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组织兴起原因及其发展历程

2011-03-18 21:33黄文仁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发展

黄文仁,赵 克

(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2.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社区体育组织兴起原因及其发展历程

黄文仁1,赵 克2

(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2.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由社会结构开放性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的活力,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在基层建立起新的组织实体以作为在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基础。管理机制的转变、体育生活方式多样化及社会体育社会办是社区体育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从1987年,辽宁省沈阳市首次出现“城市社区体育”这一新的体育组织形式起,开启了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历程。

社区;社会结构;体育组织

社区体育是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的。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社区体育功能是通过具体的社区体育活动展现的。在社区体育变革的诸要素中,社区体育组织的改革与创新最为突出。新的社区体育组织是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社区体育工作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在社区体育的整合及其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区组织的解释,社区体育组织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体育需要的各种体育团体和机构。它是社会体育组织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1]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已成为整个社区体育发展的重心。

1 社区体育组织的兴起原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程中,城市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传统单位体制的弱化和管理机制的转变,由社会结构的开放性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的活力,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在基层建立起新的组织实体以作为在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基础。社会体育社会办,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新的社会体育整合机制与社会体育组织化形式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就资源配置的纵向作用而言,行政权力相对弱化。单位体制的弱化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职能不断向社会转移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诸多原先由单位提供的社会需求,就不能再由单位提供。同时单位体制的弱化和管理机制转变,单位组织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再提供以往无所不包的社会需求。社会个体的诸多社会需求因单位无法提供而转向社会拓展,转向基层社会渗透。

1.1 管理机制的转变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过程中,原来主要依托系统和单位的社会体育管理职能渠道和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进社会体育的体育管理职能方式,走出一条新形势下依托社区加强社会体育管理职能的新路子。社会体育管理权力下移,必然要求走社会体育社会办的社会化管理之路。社会体育社会办已经成为社会体育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潮流。社会体育社会办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有关体育管理部门的放权、推进社区体育的自治,同时也体现在各种管理及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和去等级化。社会体育社会办的思想无疑给现代社区体育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存的土壤。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许多事情单靠政府解决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适当的放权,调动民间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民间的潜在力量,而且也可以减少因政府做得不好所招致的民间积怨。[2]因为,在体育生活的多样化、异质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下,一方面,政府组织很难提供有效的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即便是由权威的组织提供的基础服务,也可能因缺乏针对性市民无法有效参与而失去生存的基础。因而,在政府职能下放和单位制弱化的形势下,需要新的社会体育组织承担政府下放的职能,有效地开展社会体育活动。

为此,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对政府来说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和多元化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建造起一个保障参与、有效运作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是有效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力量能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关乎社会体育发展活力,而社会力量能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各类体育社区组织是关键。因此,体育社区组织的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体育生活方式多样化

当前,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使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多样化,而且使体育生活方式多样化。分散化使个人不断地被边缘化,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中的个人,要想使自己说话有人听,要想实现自身的合法利益,要想引起社会的关注,实现资源共享及参与社会的愿望,就必须组织起来。这在客观上要求社会体育组织形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生活需求。社会变革使人的利益不断分化,在人的体育生活上必然表现为多样化和异质化,如何满足多样化和异质化的体育生活需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需要多样化的网络体育组织体系,汇聚各种社会资源 以满足民众多样化和异质化的体育生活需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而彼此协调和联合的人群集合体。借助一个组织的力量比单独的个人的奋斗更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居民在适应居住地的外在环境的时候,在争取政府或外界增加对社区公益事业的投入时,一个代表社区内居民利益的组织总比居民单枪匹马好。[2]因此,在利益不断分化的社会里,不同的、分化的利益要想得以实现,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达到的。如何使不同的、分化的体育利益及需求积聚,这就需要有共同体育利益及需求的人组织起来,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组织。可以说在实现居民体育利益及需求方面,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尤其重要。特别是在社区体育开展之初,居民体育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需要完善各种组织,提高居民参与程度。这是因为社区各类体育组织是促使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社区内部发展各类社区体育组织,代表不同居民利益的体育团体,可使居民通过正常的组织渠道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居民只有自我组织起来,才能从社区有限的资源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这也是现代社区体育组织兴起的重要原因。

1.3 社会体育社会办

社会体育社会办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的自治能力。大量的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活动群体为社会体育社会办创造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显然大量的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活动群体有利于动员、组织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重要地是,社会体育团体、民间体育组织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的横向组织系统与群体系统,如何有效满足多样化的体育生活需求及有效获取社会资源,构成了社区体育组织的生存目标和生存条件。这种横向组织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所欠缺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是一种政府领导下的纵向结构,这种有“经”无“纬”的社会结构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而这个横向系统与从上而下的政府系统及归属于政府系统的所有群体、组织,相互交叉交织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网络结构,可更加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3]

总之,社区体育是全体社区成员的共同合作事业,因而社区体育管理是一种多元利益主体的民主管理。政府单一主体的管理,无法满足社区生活中不同层次社区成员的多元要求。社区中存在的大量群众性体育组织,它们作为自发性体育组织是社区成员体育参与心理的最初归属,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的管理、服务更贴近居民的实际需要,也清楚居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在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中,发挥好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政府把原来一手包办的许多社区体育事务转给了社区体育组织来承担,不仅为政府卸掉了过于沉重的包袱,使政府政策更易于获得全社区的支持,政府的工作计划得到更多群众的参与和响应。如果政府能够有意识地把一些操作性的事务委托给一些工作基础好、群众威信高的体育社团去做,可能比政府自己操作要有利。如果一些主要社区体育组织能够真正立足于群众,克服行政化倾向,增强社区体育组织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积极支持配合政府,运用群众团体特有的优点和手段开展工作,社会的自发组织水平就会提高,群众自主管理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增强,最终实现城市社区体育的社会化管理。

2 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历程

1987年,辽宁省沈阳市首次出现“城市社区体育”这一新的体育组织形式。沈阳市体委首先在大东区搞试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街道社区体委,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后来推广到全市的各街道,相继成立了街道社区体委,一些体育项目迅速在社区发展起来。尤其是传统体育项目——大秧歌,扭遍了整个沈阳城。现在,大秧歌已经扭遍了全国各地。

沈阳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北京、天津、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先后成立了街道社区体育组织。为推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体委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中,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尽快形成以社区为依托和主要形式的城市群众体育发展模式。这一改革思路的提出和实施,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使社区体育这一城市群众体育组织形式健康、迅速发展起来,国家体委曾多次召开各种会议,交流、讨论和研究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一些经验、问题和实施对策。1991年7月16—19日,国家体委群体司在天津组织召开了有20个城市体委近50名社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着重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993年6月,国家体委在沈阳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体育现场会。1996年11月27—29日,全国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会议期间,全国13位社区体育工作者介绍了经验,30多个基层社区提交了书面发言。各地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伍绍祖主任参加会议并讲话。他说,人民幸福的标志有3条:生活富裕、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体育在这3个方面都能做出贡献。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在会上作了题为《提高认识,打好基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已不适应形势发展,人们的体育需求难以在单位得到满足,其体育需求开始由单位转向社会。社区体育成为满足人们体育需求较为理想的途径。”

1997年4月2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5个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是国务院诸多职能部门积极贯彻执行《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个有力举措,同时也为人民群众获得一个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供了一个政策性的依据。

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社区体育的组织建设、健身环境、活动人数及骨干队伍得到了发展。群众体育使市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4]

由社会体育团体、民间体育组织来负责社区内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及服务工作,并由他们来沟通社区内外的横向联系。这种横向组织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所缺乏的。社会体育团体、民间体育组织,可以把政府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可以就社会体育发展问题,向政府反映社会的意见、建议,供政府制定相关社会体育发展政策时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政府宣传、指导、监督,使社会体育的发展更好地遵守、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强大而稳定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结构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高鉴国.中国社区工作者手册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2-55.

[2]于显洋.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发展[J].新华文摘,2002(9):46.

[3]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

[4]刘德佩.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体育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84-86.

Reason fo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Start

HUANG Wen-ren1,ZHAO Ke2
(1.Cheng-yi 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Social life vigor which produces by social structure's openness,decided the social sports development to,in the basic unit established the new organization entity to carry out the society sports by the achiev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foundation.The management mechanism's transformation,the sports life style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ocial sports society manages is the primary cause which the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 emerges.From 1987,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presented“the urban community sports”for the first time this new sports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has opened the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community;Social structure;Sports organizations

G 80-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6-0012-03

2011-10-20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TY021)

黄文仁(1956—),男,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 江国平]

猜你喜欢
社区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社区大作战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