2015年初步建成到乡、到村、到户的农民培训网络。

2.5 提高机械化程度

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巩固小麦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重点解决玉米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问题,鼓励农民购置玉米收割机和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促进玉米收获机械总量快速增加,玉米机收水平实现新突破。推广应用谷子种植机械,促进 “张杂谷” 规模种植。进一步增加深松联合整地机、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振动深松机和夏玉米深松精播机等大型、高效、联合作业机的数量。到2015年,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以上。

2.6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各地要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及早制订和完善各项防灾减灾预案,提前做好抗灾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切实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构建 “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工作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认真做好干旱、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方案,准确掌握灾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2.7 建立奖励制度

落实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冀政 〔2010〕130号),将粮食生产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市、县,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奖励措施,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较快的县 (市)、在粮食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及粮食生产大户进行表彰、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3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各地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万hm2以上,每公顷土地产量提高到4 950kg,总产量达到312.5亿kg。重点抓好以下8项重点工作。

3.1 全面落实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

各地要切实抓好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 严格执行农业部、财政部的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良种补贴指导意见和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发展杂交谷子的实施方案,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良种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小麦优质专用品种,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积极发展马铃薯生产,因地制宜推进杂交谷子的规模种植。

3.2 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

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强化技术指导,把各项高产技术措施用足、用好。开展大协作,积极争取财政、发改委、水利等涉农部门的支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约项目,合力推进。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到技术模式化、管理规范化,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示范。注重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行政引导和技术指导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推进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

3.3 强力推进优良品种和配套实用技术的应用

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玉米重点推广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耐密型品种,小麦重点推广石新828、衡观35等高产优质节水品种,在干旱缺水地区因地制宜推广杂交谷子、冀谷9号、懒谷等谷子品种和冀薯98、冀薯4号等甘薯品种。大力推广节本增产增效技术,重点推广冬小麦适时晚播、精细整地播种、播后镇压、窄行密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玉米继续推广以增加密度和适时晚收为重点的“一增五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豆窄行密植技术,薯类脱毒、地膜覆盖等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

3.4 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

围绕 “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开展电视和手机短信平台预报工作,拓宽病虫预报信息的发布渠道和发布范围。做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积极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强化专业服务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水平和防治效果。实现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防治平均效果达到85%以上,小麦条锈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虫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下。

3.5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面,适时推进整建制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尤其是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要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占化肥施用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完善不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测土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加快 “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服务模式建设步伐,深入挖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产潜力。

3.6 抓好领导干部示范田建设

落实省政府要求,认真抓好市级333.3hm2、县级200hm2和乡66.7hm2的领导干部示范田建设工作,通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督促指导活动,确保增产措施落实,推动当地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3.7 充分发挥专家的参谋作用

在农作物播种、出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防灾减灾等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和生产考察,根据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田间管理技术建议,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指导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向农民宣传专家的建议,引导农民科学管理。

3.8 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做好防大灾、抗大灾准备,进一步密切与气象、水利、民政等单位的合作、会商,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综合协调力度,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组织专家针对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和农业病虫害偏重发生等情况,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技术对策,制定相关工作预案,搞好种子、农药等生产物资的调剂调运,加强灾后恢复的分类指导,千方百计减少灾害损失。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我的粮食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