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工作在供水行业中的重要性

2011-02-17 15:48牛立民天津泰达自来水有限公司生产设备部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6期
关键词:水表计量管理工作

牛立民 天津泰达自来水有限公司 生产设备部

计量工作在供水行业中的重要性

牛立民 天津泰达自来水有限公司 生产设备部

本文介绍了仪器仪表的计量管理工作在供水行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供水;计量管理

计量是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营管理和全面能源管理的基础,在供水行业经营和管理工作中,计量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我们泰达自来水公司是一个以供水经营管理,供水管道安装、管道供水输配为一体的企业。供水销售是全公司的主要经济收入。几年来,公司本着标准化、规范化做好计量工作的原则,强化供水计量管理工作,为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管辖区内用水量逐年提高,自来水供销差率也降低到了历年最低水平。因此,也杜绝了因计量问题产生的用户投诉现象。

一、领导重视是抓好计量管理的关键

我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计量管理工作,并把计量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一把手全面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是公司部署工作时,部署计量管理工作,公司检查工作时,检查计量管理工作,公司总结工作时,总结计量管理工作,做到了年有计划,月有检查;半年有小结,年末有工作总结。二是建立健全计量管理机构,不断充实和加强管理人员的力量。公司领导认为建立健全计量管理机构是做好计量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公司在进行机构改革和管理人员精简情况下,加强了计量管理部门人员的力量。三是按着国家计量标准要求,配备了先进的计量仪器和设备,改善了办公环境,设置了标准计量室和水表检定站,保证了量值传递的准确与可靠,以高质量的检测技术为社会服务。四是公司领导经常组织计量管理人员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计量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并积极投身于计量检定工作。

二、加强民用水表的强制检定

我公司计量检定站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检定规程,制定了“新购进水表检定办法”、“修理后水表检定办法”和“使用中水表检定办法”,以条例规定,严格控制水表的购、用、修三个主要环节,从而保证了水表的准确可靠。

一是对新购进水表按检定规程要求,进行全指标检查和实验,检验合格后贴上检定合格证,填写检定报告单。通过这项工作,控制了不合格水表直接入户,同时为每块水表建立了原始记录档案,进行归档管理。

二是对修复后水表,我们以检定规程为依据,严格控制密封性试验,示值误差和耐久性试验等指标,对于从用户换下的水表,我们逐个进行清洗并试运行,对超差水表进行调整,以达到规程要求。

三、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档案,提高计量技术管理水平

建立计量标准档案,有专人负责,其内容包括: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明细、使用保管人姓名、检足记录、维修记录、计量装置设计、安装技术图纸资料,计量仪表历次检定证书,计量仪表使用说明书等几部分。计量标准档案的建立,保证了计量仪表的数据准确、可靠。

四、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计量标准法规的实施与先进的计量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计量人员的努力。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推进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组织人员参加技术监督局举办的培训班,听有关计量专家讲座和有关计量技术的理论,进行技术交流,并请有关计量仪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讲解有关计量仪表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特点,先进计量仪表应用等技术问题,使计量人员系统地学习计量技术理论,大大提高了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五、完善检定管理体系,强化计量管理

在检定管理体系建设中,我部门始终把完善体系和公司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制定了“满足用户需求,保证计量准确,持续不断改进,追求计控效益”的计量方针,提出计量工作目标,计量检定过程失控的发现和信息反馈不超过24小时。追求检定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有力地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1、结合体系建设,夯实计量基础管理

我部按照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优化,健全公司计量管理制度,落实计量只能。对计量确认和检定过程进行了充分的识别和控制,为规范管理,编写了计量检定管理体系文件。这些文件为计量检定过程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各项标准的完善使计量工作各个管理环节都有章可循,避免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为计量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管理依据。多年来公司一直保持计量检定设备周期受检率达97%以上,周期受检合格率在99%以上,未出现人为造成计量过程失控的现象及信息反馈迟缓的问题,水表、仪器、仪表等计量检测率逐年提高。

2、按照体系要求,加强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是合理配备和用好计量器具,建立管理制度使计量器具处于良好状态,保证安全运行,准确、完整及时地获取各种有关数据。目前计量器具合格率100%,我们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用前计量确认和周期计量确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加强数据数据分析,向计量管理要效益

在完善计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后,向计量管理要效益才是企业的目的。计量工作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最重要的经济效益表现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保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正在由生产型转变为效益型,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活动的中心。在几年的计量管理实践中不断体会到,计量工作要想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得到企业重视,必须紧紧围绕如何促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否则就会无的放矢,缺乏生机.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使工业计量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内容,才能使计量事业有所开拓,有所前进.《重效益,讲效益,看效益》这是改革深化对计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谁能掌握这个脉搏,把握住这个时机,谁的工作就主动,就有生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抓好企业计量工作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是企业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以及实施兴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实践证明,计量管理和数据分析可以发挥重要的、关键的基础保证作用,计量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推行成本核算中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新形势下,计量工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六、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计量工作涉及各个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从事各项活动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业中,计量工作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企业各种计量数据信息的形成,传递及其作用的管理,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一种担保。因此,企业强化计量管理的措施越强,层次越深,计量作用就越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计量工作在为实现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齐全,完善的检测手段和科学,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以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按工艺标准要求,生产出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合格品和优质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保证作用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计量工作的这种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是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计量体系要求.以质量为中心是我们计量工作的基本方针。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计量是企业素质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条件,没有准确的计量,没有准确可靠的数据,就谈不上质量,没有质量也谈不上效益.质量管理要依靠计量技术,计量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企业计量工作只有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去开拓,去服务,才能成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的事业,并同时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计量工作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计量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是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方面,计量工作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检测手段的完善,更新和改造上。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中,计量的作用就是为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快速,准确,有效地提供所需的各种计量数据信息。计量工作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技术基础。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其标志之一就是由经验型管理向标准化,数据化管理转化。计量工作是这种转化的技术基础之一,因此,计量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工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计量数据信息的形成,传递及应用过程的管理,确保企业将经济核算,定额管理落实到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中去。确保各种计量数据准确可靠,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真实可信的计量数据信息。同时计量工作对企业领导的决策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有赖于领导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需要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和前提,真实是信息的生命。因此,企业领导进行决策时,需要以及时,准确,真实可信的决策信息为依据。在这些决策信息中,计量数据信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例,因而计量工作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也是为领导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计量数据信息。计量工作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标准化,计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结语

总之,计量工作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但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离不开计量管理工作的加强,计量检测手段的改进和提高。

[1]庞皓.计量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6.085

猜你喜欢
水表计量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水表检定装置不确定度分析计算的相关思考
防冻水表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检定周期内水表的计量准确度
计量与测试
水表在检定周期内超差原因与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