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3-16 07:19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化学评价课堂教学

朱 晨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朱 晨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氛围与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合作,提高实效。作者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文中就化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提出一点思考,给出一些对策,以期望给化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一点启示和帮助。

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对策研究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合作和正确交流的习惯,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尤其是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多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

近年来,浙江、山东、江苏先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理论的本土化和区域化特点。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深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地位非常特殊。教学中我尝试让小组学习中的学生交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科学、更完善,顺利地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说小组讨论得热烈但不在点子上,发言积极但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个别同学的嬉戏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养成共同提高的技能,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了。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问题的诊断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更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在课堂汲取知识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并交流学习心得,扩大知识接受层面,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重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上形成大体的统一,通过宝贵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传统观念的更新、化学素养的提高和解题能力的形成,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可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课型、提问技巧、合作模式、评价方式的掌控不力,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阻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1.实验课上的躁动

当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时候,科学的结论便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上印记。实验课是化学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原先单个的实验让一部分人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可在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上却相去甚远。新课标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长,获得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便实现了这一可能。可有些老师在上实验课时,虽然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分组实验让学生探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以期获得全面发展。可结果呢?教室里喧闹异常,学生之间看的多动手的少,真正参与实践并主动研究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不知所措。部分教师将理论课也上成了实验课,譬如在上像“化学键”、“水解”、“化学平衡”等理论课时,也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学生依次展示,课堂讨论很是热闹,你一言我一语,隔靴搔痒,洋洋洒洒一大段文字,理解只停留在课文表面,无法理解化学理论的本质。

2.问题设置的错位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活动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师生交流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可问题设置也要讲究科学和恰当,拿捏要准,提问恰到好处,回答就能促进思考和进步。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进行到合作探究阶段时,有时教师呈现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须讨论就个个知道,随即无所事事,东拉西扯;有时老师呈现的问题跳跃性很大,思维要求很高,小组合作讨论天马行空,没有统一的结论,眼巴巴等着老师“裁决”。一堂课的时间很有限,结果是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反而让小组合作学习重回“老师讲学生记然后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更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3.合作机制的滞后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对那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更加重要。那么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处于学生合作学习阶段时,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一。有的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可是谁也不听谁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小组成员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的坐着,没能达到合作提高的目的;也有的小组却借此机会闲聊,趁讨论的机会讲点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到了课堂展示阶段,有的小组轮流展示,有的小组始终一两个人展示,有的小组却互相推辞,谁也不愿展示。就其原因是合作机制的滞后,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育,也没有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进行氛围的营造和合理的指导。

4.评价方法的偏颇

教师评价导向功能指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具有指导方向的作用。衡量教师评价方法的优劣,关键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发挥其正面的导向功能,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科学、高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健康的发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因评价方法的偏颇而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一是偏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个别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无法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促成化学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对策思考

我国基础教育的方针是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泼、生动地得到最优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则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为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和全面的最优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结合上述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构建小组指导合作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了。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指导构建小组时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合作小组一般六人,按上述差异确定高、中、低三类人群,每类2人,三类一组共六人。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其次,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每组设有小组长、记录员、展示员(多人轮流)。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动手探究。记录员将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内容、老师的评价等记录下来。展示员将需要展示的内容展示到黑板,并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汇报。

构建了小组还需要大量的指导和进行养成教育。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指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指导学生要养成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2008年我在带高一班主任;兼教该班化学课的过程中,按上述方法指导并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全班被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合作学习的“身份”,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很好,班级学生比起初中来讨论积极参与了,交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了,特别是在指出别人不足的同时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了。小组间相处十分融洽,课堂教学变得得心应手了。

2.编制导学案引导合作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学期刚开始,当学生拿到一本新书时,面对的是文字和理论实验步骤,提前预习、合作讨论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理论的难点、考题的节点、理解的重点学生未必就能如数家珍。这时候教师的导学案引导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学案的生成主要分为五步:第一步是骨干教师个体备课;第二步是同学科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是主审教师修改并印发导学案;第四步每位教师根据各自学生特点进行二次备课,编写课堂设计;第五步是反思总结,将导学案制成电子稿印发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的自主预习工作。

导学案在使用时,应要求所有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自行解决基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解决拓展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课堂上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与其他合作小组同学主动交流,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以此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将同学展示结果被正确理解后适当笔记,以便温习巩固。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或整理成“错题集”“回音壁”等,以便日后使用。

3.设计合作课堂辅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座位是统一的“插秧式”编排,回答问题是统一的举手姿势,并被要求努力地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老师预设的一些问题,学生即“容器”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展。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合作课堂便应运而生。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合作课堂应该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修正、教师点拨、整理巩固等六个步骤。在前四步中,强调教师抛开“满堂灌”而转向认真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学生理解问题的思路并加以指导;观察极少数不认真或影响他人讨论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使其重返合作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成果展示时,注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甲小组存在的问题让乙小组的学生思考、解答,解题思路和实验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发挥作用,成功的教师点拨可以拨得云开见明月,可以将方法点破、可以将知识点开、可以将思维点透。积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维方向上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出科学的结论,形成正确的解题能力。

4.科学评价促进合作

合作学习的成效高低,还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学习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为此,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评价。每次合作学习活动结束都进行适度评价,但评价结果只让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不进行同学间的横向比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尺度,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就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良好的学习风气便会逐步形成。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适度使用,要正确处理它与各种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科学的进行整合。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尝试与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交替进行,在进行合作过程中,不能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应将之纳入化学课堂教学中,使它们相互补充,从而收获良好的效果。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6)

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常常要根据实验的异同来寻求科学的结论。对比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在识同辨异中开动脑筋,增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它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领会中使知识得到升华,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苏霞,高海峰.品红褪色和复色的原理[J].中学化学,2007,(3):22

[2]段昌平,梁治龙.酯化反应实验中的几个问题[J].化学教学,2008,(1):15

1008-0546(2011)01-0016-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1.008

猜你喜欢
化学评价课堂教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