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合镇蚕茧质量下降因素及对策

2011-02-28 01:48楚雄市吕合镇农技推广中心675009刘继学
云南农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茧丝小蚕蚕农

□楚雄市吕合镇农技推广中心 675009 刘继学

1 蚕茧质量的现状

随着蚕品种的改良,蚕桑科技培训和普及工作的加强,吕合镇蚕茧单产由10多提高到30多,茧层率由17%提高到25%,茧丝长由600m提高到1300多m,上车率由70%提高到95%,缫折降低了50kg,干茧每粒数减少400~500粒。茧质上升,但不稳定,近年有下降的趋势(见表1)。

从表1看蚕茧质量逐年下降,特别是夏秋较差,茧丝长度从1050m(2005年夏)降到825m(2008年夏),茧层率由50%降到48.2%,毛折由303kg提高到352kg。

2 质量下降的因素

1)桑园管理差。一是大部分蚕农无桑园管理意识,无翻挖、除草、施肥;二是桑树病虫害不防治;三是对树不修剪,生长缓慢,叶质差。

2)消毒、防病差,饲养水平低,管理粗放。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妇孺老弱,不懂消毒防病技术,养蚕易走过场,饲养防病意识差,技术低下,蚕儿“三代”同堂及“人蚕混居”,蚕发病后防治不及时和没有对症下药,到上蔟时,茧层薄,下茧多,茧质差。

3)蔟具改良和蔟中管理重视差。几年前,普及方格蔟和塑料折蔟达95%,但草蔟、竹、松枝、草秆又恢复使用,柴印、黄斑、畸形茧多,上茧率低,有的方格蔟挂的太密,蚕拉扯连成一片,有的用报纸将方格蔟包住不开门窗换气,蔟中管理差,上蔟过密,双宫、下茧增加,影响蚕茧质量。

4)蚕室、蚕具条件差,养蚕布局不合理。

5)废气、烤烟影响蚕儿正常发育。

3 对策措施

1)推广优良的蚕品种。从2008年饲养的云7×云8看,老百姓欢迎,因此产量高。但从3季蚕的蚕茧、质量、试缫反映,茧丝长不足1000m,茧层率仅47%,触体大,没有青松×皓月结上层茧高,茧形大而白,夏秋季气候条件不良,桑叶质量差时,其茧层比春季差。衡量蚕茧质量是以上车率、茧层率、解舒率的高低作为指标,推广适合本地区饲养、高产、优质的蚕品种是提高茧质量的主要因素。

2)加强桑树培护,改善叶质营养。近年,新桑发展快,良桑达80%,但部分蚕农存在重蚕轻桑,重栽轻管,重采伐轻肥培的现象,导致树势衰败,有的蚕农没量桑养蚕,五龄盛食期就缺叶吊食。丝茧育的目的是生产茧丝蚕,丝腺物质主要从五龄中期到后期摄取的营养物质中合成,故须在五龄中、盛食期做到良桑饱食,需狠抓桑树培护、肥培管理措施,提高单株产叶量。

表1 吕合镇近年来蚕茧质量状况表

3)科学养蚕,加强蚕病防治,确保优质、高产。影响养蚕主要是营养、微气象和病原三大因素。创造适合蚕的生长发育条件,用科学知识管理生产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核心,近年来,我镇小蚕共育率达80%以上,小蚕共育搞得好的地方,蚕茧质量有提高。如我市苍岭镇达98%的小蚕共育率,蚕农养蚕技术好,有良好的习惯,在消毒、防病上下功夫,不管是春季还是夏秋季蚕茧质量都好。

4)改善养蚕条件,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做到“四配套”,一是按照小蚕饲养技术标准要求,小蚕专用蚕室配套;二是以消灭病原菌为目标,养蚕、消毒、防病的消毒池、蚕沙坑和消毒喷雾器配套;三是以蚕室、蚕台、蚕具、蔟具配套;四是做好

维蚕、壮蚕用桑品种与桑园间作配套。

5)养蚕布局合理化。一是调整春、夏、秋、晚秋四季蚕的比重,增养春蚕和秋蚕。二是发种比例控制在春季40%~45%,夏季15%~20%,秋季30%~35%,晚秋5%~10%,秋蚕饲养多丝品种;三是调整四季蚕的收茧时间,改善夏、秋期的叶质,适当提早春蚕收购时间,给夏秋布局带来主动,桑树提早夏伐,秋季的桑树条长增加,叶产量增加,达到改善茧丝质量的目的。

6)大力普及方格蔟,加强蔟中管理。方格蔟使蚕儿有安全、合适的营茧环境,需掌握适熟上蔟,蔟室开门、开窗和通风排湿,适期分批上簇,分批采茧,轻采轻放,好次分开,提高蚕茧质量。

猜你喜欢
茧丝小蚕蚕农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躲雨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
可爱的小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