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再思考——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共建共享图书馆十年回眸

2011-03-18 04:45张学军
图书馆学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聊城图书馆服务

张学军

(山东财政学院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14)

张学军 女,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

1 共建共享图书馆十年回眸

为促进聊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00年聊城市政府与聊城大学合作,共同投资兴建了聊城大学暨聊城市图书馆新馆,2001年投入使用,这标志着鲁西地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正式诞生(以下简称“共建馆”)。共建协作给聊城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及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及多媒体、电子图书、全文期刊数据库等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协同服务的信息资源体系。根据协议,管理上共建馆隶属聊城大学,行政管理及业务建设等由聊城大学负责,后期建设经费以学校投入为主,多方筹措为辅。运行上,根据“积极主动、稳妥推进”的原则,按照“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的模式对社会实行分阶段、有条件逐步开放。2010年,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读者服务,满足对社会读者学习的热情,在不断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扩大对社会读者的开放方案,并从12月27日起聊城大学西校区图书馆扩大对社会读者的开放。今后,随着文献资源建设条件的完善,聊城大学图书馆还将陆续开设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举措,充分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功能。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共建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构建了符合聊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要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如今,共建馆集高校与市公共图书馆双重任务于一身,同时为学校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1]在本市文化生活、科技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基础服务

1.1.1 办证借阅:共建馆建成后,有选择地向特定的社会成员开放,以控制人员的数量。首先对市领导、市直部委局及县市主要领导开放;其次根据相关证件,对具有高级职称的社会读者开放;再次是对社会特殊研究人员开放。2005年共建馆又实施了《读者借书管理试行办法》,把社会读者的开放条件放宽到年满18周岁具有聊城市户口交200元押金即可办理借书证(后因种种原因而停止),每人借书两本,借期60天,借书到期后,可续借30天。借书证使用期为一年,到期办理续证手续即可继续使用。其他与学校读者一样,享有东西两馆的所有资源与服务。2010年又进一步拓宽办证范围。共建馆先后为聊城市3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借书证、阅览证15700余人次,并提供了25400余册次的图书、报刊、电子文献借阅服务。

1.1.2 网络服务:共建馆拥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21个,电子图书数据库6个,自建数据库5个。其中中文电子期刊13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2000余种,电子图书200万种。及时为读者提供网上资料查询、图书借阅、信息咨询和信息解答服务,常年开设社会读者服务热线。为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共建馆不仅为学校和社会读者提供集咨询、检索下载、E-mail传送、复印传递、原文获取等一体化的网络集成服务,而且还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通了20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查询和下载服务。

1.2 特色服务

首先是特殊群体及团体。特殊读者群体所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弱势群体”外,还应包括“专向服务群体”。专向服务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工作性质特殊的群体,这些群体中的成员由于工作中衍生出的身份使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着定向的需求。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可以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其阅读需求,以此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2]10年来,共建馆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馆藏特色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特色服务。为聊城运河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大量文献;为聊城啤酒厂提供酿酒新工艺参考资料等。并于2006和2009年先后为聊城消防支队官兵和鲁西化工函授学院办理集体借阅证,使一些特殊群体的公众服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与深化。其次是重大事件。2003年12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到聊城视察工作。为配合市委工作,共建馆在胡锦涛总书记来聊期间,为市委急调《四库全书》等数百种文史、工具书等书籍。另外共建馆还积极参与配合聊城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等重大活动,为读者临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和期刊阅览室。

1.3 创新服务

流动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种模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它在整合资源、发挥图书馆整体优势、挖掘潜在用户、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社会风貌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聊城大学图书馆根据官兵的实际需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特色服务,在大竹山岛建立了流动图书馆。高校在部队建立流动图书馆,开辟了高校与部队共建的新形式和新途径。[3]根据双方签订的共建协议,聊城大学图书馆在大竹山岛建立流动图书馆后,要定期更换图书,以满足部队官兵的文化学习和精神需要,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

2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瓶颈

2.1 服务意识淡薄

首先,对共建馆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是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维持,使管理者的主导思想普遍存在依赖性,再加上地方文化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影响,使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受到制约。因此,缺少创新观念、先进理念及超前意识。其次,共建馆的社会服务意识比较薄弱,服务手段单一,对外开放工作不到位。由于没有适当的管理服务模式支持等原因,形成只对特定的对象开放,使社会读者借书受到无形的限制。再次,公众对图书馆认知度低。据调研,共建馆的读者群绝大多数仍是在校大学生,这样社会读者群夹杂其中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形成对共建馆的模糊认识。

2.2 购置经费不足

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情况看,资金不足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共建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和学校,地方与高校双方在共同制定了资金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后,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财政保障机制,以确保财政投入及时到位,这样就使得共建馆的建设和运营后期资金流于无形。据调研,不少共建馆存在缺乏后期资金投入问题。如聊城市于1999年在图书馆建设中一次性投入1500万元土木工程款后,再没有投入任何保障图书馆日常运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书刊购置费。这种后期经费出现短缺现象,最终导致共建馆只能靠高校方单独投资维持,服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使校地共建名存实亡。

2.3 读者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大部分社会读者没有到高校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尤其对图书馆的意识(即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和信息意识相对薄弱。[4]据全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书报支出所占比例不足文化消费的一成,最低时,全国人均每年购书约5分钱。[5]这种现状造成社会读者文明素质参差不齐,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困扰。据统计,聊城大学自社会读者办证以来,至今已有200余册图书长期未还,其中不乏一些珍贵图书,严重影响了图书馆藏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由于社会读者的大量进入,致使卫生、安全等其他方面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安全隐患。[6]

2.4 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不健全

这种新型图书馆是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通过全面、紧密、长期合作共建共享的图书馆联合体。其模式既不同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也区别于高校与地方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盟共享。共建馆身负服务于本校师生和社会读者的双重职责,其原有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藏书体系已不适应共建馆的发展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好不同读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这给原本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因共建馆实施的是“一馆两牌、两个服务窗口、两种制度”的运行模式,其所有资源、管理及运行都依托高校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跨系统的合作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对社会读者的服务也相对宽泛和模糊,导致限制多于服务,形式大于内容,使社会读者难以享受与校内读者同样的信息服务。[7]因此,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上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2.5 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图书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能否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能否满足读者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的法制建设是关键。图书馆法是根据国家宪法,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图书馆行为规范,它揭示的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自1848年美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以来,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先后颁布了250多部图书馆法。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法,图书馆事业依然面临着无法可依的情况。[8]由于没有图书馆法,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图书馆建设的随意性和人治色彩。其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不能完全得以实现,图书馆的公益性也得不到切实体现。当然校地共建馆之间的合作问题也没有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在合作过程中只能依据一些图书馆方面的条例、规章或协议,制定出合作方的权利与义务、经费投入、运行机制、管理规划。因此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同一性、普遍性和规范性,这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困难重重、发展缓慢的根本所在。

3 理性思考

3.1 进一步提升馆员素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是提升读者服务品质的根本。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曾提出做一个优秀图书馆员的标准: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伟大的心灵、一双勤劳的手。在当今时代,这一标准仍然适用。首先,在管理理念上,要形成“以馆员为本”的科学理念,尊重馆员、爱护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善图书馆员服务意识淡化的现状。其次,馆员要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共建馆在管理和服务上的转变。再次,通过组织专职人员走出去或国内外专家请进来的形式,以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保障共建馆的高质量服务,让“我的图书馆进入千家万户”的理念变成现实。

3.2 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加大社会服务开放的力度

共建馆要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分层面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①拓宽办证范围,开辟专门的社会读者阅览室。首先在办证范围上,尽可能降低门槛,真正让所有读者享受到平等的服务。如有难度,可根据开放度分为以下3个层面:一是对持有单位介绍信等有效身份证件的校外读者,给予力所能及的满足;二是按照就近原则,向共建馆所在地区常住居民开放;三是融入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设立分馆,推行“通行通兑”。其次,开辟社会读者咨询处和社会读者阅览室。社会读者阅览室应包括报刊阅览室和图书阅览室,可在两阅览室各配置计算机,以供读者浏览、查阅和下载本馆的电子文献馆藏资源。②以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对社会读者而言,高层次信息需求是少数,应将满足居民的大众化文献信息需求放在首位,共建馆更容易也有条件开展针对普通居民的大众化服务。只有满足大众化居民的服务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共建馆的社会影响力。③熟悉读者需求,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共建馆要以高校馆的文献资源为依托,对社会读者不仅开展知识服务,如编制文摘索引、信息检索、市场调研、读者调研报告等;而且开展特色服务,如情报跟踪、专家导读、科技查新、信息代理、参考咨询等,尤其要以参考咨询服务为重点,解决用户的疑难问题。④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读者培训社会化。高校读者培训工作可将服务的对象扩大到整个社会,定期为他们举办各种讲座。这样,不仅提高了社会读者的品位,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9]

3.3 加强本系统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体制目前分为高校、科研、公共、工会等几大系统,实行纵向的多头领导,而且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即使本系统内也未形成有力的领导体制,这种管理体制造成国家对整个图书馆系统既不能统一管理,又不能形成对该项工作具体的指导和协调。[10]不管是教育部门本身,还是其他政府部门或是行业组织都未给这项工作以明确的批示、要求和引导。[11]由于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合作是一种自愿行为,它以其特有的特点,创建了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把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从单一的“保障率”效应,扩展到了馆所建设、资金、文献资源、人才物力资源、技术等多方位的协作途径。这样既克服了图书馆建设中薄弱地区图书信息资源的发展瓶颈,又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当代图书馆共建共享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对于理论研究的探讨明显滞后于实践的探索。如果不掌握当代共建馆相关理论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即使实践再长,也不能提出任何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更不能提出本系统的新理论。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只有具备全方位的理论体系,才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可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制定出符合本合作馆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

3.4 增进联盟,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联合的最新形式,它是为了利益互惠目的、实现资源共享而组织起来的,受合同制约和共同认可协议的图书馆联合体,属非赢利组织。在网络化的今天,图书馆联盟已被证明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图书馆合作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应增进图书馆联盟,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首先是区域内的联盟,其次是省内、国内高校及公共图书馆的联盟。通过联盟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协作网,打造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献保障能力及整体实力,节省与调节经费开支,为共建馆外读者复制及传递本馆原文文献,而且还可为共建馆内外的读者向其他高校图书馆或文献提供机构请求原文文献复制及传递服务,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图书馆网络,使他们能方便地查阅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真正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5 构筑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3.5.1 管理模式:构筑共建馆新的管理模式,需要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来完善。首先,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不但要寻求当地政府和高校领导之间的共同重视和支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以协议的方式详细规定合作双方的责、权、利,通过建立财力、协调、监督和约束等一系列管理机制,来保障共建馆的顺利发展。而且,要根据共建馆的双重服务特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业务制度和服务制度创新,做好不同读者的管理与服务工作。[12]如通过调查论证等程序制定社会读者借阅权限、期限及相关要求等制度,在保证社会读者利益的前提下做到科学、公证、严明;申请读者证程序要明确,简便易行;建立社会读者管理库等等。从根本上突破与超越以往对读者和图书馆员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使读者有法可依,从业人员有章可循,管理者能依法治馆。其次,根据“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严格考核”的原则,按照不同员工工作性质及科研能力定岗。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工勤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流通、阅览等基本服务岗则利用大学生勤工助学。逐步实施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实现人员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化,建立起动态的、竞争性的人事管理机制。

3.5.2 运行模式:为保证各项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建馆应采用“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的运行模式,对资源实行集中管理,服务场所相对独立,努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首先,调整共建馆原有的组织机构和部门,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以社会读者为主的特色阅览室(如少儿阅览室、普通读物阅览室)、信息服务部、技术公共部等。并设立全天候开放的自助借还室,实行借阅一体化,社会读者的文献资源主要以休闲、娱乐、科普知识为主,其他文献资源也能借阅。这样既保证了社会读者群集中学习交流,又便于图书馆的管理,还降低了对高校读者学习与科研的干扰,使整个图书馆管理做到井然有序。其次,调整内部组织机构。传统的内部组织机构是金字塔式的,决策者来自最上层,下层是执行者,而接触读者最多的往往是基层。在多变的时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传统的组织机构已不适应这种需求,应将金字塔式的结构倒置。即由一线图书馆员提出建议,上层领导对建议进行参考并与图书馆员共同决策。再次,建立读者意见反馈机制,以便能及时获取读者需求、意见及建议,进而改进工作。

总之,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共建共享图书馆已走过十年的历程,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迈出可喜的一步。今后,面对现代信息社会环境和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图书馆更需要有一种主动作为的意识,有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有一种资源共享的理念,有一支素质优良的馆员队伍。

[1]王云.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95-98.

[2]李慧晶.公共图书馆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9):88.

[3]聊大为大竹山岛驻军建图书馆 [EB/OL].[2010-08-09].Http://www.sina.com.cn/.

[4]李湘君.图书馆柔性化服务与读者心理环境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122-123.

[5]王立革.市校携手共建书香社会 [EB/OL].[2008-05-08]..Http://www.goxk.com/.

[6]赵国忠.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9(8):129-131.

[7]张绪芬.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走向[EB/OL].[2010-06-28].Http://www.grnw.cn/.

[8]张学光.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法基本架构刍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18-20.

[9]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7.

[10]张虹.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004(4):487-490.

[11]陈吉森.四川普通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或社区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2005(6):103-104.

[12]易向军等.论公共图书馆的制度设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121-125.

猜你喜欢
聊城图书馆服务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