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1-02-17 15:48李星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6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传播者科学素养

李星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提高我国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李星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滞后的公众科技传播工作、低下的科技传播效果制约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本文从传播过程角度对影响公众科技传播的效果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建立公众科技传播效果分析框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公众科学素养;公众科技传播;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的快速增加,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截止到2010年,共进行过八次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为3.27%,比2005年的1. 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 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这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1]。这说明我国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重视不够,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亟待提高。公众科技传播事业事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文将从传播过程角度对影响公众科技传播的效果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1 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类的传播现象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学者们一般通过建立某种模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W”模式[2]。本文借鉴其关于传播要素的“五W”模式,分析了公众科技传播特有的五个基本要素,即科技传播者、科技信息、科技传播媒介、公众、科技传播效果,他们是公众科技传播活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1.1 科技传播者方面影响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在科学家、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期刊编辑者等几类科技传播者中,科学家是科学技术的实际操作者,其传播的科技信息最接近科学技术的本来面目,也较容易让公众接受。因此,科学家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首先,科学家的传播意识强,积极进入公众科技传播的第一线,帮助公众更加接近科学,及时获得“第一手”知识。其次,科学家的传播技能包括科技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的选择与写作技能。科学家在选择信息时,要注意公众的兴趣与需求;在写作科技论文,应避免运用太多的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通俗的语言。此外,科学家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越高的学术权威,在科技传播活动中也就越能得到公众更多的承认与信赖,人们也就越喜欢接受他传递的信息。

1.2 科技信息方面影响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科技信息不同于一般信息,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面向普通公众传播科技信息,除了要传播科技知识信息以外,让公众理解科学研究、培育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忽视任一方面的内容传播都会影响公众科技传播的综合效果。此外,科技信息的时效性也会对公众科技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一则已过时的科技信息即使传给公众,对公众来说也是无用的信息。因此,要实现较好的公众科技传播效果,就应保证最重要的观点和最正确的认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1.3 科技传播媒介方面影响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科技传播媒介对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着明显的传播渠道之分。大众媒体面向公众群体,熟悉公众传播语言,掌控公共传播手段,拥有职业传播技能,可以方便迅速地把信息传给数量大、分散化的社会公众,在公共传播方面具有一系列特殊的优势[3]。不过,科技传播媒介技术的滞后也会带来科技传播效果的受限。传播媒介技术的完善则加快了科技传播的速度,开阔了科技传播领域。此外,媒介的可信度是为受传者所感受到的传播媒介的一种品质,不论其传播的内容如何,而能令受传者对传播媒介无可争辩的信赖。一般来说,可靠性高的信息源,其传播效果就好。相反,其效果较差。对传播媒介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4 公众方面影响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在公众科技传播活动的流程中,公众是传播效果实现的最终体现者,是与传播者相对的信息接受者。科技传播者和公众可能在知识上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人格与社会意义上完全是平等的双方。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评估,归根结底由公众来检验,科技信息经过科技传播者的制作化成了特定符号,再经过一定的传播渠道传送出去以后,必须到达公众,才算走完了科技传播的完整历程。因此,对公众的了解,来自公众的反馈就特别重要。

1.5 要素间的互动及其对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

从科技传播的过程来说,科技传播者、科技信息、科技传播媒介和公众这四种要素都分别或综合地影响着科技传播效果的好坏、大小及成败。它们是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科技传播者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科技信息对公众施加影响;而公众则从自身需要与满足出发对科技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公众还可以通过参与科学技术,发表看法,参与讨论与决策,并可以反馈来影响传播者;至于科技信息,则流动于科技传播者和科技传播受传者之间,对二者都产生影响。公众科技传播是一个系统,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传播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传播作用。

2.提高我国公众科技传播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科学家的传播意识

科学家在科技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界整体的传播意识还有很大差距,这与我国科学家面临的如何分配精力满足不同的需求有较大关系,如教学、公共服务、学术服务、实际研究、管理与协调人员、寻找资助,多种因素影响科学家的精力分配。有的任务来自于组织,有的决定受到激励系统的影响,有的选择则反映了个人的性格和个体所处的背景。但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加强科学家的传播意识,让科学家有时间、有兴趣、有责任对公众传播科学,都是对公众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

2.2 加强科技传播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传播教育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的科技传播教育还处于相当边缘化的位置,应建立完善的科技传播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科技传播教育的发展,主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第三,在一些基础雄厚的高等院校建立专门的科技传播本科专业 ,培养专业的科技传播人才。第四,在一些重点理工科大学,建立科技传播“辅修”或“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理工背景和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4]。此外,还应发展研究生层次的科技传播专业教育,特别是建立科技传播专业的学位制度,培养一大批科技传播专业硕士。

2.3 加强科学家与媒体的对话

加强科学家与大众传媒的对话与沟通、让科技及时转入媒体非常必要,并且也是提高科技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成立以“利用大众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功能的服务组织,这样可以方便媒体从业人员在涉及制作与科技信息有关的节目时,能够迅速、方便的得到科学界的有效帮助,加强科学界与大众传媒的交流与合作。

2.4 推动大众媒体重视科技传播

我们媒体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高举科教兴国,科学发展的旗帜,加强科学传播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增加人民群众头脑中的智慧[5]。第一,增加专门科技传播频道、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第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第三,还应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鼓励、支持“科技博览”、“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视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媒体,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2.5 建立有效促进的政策和机制

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要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等。

3.结语

公众科技传播事业事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增长。科学也在越来越强势地介入公众的社会生活。但社会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手段让公众充分认识、理解、参与科学。只有当公众对科学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们才能对科学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并在对话中发表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只有公众理性地支持科学事业,科学事业才能实现正常的发展,并最终促进科学与公共利益的协调[6]。

[1]人民网.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逐年提升与日本仍有差距.[EB/OL]. http://scitech. people.com.cn/GB/13319895.html.2010-11-25.

[2]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 well).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任建红.试论媒介对科技传播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28

[4]翟杰全.加速科技传播职业化进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4-57

[5]陈宝泉.科技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A].中国教育报.2003/1/15, 65-69

[6]翟杰全.科技公共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理解、公众参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9-3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6.084

2010年唐山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项目(编号:10140203c)

李星,女,1981年12月,汉,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唐山学院科研处项目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科技传播等。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传播者科学素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