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

2011-02-18 21:11万红友孟冬花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3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位

万红友 孟冬花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

万红友 孟冬花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1

本文简要回顾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历程,以及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识。阐述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以工程硕士为例,提出了提高培养质量的对策。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在提高,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特别是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更快、更好的阶段,更突显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势等方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1]。近年来,由于竞争的需要,企业领导提高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厂”的认识。重视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这就进一步刺激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专门技术人才队伍。企业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2]。

1.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程及规模

1984年清华大学等11所理工科大学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次月教育部即转发,并且正式部署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2]。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将“职业学位”的提法修正为“专业学位”更符合我国国情,这次会议同时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在我国开始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先河。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该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但一般只设置硕士一级,各级专业学位对应我国现行各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正式批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施方案》,标志着工程硕士的确立[3]。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了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4]。

我国自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积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5]。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3月11日,教育部规定在2009年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招生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6]。

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到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7]。

2010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确定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学术型研究生3619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10010人。经过这一调整和规定,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8]。

据了解,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达到509所,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9]。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培养类型的问题,要改变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博士的状况,将大力发展和规范高水平、实践应用导向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并且针对专业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在工程学等领域进行了论证工作,认为自1984年开始工程学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工作以来,工程学专业硕士初具规模,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覆盖面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学位类型,为开展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适时在我国设置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10]。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方案指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课程体系应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11]。

1.2 社会认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全社会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专门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从我国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硕士,这么多年来,部分专业硕士都是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开展,发放“单证”。在许多学生、家长包括用人单位眼中,这种硕士“没有经过全日制学习”、“文凭没有学术性硕士硬”、甚至是“花钱买的”。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从目前考生咨询的情况来看,还是选择学术性硕士的人多,接受专业学位硕士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家长、考生和用人单位转变观念[12]。目前,也存在着将专业学位指标更多地用于热门专业,而轻视专业学位中各工程领域的现象,建议将各工程领域分别单独作为专业学位的招生专业,而不再是工程硕士的一个专业领域,以强化工程类专业学位的发展。

2.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2.1 面临的问题

自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学位发展迅速,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规模较小。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在最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专业学位教育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读专业学位的在学研究生数量,仅占在学研究生总数的25%左右。

2)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还很不成熟,在职业性、应用性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学位教育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有的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甚至有些导师因研究需要,可能不按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按科学学位的方式进行对待。

3)专业学位与职业或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为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相应学位制度的接轨,我们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有关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合作,尽快实现这一发展目标[13]。

4)专业学位边缘化的倾向。轻视专业学位,认为专业学位不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少数学校在教育发展规划中较少地考虑专业学位。由于不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就表现得比较随意,一些学校在办学中往往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训项目来理解和实施,类似于办研究生课程班[14]。

2.2 提高培养质量的对策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工学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学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和毕业授学位人数都占整个研究生的45%左右。因此,如何使工学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研究课题。有关建议的产生,促进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体制的发展,也为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工程硕士为例,谈谈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1)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专业学位。新京报联合某网教育频道进行了名为“你了解全日制专业硕士吗?”的网络调查,调查显示,在对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认可度方面,只有27.4%的网友认为专业硕士学位有明显优势,超过5成的网友认为没有明显优势[15]。接受专业学位硕士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在逐年上升。

2)完善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质量。建设具有适合企业发展的工程硕士教材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来辅助教师的集中授课,在教学形式方面,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研讨课、讲座课、案例分析课等,并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的学习形式和特点,真正做到学以促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依赖于企业发展的需要,论文研究过程特别需要学校和企业尤其是两位指导教师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和企业的这种双导师制能起到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利于工程硕士生做出较高水平、较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4)改变管理理念,培养优秀人才。要把质量放在中心位置,实施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型人才[16]。

3.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企业和社会样了大批的高层次专门性人才。但是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与专业学位的吸引力,就必须改变当前的类型规模结构,调整层次结构,使各个层次协调发展;严把质量关,把专业学位教育真正做好,做强。重视发挥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互补作用,积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26-31

[2]王建,张文修.试论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6,03:59-61

[3]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4-8

[5]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答记着问.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日/第001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2009-03-04)[2010-09-20].http//www.mpacc.net.cn/mpacc/ 2009qrz.pdf.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2009-09-29)[2010-09-20].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113/201001/xxgk_79982. html

[8]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9]人民网-教育频道,我国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 14182953.html

[10]张玉岩,王蒲生.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博士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9,06:106-110

[11]科学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085.shtm?id=246085

[12]汉网-武汉晚报.专业学位硕士遭社会冷遇 被认为是“花钱买的”. http://news.sohu.com/20100926/ n275257664.shtm1

[13]于凤银,吕福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2):97-100

[1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二届二次工作会议纪要.http://www.csadge.edu.cn/xwyjs/deta jsp?seq=187&boardid=230105.

[15]新京报.专硕扩招挑战学位教育模式 忧重蹈学制改革覆辙. http://learning.sohu.com/20100913/ n274893826.shtml

[16]黄明福,陈玲.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分析、思考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5-120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3.099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孙思扬作品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