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尊重 坚持
——关于学问的三个关键词

2011-03-20 00:22杨云捷
物理与工程 2011年5期
关键词:做学问态度课题

杨云捷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09级,江苏 南京 211189)

兴趣 尊重 坚持
——关于学问的三个关键词

杨云捷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09级,江苏 南京 211189)

1 写在前面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由恽瑛先生创立的“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课程“两个及早(Two As Early As Possible)”的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3人为一组自主选定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并最终以英文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每年,学院还会组织选拔出表现优秀的小组作为代表去参加国际物理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或以海报张贴.2010年,我幸运地通过选拔获得了这次机会,在2010年的夏天赴美国俄勒冈州(Oregon)波特兰市(Portland)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美国物理教师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AAPT)夏季年会,并做了题为“浅谈光学与西方绘画”的海报.

记得有学长说在他当时的美国之行就像一场梦一样,的确,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我努力地去捕捉这场梦划过的痕迹,这段时间里自己的思考和经历让一些东西沉淀了下来,内化成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记录和分享我的成长.

作为个人成长中所思所感的记录,文中的任何想法和观点自然都无可厚非.但个人毕竟经历有限、认识不深刻,文中不乏许多主观臆断、考虑欠妥之处,还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各位交流、分享.

2 正文

这次想谈的话题是关于学问的.本想用“学术”一词,但猛然想起该词最近已被我等学子广泛应用,时不时看到某些同学狼狈地赶完一下午作业后在自己的“人人网”主页发条状态说“学术一下午”,此“学术”笔者实在是不敢苟同.加之,如此正式地来探讨一下“学术”这个严肃的名词,难免各位产生非议——你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小孩懂什么叫学术啊.考虑再三,为了避免大家产生误会或者有些消化不良,还是改用“学问”更妥当.

在波特兰的时候,清华大学吴念乐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的一句话,叫“学生的本分,学者的态度”,感触良多.但进一步想,作为一个学生,本分固然重要,这是前提和基础,可是如果只有 “本分”,笔者认为也是不妥当的.学者就是要做学问,那么其实我想谈的也就是我对学者需要怎样一种态度、做学问需要怎样一种态度的一些看法.

借助“双语物理导论”课程所搭建的平台,我获得了一次做学问的机会,把握住这个机会我收获良多.我想,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学问的,关于做学问的.

一:兴趣

这是出发点,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没有兴趣,一切研究都免谈,也不可能做出什么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不太相同的.在跟一位学长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认为“科研不等于学课,它需要你强烈的兴趣做导向”,我非常认同.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平时学习的这些课程,有一些是自己感兴趣的,有一些并不那么感兴趣甚至还比较厌恶,但事实是,即使是不感兴趣的课程也不妨碍我们将它学得非常好,拿到非常高的分数,而且学生的本分要求我们应该这样做.可是做学问、做研究却不可能,面对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题,我也不相信一个哪怕能力再强的人能做出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纵观历史的轨迹,我们几乎找不出任何一个在某个领域做出过真正杰出的有价值的贡献却对这个领域没有强烈兴趣和好奇的人.这是一个提醒,如果想潜下心来在某个领域做些研究,却因为现实的利益驱动或是随波逐流而没有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个起点便意味着最终不可能走到卓越的高度.这种兴趣,或者是韦钰教授那天所说的激情,是出于对研究对象本身的纯粹的挚爱和好奇,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我想到自己选择的那个题目——“浅谈光学与西方绘画”.选题过程中,猛然看到一篇文章在探讨光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直觉让我相信这二者之间除了其外在表现之外必然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正是出于这种兴趣,一种强烈的兴趣,我果断放弃了原来的课题,选择了这个更吸引我的话题作为我参加选拔的课题.那个时候我是断然没有考虑除课题之外的其他的诸如这是否适合作为参赛选拔的题目,自己能不能够驾驭等等因素的.回头看来,这样仅仅考虑兴趣而不做一些必要的可行性评估便作为研究课题的做法显然是不甚妥当的,但我认为,在做学问的问题上,可能去做一些看似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的东西,比做一些稳妥而无关痛痒的东西更有意义.我们不能碍于各式各样的分析评估而蹑手蹑脚,因为任何分析都无法预知还没有做过的研究,评估与分析是必要的,却不是核心的.出于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在必要的分析与评估之后就去勇敢地尝试,往往才能做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4 关键词二:尊重

这是做学问的根本,尊重有两个对象,一是真理,二是他人.

尊重真理,这个可能容易理解,只要有正常思维认知的人都知道,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必须尊重真理、尊重事实,不可以主观臆断,这是做研究的基本素养,这体现着一种科学精神、实证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所探讨的基于证据和推理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凡是研究,必须如此.我想韦钰教授那天的报告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她的这种求真求实的科学实证精神,她用研究说话,用证据说话,用十余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她所提出的观点的佐证,掷地有声.撇开一些目前的现状不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太难,只需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做就可以做到尊重真理.可关键的问题正是在于这些要“撇开”的“现状”,似乎我们缺乏实事求是的传统,缺乏一个说真话的氛围,扯远了.

尊重他人,这个“他人”泛指一切可能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人,这一点是波特兰之行后自己新的理解.我们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做学问,一方面是对得起真理对得起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尊重那些可能会看到我们成果的人.这次在AAPT会议上,很明显的感觉是那些老教授们都会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成果,让我们备受鼓舞.他们的这种态度来源于他们的修为,也来源于他们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每当这时,我会非常努力和投入地去讲我的海报,去和他们分享我的成果、我的想法,那时候直观的感觉是如果自己不这样做会很对不起他们.这一次,我做到了.从最初精心地准备课题到后来对论文、海报一次次的修改,不断挖掘课题的内涵,不断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终呈献给每一个来看我的海报和论文的人.在海报的现场,我能很自信地和一位老教授愉快平等地交流我们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看法,正是基于自己之前精心的准备,才获得了这样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对得起他对我的尊重.试想,我们即使不要求做到尊重真理、尊重事实,如果每个做学问的人能够记得要尊重他人,尊重看他成果的人,哪里还会有那些不堪入目的学术抄袭、学术造假呢?

尊重真理是做学问的生命和灵魂,尊重他人乃是一个学者基本的修为和信条.不过似乎现在的情况是,这两点我们都缺乏.

5 关键词三:坚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理,没有坚持,虎头蛇尾显得毫无意义.有人认为坚持就是长时间的兴趣和激情,可以如是理解,不过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信条.坚持真的很难,因为它的对立面不仅仅是放弃,还有得过且过.最初有一个美好的蓝图,一步一步去实施的时候却发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时候我们会犹豫,面临抉择,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已经没法放弃了,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可是走下去是选择一如既往的坚持还是得过且过地应付呢?坚持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一如既往,所以真的很难.

前文中曾经提到我出于兴趣,甚至是“一时冲动”选择了那个探讨光学与绘画之间关系的话题.题目选定之后我确定了研究方案,一条线从光学的发展历程走,另一条线从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走,从中挖掘其间的深层联系.以我当时的知识储备,对于光学这条线而言,毕竟是物理学史的内容,相对容易,但一个标准的对艺术方面不太开窍的理工科学生来读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是相当有挑战性的.我硬着头皮继续着我的工作,但是越往下读越发现混乱,要讨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很多哲学、社会学层面的深层的问题,远远超出了自己所能驾驭的范围,而且读的信息越多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讲什么.这个时候,我的研究遇到了瓶颈,难以进行下去,一度想到了放弃.其实,那个时候放弃对我而言不是不去参加选拔了,毕竟已经走到了那一步,何必要退出,那个时候的放弃就是降低标准,得过且过.想到这里,我很难受,我不想这样做.所幸的是,我没有放弃,我将自己一团糟的头脑全部清空,回到了当初我选择这个题目的时候的那个原点,我问自己,究竟是哪里吸引了我,我究竟想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我决定我一定要走下去.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我最初的激情和动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后来我的报告在AAPT的会议上获得了许多老教授们的鼓励和肯定,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没有比别人更聪明,我只是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真正的坚持,选择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标准和底线.

我想坚持的意义无须多言了,没有坚持必然一事无成.我们需要将它作为一个信仰去笃定地相信,是一如既往地追求卓越而不是得过且过的应付了事.

做学问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出于兴趣、本于尊重、成于坚持.浅薄之见,请多指教.

2011-04-07)

猜你喜欢
做学问态度课题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做学问与搞创作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态度决定一切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