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立面美学追求之管见

2011-02-20 00:12李志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外立面外观城市规划

李志文



城市建筑立面美学追求之管见

李志文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系,福建 龙岩 364021)

当前中国城市建筑立面趋同化现象凸显。论述城市建筑立面的美学内涵与形式,认为应寻求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在宏观层面上做好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定位,在中观层面上追求城市景观与建筑形态的和谐统一,在微观层面上营造美观宜人的“城市代表色”,从而真正打造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富于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形象。

城市建筑;建筑立面;美学特征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飞快,城市的形象往往借助于平地而起的高大建筑物,体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不仅是构筑一个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对一般人讲,欣赏的是它的外部立面造型,建筑立面是体现建筑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建筑的设计就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仅应具有使用功能,还应拥有观赏功能,创造性地使自然生态与人们相互协调,整体地营造供人们休息、交流、娱乐并具有艺术观赏性、能够共同利用的开放性场所[1]。

1 城市建筑立面的美学误区:千城一面的“趋同化”倾向

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建筑设计师们纷纷展开理念和设计思想的大比拼,但在保持传统争取创新方面,不注重自身城市的文化风格和文化特色以及整体风格的统一。有的城市是照搬类似经验,你有我有大家有,建筑千城一面,缺乏自己的特色;有的城市则过分标新立异,五颜六色的城市色彩和五花八门的建筑造型使得城市失去了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城市建筑的“趋同化”现象非常明显。

1.1 城市建设中的建筑“高大风”:美式的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

美国的城市建筑是以“摩天大厦”著称,像帝国大厦、世贸大厦等等。而中国的城市这几年来也不甘示弱,相继建成了一批高层建筑,在“更高、更快、更强”上下了一番苦功, 而无一例外地,这些高楼大多都是以大面积玻璃外墙作包装的。似乎除了玻璃外墙,就没别的东西能够体现现代化了,而这种玻璃外墙,全国各大中城市随处可见[2]。

1.2 城市建设中建筑“欧化风”:穹顶石柱加广场

城市往往被人称为“石屎森林、文化沙漠”。这几年中国城市建设中“欧风”盛行,大量的欧式穹顶石柱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英式、法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应有尽有[2]。在本来不是欧式风格的建筑上硬是加上个穹顶或是石柱,城市中经常还能见到圆形的欧式广场,外加喷泉与雕塑,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城市建筑立面走上了工艺美术的路子。

1.3 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复古风”:中式的人造“古董”

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有意无意地刮着一股复古风,在本来没有一点古味的建筑上加个城门、亭盖子或是重檐硫璃瓦屋顶之类的东西,让人觉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实在污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众多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原先有特色的旧民居,被改造成了所谓的步行商业街,街道两边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式商业用房。经过几年的特色经营,也许能多多成就丽江古街的成功典范。但曾经孕育了城市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文精神却被破坏得体无完肤,建筑立面本身所承载的那种历史沧桑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与人文韵味荡然无存。这种“复古风”严重破坏了建筑的鲜活的美感,当地人面对俗气的仿古立面,除了能够感受到浓烈的现代化商业氛围以外,再也找不出一丝一缕的旧街区建筑立面的影子。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的建筑师至今未能找到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一方面我们只是在拷贝别人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让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变成自己设计理念的“实验场”。城市“趋同化”倾向导致了城市建筑立面的美学误区。[3]

2 城市建筑立面美学追求的三个阶段

2.1 功能性设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到90年代前期,这期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外观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在建筑外观的功能设计上的重点是通过颜色变化和建筑外形结构比例变化来体现。中国各地的城市住宅建筑多数属于单位集体购买,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开彦教授曾分析过这一时期的城市住宅建筑,“当时人们对房屋的内部居住功能性和外部的审美性的要求不高。这使得当时住宅产品在功能性和外观美观性上的价值无法体现”。那时北京住宅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色彩都是比较单调的,主要是以灰色和红色为主,2005年新浪网曾举办“北京居住类型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十年前你居住房屋的色彩”为灰色占到36.27%,红色占到30.74%,绝大多数住宅产品都是10层左右的板楼,外立面的质地多为涂料,而外观设计基本一样,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可以说是千楼一面。[4]

2.2 文化风格追求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人们审美和建筑品质结合层次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建筑外观的需求从建筑的视觉享受开始向文化层面过渡,因此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外观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外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中。在2003年左右新推出的热卖楼盘中,开发商从目标客户的喜好、项目的市场细化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既设计出了与项目个性、档次相符的建筑外观风格,又通过外立面展现楼盘档次和个性。楼盘风格化的追求其实是对楼盘同质化的一种逃遁。随着人们对居住舒适度、居住文化品位要求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建筑外观造型、风格取向的理解及要求,也进一步加深和加强,从而形成了房地产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化、新产品辈出的局面。同样,不同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也体现出不同生活方式。市场潮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发展商与建筑师可以创造和运用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和文化风格,惟有被市场接受和追捧才会形成潮流,而建筑外观的最理想的体现则是与文化的结合。

2.3 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对于大自然气息的珍惜与回归都日益成为当代城市建筑师们孜孜以求的主题。现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中则开始体现科技的元素,尤其是通过一些科技元素将节能和环保等特点融入建筑设计中。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师应把城市、把文化扛在自己的肩上,通过现代技术来传承建筑文化。从提升城市品质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城市发展的种种要求,不管是建筑立面还是色彩风格,我们要在基础的功能要求之下,再做其他的设计。慢慢将外立面和城市印象慢慢结合起来,从事这个事业。尊重环境和人文,与环境和谐共存随着建筑的发展,对城市历史文化及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的重视。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在这个博物馆中,向人们传达了苏州历史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建造一个与环境和文化气质相契合的博物馆。[3]

3 城市建筑立面美学追求之探讨

如果说,建筑的宏观造型宛如一个人的身高、胖瘦,那么建筑的立面设计就宛如一个人的衣着搭配、外在气质了。建筑立面的个性由色彩、材质、风格来进行表现。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也造就建筑,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也能反映什么样的时代需求。今天建筑外观正在表达着这个城市和其居住者的一种居住文化取向。都要充分研究当地气候、文化、习俗、禁忌、特殊爱好,研究土地的地表特征,环境特色,然后在先进的建筑理念与本土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建筑功能上的高要求,应体现在新的建筑语言形式上。建筑首先是尺度上的人性化,追求心理上的独特体验和生理上的多样化感受。建筑最终追求的是,在整体上、使用功能上心理感受上和人类的自我表达上产生尽可能完整的积极作用。一句话,城市建筑要追求的美学内涵核心就是以建筑物为外壳,以艺术的立面为容貌,它要展示的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5]。

3.1 在宏观层面上:做好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定位

按科学和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做城市规划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建筑外观设计的发展是在“官、民、土、洋”极端不平衡的道路上起步,收获甚微。城市规划部门是一个行政部门,进行城市规划时很容易受到上级部门的干预。即使是城市的规划已经确定通过,在具体的城市建设时,不顾科学和具体情况随意改动随处可见,做大型改动的也不少见。而且当地方行政首长换届后,后者一般都会对其所在的城市进行新的规划来体现他的执政思路。新的城市规划也就不一定有继承性,于是城市新一轮大建设开始了。由于大多数只考虑经济效益,漠视文物保护,城市经过这样的几次建设,许多老街区不见了,许多建筑文物消失了,最终使城市变得单调,失去了特色和历史。在今天看来建筑外观设计是超前的创造活动,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把握民族文化和地域精髓,把握世界建筑外观及科技发展动向。

在国外一个城市要增加建筑,建筑的外立面什么样,使用功能的确定都由地方议会说了算,地方议会在具体实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公共建筑实行1∶1制[2]。也就是说,一个设计师在一个城市只能有一次设计机会设计实施一件作品,这样使很多建筑作品成为城市的代名词。

现阶段中国城市规划的水平也不是很高,很多的城市规划没有前瞻性和灵活性,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随着科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城市功能和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城市规划已经不合时宜了,城市规划部门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对城市规划做出相应的修改。再加上大部分开发商不懂建筑,甚至不懂建筑外观的美学搭配,但是却主导着设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商个人的爱好和开发成本决定着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建筑外观,而并非是从客观的审美和科学角度来考虑。在当代中国社会,行政干预是很普遍的,城市规划部门必须顶住压力。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方向,根据城市的发展,独立进行城市规划。而行政官员不要对城市规划部门干预,要依法办事,对他们进行宏观上的控制。而且要求城市的决策者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定要按科学办事,尊重城市规划专家的意见,让城市规划真正走向科学和独立。[1]

3.2 在中观层面上:追求城市景观与建筑形态的和谐统一

人类一直在追求理想聚居环境,自然作为人栖局的场所,人在与其长期的共存中不断的积累而获得了最初的景观体验和景观观念。建筑立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城市景观要求、建筑物性质与功能、建筑物造型及特色等因素,力求优美创新,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的装饰材料和色调处理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视角效果。城市是城市居民的家园,其形象品位的提升,主要依靠的因素之一是建筑。而建筑的品位主要也在造型上有重要体现,优美典雅和谐的建筑立面,能提高建筑文化品味,张扬建筑的活力,从而提升城市形象的品位。每个城市追求城市景观的优美独特,沿道路、河道和广场展开布置的建筑或建筑立面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要素之一。

具有人文特色的山水文化对中国传统城市影响极大。如南京城的山水格局:城市总体布局艺术围绕山与水而展开,东北为山,西北长江,北有玄武湖,西南有莫愁湖,宁镇山脉绵延起伏,环抱市区,周围河湖纵横交错;道路网络自由布置,与山势与水体协调,市区内秦淮河穿城而过。整座城市背山、面江、抱湖,人工与自然景观融合,宛然一座天然的山水城市。[3]

3.3 在微观层面上:营造美观宜人的“城市代表色”

城市形象的构建中,建筑物外立面的选材和色彩立面越来越丰富,建筑色彩也是凸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城市建设者开始追求营造“城市代表色”,国内外众多大城市不仅规定了城市基本色调、对外墙面的装饰物、灯光等都有具体规定。很明显的感受是,日本、美国等地,沿海、内陆城市,都拥有明显的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而且在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都由议会立法对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进行专门规定,有的甚至规定,每隔五年必须按规定颜色粉刷一次,否则便违法。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还规定,每三幢房屋必须同一色调、同一式样,从而使整个城市既协调又色彩缤纷。涂料是其中最轻、色彩最丰富、安全性最好,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外墙装饰选择。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北京要求对城市建筑物外立面定期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粉饰主要选择以灰色调为本的复合色,以创造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环境。哈尔滨对建筑物外立面实行色彩规划时,将把米黄和白色作为推荐色。武汉推荐城市建筑色谱为:冷灰、暖灰、中灰、重彩和淡彩等类色系,同时推荐了多种建筑外观用色。在建筑外立面色彩使用上,有关部门应结合街区、路格和行政区划分等,规定区域建筑物外立面基本色调。对重要地区、沿景观道路、沿一般道路和非沿街建筑物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建筑物外立面维护相关规定,其颜色和材料需经有关部门审定并建立相应的验收制度和档案记录。商务楼宇的司标、公司名称、店招等应统一设立在经批准的地面指示牌上。新建建筑应按规定设立景观灯光系统,制定对景观灯光的照度、设置等设计标准和开启时间规定。[5]

一个非常漂亮的建筑外立面可以为这个城市增色。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城市印象实际上体现了城市对外的综合性能力,我们提到一个城市,可能有很多大家值得回味的东西,无外乎就是建筑。也可能有时候是对一栋建筑的印象,有时候是对一个城市整体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建筑立面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因而认真探讨城市建筑立面的美学内涵与美学追求,是十分重要和及其必要的。它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潘文辉.建筑表皮的更换以及当代中国的建筑立面改造[EB/OL].[2006-02-15 ].http://www.aaart.com.cn/cn/theory.

[2] 姚中.建筑与城市之间:法兰克福Haus am Dom公共空间[J].华中建筑,2008(10):33-37.

[3] 朱一丁,张强.关于中国城市建筑立面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26):67-69.

[4] 廖建红,李俊玮. 建筑立面设计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9):149-151.

[5] 郑建林.表情与姿态:当代城市建筑的个性表现趋势[J].广东科技,2007(6):449-451.

Brief discussion about esthetics pursuit of the city building elevation

LI Zhi-wen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ept,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364021, China)

Currently, the assimilation phenomenon of city building elevation in our country is obvious. It tries to discuss about the esthetics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building elevation. It proposes that the design means that can express the cit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should be found. We should have a scientific city planning and self-positioning in macro level, pursue the harmony for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in mesosphere level, and create the beautiful and comfortable “representative color of the city” in micro-level, so as to really create a city with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urban architecture; building elevation;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季平)

2011-01-15

李志文(1968-),男,福建长汀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建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TU026

A

1673-1417(2011)01-0037-05

猜你喜欢
外立面外观城市规划
老旧小区外立面整体改造的实践分析
外观动作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
A Shopping Story to Remember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不论外观还是声音,它都很美 Yamaha(雅马哈)A-S3200合并功放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方外观遗迹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