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011-02-21 16:40张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笔者育人

张静

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张静

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历史教材内容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教师要发挥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插图来陶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 感受历史人物形象,树立光辉榜样,以人育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许多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历史教材讲述的人物中不乏热爱祖国的典范,推动社会发展的伟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筛选,及时点评杰出人物的贡献,然后揭示该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提出学习的道德规范和优秀品质,供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模仿的对象,如诸葛亮的励精图治,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先辈的坚贞不屈的气节等。笔者在教学中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他们的人格、品德魅力,自觉地以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为榜样,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环境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用热血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课文中讲述道:“杨靖宇只身一人同数百名敌人周旋了几个昼夜,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通过阅读课文,英雄的光辉事迹深深打动了学生年轻的心灵,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从人物的形象理解到英雄的内心世界。为进一步深化德育效果,笔者组织针对杨靖宇事迹谈感受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说:“通过这一课学习,不但使我知道了东北联军、杨靖宇,也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有的说:“我们要学习杨靖宇为了祖国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更有的说:“当我们的祖国有危难时,大家都应该把生死置之度外,为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单纯是掌握历史知识,而且从历史课中汲取精神力量,英雄人物的形象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祖国利益为重,为祖国的建设而贡献毕生精力。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中“戏说”“×××外传”之类,这些“历史”容易误导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曲解对历史人物的把握,不利于学生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人物的两面性上教师要进行评判,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如对曾国藩,他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教师要通过活动课、讨论课等形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才会使历史道德教育更全面。

2 整体掌握历史事件,以史载道,以事育人

在历史教材中,以政治发展史为主要线索,记述了许多蕴含德育因素的历史事件。笔者在讲解具有德育功能的历史事件时,努力保持历史事件的完整性,让学生透彻理解内容,置身于整个事件之中,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议论评价,引起共鸣,挖掘出历史事件中闪耀的德育光华,以事育人。

例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涉及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一个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重要事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英法美等国操纵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北京等地的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一历史事件渗透德育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中国的合理要求为什么遭到拒绝?2)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你会怎么做?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软弱无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也有的学生评论:“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一致表示:“我们会勇敢地走上街头,高声呼喊,唤起全国人民的爱国心。”

讨论结束后,笔者总结出两个德育点:一是懂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要想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才不会受别国的欺辱;二是让学生模拟置身于历史事件中,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处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以情育人

历史事件、人物具有真实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电教媒体,加上教师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渲染气氛,设置情境,学生耳濡目染,进入情境,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受到震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笔者利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使历史人物、事件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设计出课件《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战争双方的进军路线。笔者操作微机展现出当时的战争概况,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甲午风云》片段,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观看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直撞日军吉野舰,要同敌人同归于尽时,学生非常激动,有的摩拳擦掌,有的轻声呐喊,学生在电教媒体创设的情境之下,心灵深处受到触动,被片中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

4 挖掘教材内涵,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以理育人

历史教材内容之间有很强的系统性,笔者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从中外历史的朝代更替中,从国家的兴旺之中,让学生明白“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初步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教师点拨下明白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以理育人。例如在讲授中国现代史部分时,笔者在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明白: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说明建设一个新世界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由此引申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5 联系现实,挖掘德育的新内容,以“时事”育人

通过讲述日本修改教科书,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让学生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复活及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逃避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等,联系现实,挖掘德育的新内容,以“时事”育人。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增加这些时事教学,把时事教学及时贯穿于教学之中,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再如我国提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得到折射,如孔子的仁义、墨子的节用思想等。

6 课内外结合,实地参观,以景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外这块重要阵地也不可忽视。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悠久的有利条件,发挥学校附近革命遗址众多的优势,采取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到市博物馆、烈士陵园、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让学生走进历史,和课本中学到的知识零距离接触,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当学生看到英雄遗物时,当学生踏上英雄战斗过的土地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动得热泪盈眶,幼稚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感觉到今天的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这种触景生情的效果是在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176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笔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