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的生态化发展策略探析

2011-03-18 06:28谷婵娟钱晓菲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南京21009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生态用户信息

●谷婵娟,钱晓菲,庄 重(南京农业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

1 引言

阅读自古是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不断膨胀,阅读的载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张,而是向电子载体方向发展。移动阅读器的普及加快了电子阅读的步伐。功能多样的手机成为获取信息的新终端后,手机和阅读的结合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产物。

所谓手机阅读就是以手机为阅读信息的载体,通过手机访问网络、接收订制信息或以下载、传输等方式把所需内容存储于手机,在手机上浏览、阅读、观看甚至收听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活动。如手机报的订阅、手机上网等已经是现代人们生活中很熟悉的手机阅读方式。

早在几年前,小说《深爱》以手机连载的方式发表后,手机阅读首先在日本兴起。到2004年,我国首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开创中国大陆手机报先河。[1]手机阅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后一路突飞猛进快速发展起来。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阅读比率不断攀升,传统媒体纷纷转战手机阅读市场,各大手机运营商争相推出了各种手机阅读服务,仅2009年一年就有多个关于手机阅读的高峰论坛分别在长沙、杭州和广州等地召开,手机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手机阅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鱼目混杂的手机阅读市场,针对手机阅读信息内容如何管理,阅读资源来源如何规范、是否合法,用户阅读需求怎样满足,手机阅读软件如何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在手机阅读的良性发展道路上是极其迫切和重要的。手机阅读问题不断凸显,信息垄断、信息超量、信息污染、信息侵犯、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都是由于手机阅读信息生态环境失衡引起的,亟待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本文尝试引入信息生态理论,在相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手机阅读的生态化发展策略。

2 手机阅读的生态化特征分析

生态 (ecology) 一词,是 SaintHilaire于 1859年首先提出的,用以表示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1866年海克尔确定生态学的定义,并得到其他学者承认后,生态学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被定义为,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具有特定的稳定功能的综合体。

“信息生态学”由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提出,他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对信息的全面管理”或者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纳迪和欧代认为“信息生态就是特定(局域)环境中由人、实践、价值观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3]1996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研究》一文中指出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并提出了“信息子—信息素—信息场—信息链—信息网—信息域—信息圈”的信息生态结构成分理论。[4]2007年,韩刚、覃正在《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中构建了一个信息生态链的理论模型,模型描述了信息沿信息流的流动方向从供应者依次经过传递者、消费者、分解者,到达信息环境中,与环境适应融合,最后达到信息共享和协同进化的目的。[5]

2.1 手机阅读生态链分析

从信息生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来看,手机阅读市场也基本由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大因素构成。手机阅读涉及到信息人从信息环境中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消费信息的整个过程。从信息生态链理论方面研究,手机阅读信息生态链就是在手机阅读信息生态环境中,参与手机阅读信息的提供、传递、使用、销毁活动的个人或集体依据其在该环境中的任务和需求相互关联起来,使手机阅读信息流在其中正常流动的类似生物链的结构。手机阅读环境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信息分解者等信息活动者相互作用,受信息的影响,又反作用于信息本身,最终融合于信息环境中。

2.1.1 手机信息生产者

感知自然和社会中的现象和事物,产生可以用于交流和传递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承载实质内容的信息的个人、集体和组织等都是手机生态环境中的信息生产者。具体的生产者有撰书的作者、新闻记者、科学家、制定法律和政策的部门组织等。

2.1.2 手机信息传递者

手机信息传递者是在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生产者获取信息后进行组织整理,并向消费者传播信息的手机信息生态链中的节点。除了部分信息生产者可兼作传递者外,主要的手机阅读信息传递者还包括手机运营商、手机软件服务商等,当然也包括信息环境重要的组成体——信息人。

2.1.3 手机信息消费者

手机信息生态链中,搜索、利用生产者产生的或传递者传播的信息的有机体的集合即手机信息消费者。具体地说,在手机阅读生态链中的消费者就是手机阅读用户。

2.1.4 手机信息分解者

在信息生态链中的分解者担负着分解、删除已经利用过的信息、无用信息、垃圾信息、过时信息等任务。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占有重要地位,其能释放那些已经无用或利用率低的信息所占用的资源。分解、删除垃圾信息后可使这些资源再利用,不至于新的有价值信息的传输渠道和存储空间被占用。

2.2 手机阅读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手机阅读信息环境本身就是信息生态中的一个子环境,呈现出信息生态系统的多个特征。结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手机信息的特殊环境,手机阅读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4个特征:

2.2.1 开放性

手机阅读信息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无时无刻没有信息的流动,信息不断流出、不断流入,在信息人之间交换传播,形成整个手机信息网络。手机本身没有信息,信息源于社会。这些信息进入手机信息生态系统后形成信息流,通过以手机为载体的阅读终端后才得以流动传播。

2.2.2 多样性

手机阅读环境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还包括手机阅读生态链中各节点组成的多样性。就如生态学中的生产者不仅是一棵树,而是由各种自养生物组成一样,信息生态链中的各节点的组成也是丰富的、多样的。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者,也可以是传递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以信息传递者为例,不仅包括信息人,也包括各种通过传递信息获利的手机运营商和手机阅读软件服务商等。

2.2.3 竞争性

物种的多样与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竞争。对于在手机阅读生态链中生存的各个“物种”来说,手机阅读的信息就是一种相互竞争的资源,这种竞争是由于信息不对等造成的。由于信息不对等的现象始终存在,所以信息生态链中的竞争也是始终存在的。竞争普遍存在于信息生态链中同一节点内部,也存在于节点和节点之间。如不同的手机阅读服务商同为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传递者,上要争取到与尽可能多的信息生产者的合作,下要为信息消费者提供阅读信息,赢得更多的读者的喜爱和支持,这就是存在于信息传递者内部的竞争。

2.2.4 互动性

以手机为介质的信息流传递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双向流动,阅读用户不仅单方面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根据所接收的信息产生一种反馈信息流,反馈信息流的产生受正向信息流的影响,其到达信息生产者和传递者后又反过来影响正向信息流,这就促使了信息消费者和信息传递者、生产者间的互动。反馈活动具体表现为评论、转发、回复等形式。反馈信息流的重视和利用是提升手机阅读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是体现手机阅读互动性的重要标准。

3 手机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手机阅读的现状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手机阅读使用现状,本研究组基于手机阅读用户使用情况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手机阅读使用频率、阅读内容的偏好、阅读方式和信息消费能力等方面,希望在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以协调阅读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利益的可行性方案。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主要调查对象为17—25岁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借助网络问卷传播范围广泛的优势,问卷共涉及江苏 (36.67%)、广东 (14.76%)、云南(11.9%)、黑龙江(7.14%)、浙江(3.81%) 等省市,共收到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调查范围限于大学校园,一定程度上代表这部分人群手机阅读的使用情况。

3.1.1 用户阅读习惯

在受调查的人群当中,有71.9%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阅读,可见手机阅读在17—25岁的人群中普及率很高。而其余28.1%未使用手机阅读的用户主要由于手机功能限制(如屏幕小、不能上网等,占55.93%)。在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3G手机过渡的阶段,用户手中仍有许多功能较为单一的,不能支持手机阅读的旧款手机,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手机阅读的全面普及。20.34%的手机用户不使用的原因是不了解手机阅读,手机阅读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手机集成了MP4等手持电子阅读器的功能,现有的手机阅读用户多是从其他移动电子阅读市场自然转移过来的,而手机通信运营商并没有过多宣传手机阅读,手机制造商也少以手机的阅读功能为新品手机的卖点,致使部分手机用户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手机阅读。但综观手机市场,现在不少手机已结合3G网络上网迅速、宽屏显示、存储容量大等更多与手机阅读相关的功能为卖点,引导用户使用手机进行阅读。

用户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短、内容散。70%以上的手机阅读用户每天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32.45%的用户阅读时间在0.5小时以下,39.07%的用户阅读时间在0.5—1小时)。因为使用手机阅读会受到手机电池续航能力、视觉舒适度、存储容量的限制,所以读者通常都是利用零碎时间,如睡前、排队、等车时才用手机阅读一些信息量零碎的时事新闻、生活娱乐等内容较简短的信息,只有空闲时间多的时候才会阅读电子图书这些较长的信息。

手机阅读比例不及传统阅读(包含纸质报刊、书籍和网上阅读)。40.4%的受访者表示,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传统阅读的比例更大。只有26.49%的用户表示使用手机阅读的比例更大。还有33.11%的用户表示,手机阅读和传统阅读在阅读活动中的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手机阅读虽集使用方便、时效性好、互动性强等优点为一身,但还没有取代传统阅读,手机阅读的发展空间较大。

手机阅读时效性好。使用手机阅读的用户中,只有不到2%的用户从来没有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知晓某些事件或新闻,其余的用户经常(48.34%)或偶尔(46.36%)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知晓某些事件或新闻。可见手机作为最普及的可移动信息接收终端,随着手机报等主动推送信息服务的发展,通过手机阅读新闻已成为手机阅读用户获取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

3.1.2 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使用手机阅读的用户85.43%没有使用过个性化手机阅读信息定制服务,几乎是使用过个性化手机阅读的6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手机阅读信息的分类和订阅系统不够完善,读者多以自行查找所需信息或接收统一发送的手机报为主,这也是造成现在用户对手机阅读内容的满意度低的原因。在手机阅读过程中,用户遇到的问题普遍集中在内容方面,首先居于首位的问题就是信息来源不清,可信度差(占43.05%)。其次,信息太过娱乐化,缺乏专业信息(占41.72%)也是读者不满之处。

3.1.3 信息消费情况

手机阅读用户版权消费意识薄弱。在调查是否愿意为阅读内容的版权支付额外费用时,只有11.92%的用户会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缴费阅读,愿意花钱阅读的用户中55.6%的只能承受5元以下的月消费,能每月在手机阅读上花费10元以上的用户寥寥无几,按在校大学生月手机消费费用80元计算,[6]使用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只占5%左右,消费能力不高。46.36%的用户虽然认为数字版权应得到重视,但表示自己不会花钱阅读,37.57%的用户认为这种再收费不合理。可见现在电子阅读市场中用户习惯于无偿获取所需信息,读者没有形成为版权买单的消费意识。

3.1.4 阅读软件使用情况

市面上的手机阅读软件繁杂,消费者使用较多的软件就有10余种,如:熊猫看书(24.5%)、百阅(23.18%)、GGBOOK(17.88%) 都是较为常见的。还有很多(37.75%)消费者对这些软件不熟悉,只是简单地使用手机自带的软件进行阅读。这些软件经过试用各有优缺点,提供服务的方式不一,但都只能支持智能手机使用,对于很多非智能手机的用户是无法提供服务的。

在阅读软件本身的需求方面,用户(56.95%)最关注的是其支持电子书的格式,由于现在电子书格式没有统一的规范,手机阅读到的电子书资源多来源于互联网中现有的电子阅读材料,这些阅读资源格式不一,有PDF、TXT、UMD、JAR等多种形式,主要适用于PC机,没有考虑到手机存储容量有限,不允许多种阅读器同时安装使用。35.1%的用户有此方面的考虑,希望阅读软件占用手机存储空间小而功能齐全。41.72%的用户认为基本功能的完善是衡量手机阅读软件好坏的重要标准,其次用户关注的就是软件UI界面(占28.48%)、软件适用的操作平台(占25.17%) 和使用功耗(占19.87%)。

3.2 手机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内容缺乏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冗余严重

从调查结果来看,首先,现在手机阅读的内容都以娱乐为主,近似于一种速食消费。读者在使用手机阅读信息时多呈“碎片化”阅读,即花费零碎的时间,如在排队、等车的空当,阅读一些简讯、快报等内容简短的信息。这种时间和内容上的“碎片化”使读者很难接受长篇、专深的内容。其次,手机阅读信息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关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在《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新闻信息资源的同质化,会使手机报失去竞争力。目前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竞争时代,内容的同质化无疑将是手机报发展的死穴”。

信息冗余是当今电子信息的共有弊病,其不仅表现在查找信息时的杂乱,还表现在陈旧、过时信息被频繁重复递送给手机阅读用户,这些无用信息在阅读资源中被重复找到,延长了有用信息查找时间,还占用了信息存储和传递的空间,成为信息垃圾,而这些垃圾却没能被及时清除。

3.2.2 技术有待完善

从技术方面看,手机上网浏览的速度、阅读软件的适用性和手机信号的覆盖范围及稳定性都会影响用户对手机阅读的满意度。现今3G网络尚未普及,手机上网浏览速度还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机阅读的发展。时下手机阅读被困于用户手中功能滞后的手机得不到及时更换和手机网络技术不断攀高的境地,处境着实尴尬。而手机阅读软件的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致使用户为阅读不同的信息,在手机上安装多种阅读软件,手机阅读软件的集成开发迫在眉睫。陈渡华在《喜忧参半的第五媒体——手机报发展的新课题》中提出,接收的稳定性是手机报的技术软肋,并指出手机容量也成为手机报的发展中需探讨的问题,[7]这些都是整个手机阅读在技术上有待完善的地方。

3.2.3 手机阅读的版权存在障碍

版权问题是手机阅读的核心问题,是现在包括手机阅读在内的电子阅读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电子阅读信息具有数字化程度高、复制便捷、传输快速等特性,致使很多电子阅读信息都存在版权不明确的问题,给版权所有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只有掌握了核心版权才能使手机阅读的发展道路畅通无阻。而高额的版权费和读者较低的版权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之间落差的存在,无疑增加了解决版权问题的阻力。

3.2.4 运营商之间缺乏合作,手机阅读市场混乱,重复开发问题严重

3G牌照发放后,三大手机运营商各自为营,争先恐后瓜分手机阅读市场。手机阅读信息从何而来,手机阅读内容怎样充实,手机阅读软件如何规范等问题似乎都只是在各自的阵营中进行讨论。2007年5月底,中国移动梦网宣布与17K、TOM、空中网、美通、幻剑书盟、红袖添香等服务提供商和原创文学网站联合,共同打造“梦网书城”。电信、联通也针对自己的用户推出了多种阅读产品。手机阅读市场的广阔前景无疑是厂商割据的主要原因,现在的阅读软件在功能和界面上都大同小异,功能的整合优化而非重复开发才能促进手机阅读软件的进一步发展。

4 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的手机阅读发展策略

手机阅读信息生态理论是管理手机阅读信息的方法论,其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根据信息生态理论,合理协调手机阅读中的内容、技术、版权等生态因子,从开放性、多样性、竞争性、互动性角度进行建设,构建手机阅读的生态系统,从而使手机阅读得到持久的良性发展。

4.1 使手机阅读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活动者各归其位

以信息生态链的视角来看手机阅读市场,其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手机阅读信息的来源。信息生产者多为传统阅读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往往不适合在手机阅读信息生态链中流动。其次是信息传递者生产的阅读信息往往质量参差不齐。手机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关系不清,信息在各节点之间的流动混乱是造成手机阅读问题重重的关键。如版权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调和高版权费和低版权消费意识间的矛盾,使处于传递地位的手机服务运营商发挥其协调作者和读者双方权利的作用,只有信息传递者调整好位置才能在信息生态链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认清问题的所在,努力疏通各节点之间的沟通渠道,各司其职,许多现存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4.2 注重反馈信息流

手机阅读比起传统阅读有快速反馈的优点,但在现在的阅读生态链中却往往忽视了读者反馈的信息流。有价值的阅读信息会使读者自觉自愿地转发、交流、讨论,而手机阅读的交流讨论平台尚不完善,只有简单地接收传递者发来的内容,回复传递者,而没有形成统一交流互动的阅读圈。个性化的手机阅读订制服务的缺乏也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反馈信息流所致,导致“千人一报”。反馈信息流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直接关系着信息消费者对阅读内容的满意程度,了解读者的需求才是信息提供者取胜的关键。

4.3 重视信息分解工作

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将会堆积成灾,有用物质将不再参与循环,生态系统将会很快崩溃。同理,如果手机阅读中的信息只有产生而没有最终的分解、删除,那么用户很快就会没淹没在信息垃圾中。现在的手机阅读环境中,分解者划分很不明显,每个节点都或多或少地扮演了分解者的角色。传递者过滤有害信息时是对信息的分解,读者删除过期的手机报也是对信息的分解,这样局部少量的分解活动还远远不能完成整个生态链中的分解工作。应该设立一个专门处理无用信息的机构,及时地清理信息生态链中的废弃信息,集中整合过时但仍有追溯价值的信息,使其得以循环再利用,使整个手机阅读信息生态系统能维持平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分解者不应只是被动地等待垃圾信息,而是应该时刻活跃于手机阅读信息生态环境中并及时有效地进行清理工作。

4.4 处理好各个“物种”的竞争及合作关系

竞争对物种而言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而对整个系统而言就是一个寻求良性发展的过程。在手机阅读信息生态链中,良性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而取他人所长、避自身之短的互补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当下最棘手的版权问题的另一要点就是促进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递者间的相互合作,生产者生产的信息需要信息传递者来传播,传递者传播的信息来源于生产者,达成互惠合作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而不是版权争夺战火不断、版权诉讼此起彼伏,最后使得消费者无有用信息可看,整个阅读信息生态链瘫痪。手机运营商处于上传下达的关键位置,需要资源的相互整合优化,合作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 结语

手机阅读信息的管理还在探索阶段。任何非生物领域使用生态化方法的研究都不是与生态环境的机械类比。要利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形成较成熟的管理策略,从而实现生态化手机阅读信息优化管理的目的。

[1]茆意宏.论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J].情报科学,2008(12):1862.

[2]孙儒永,林特溟.近代的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

[3] Bonnie Nardi,Vicki O’Day.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Technologywith Heart[M].MITpress,1999:49-58.

[4]陈曙.信息生态研究[J].图书与情报,1996(2):13-16.

[5]韩刚,覃正.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9.

[6]赵琼.当前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调查[J].市场研究,2008(4):18.

[7]陈渡华.喜忧参半的第五媒体——手机报发展的新课题[J].新西部,2008(7):213.

猜你喜欢
生态用户信息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生态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