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的现代主义—— 读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2011-03-20 12:48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游民瓦尔特抒情诗

吕 叶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云南 昭通 657000)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思想家,1940年自杀,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根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炼学术兴趣。因此,本雅明的研究只是在特有禀赋这一点上才能找到焦点和统一性”。[1]事实正是如此,他总是能从别人所不曾注意的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到具有更深意义的东西,虽然他对各方面都有所涉猎,但很难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或是批评家,不过大多时候我们把他作为艺术批评家来看待。《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通过对波德莱尔的研究来表现现代条件下现代人的心理特质,并且,他抓住巴黎“拱廊街”这个在整个世界都已司空见惯的市中心步行街,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群的特有的心理机制,由此,有了“浪荡游民”、“闲逛者”和“现代主义英雄”这几个形象。

延续本雅明一贯的写作风格,引文仍然是这部著作的核心,在“浪荡游民”这一节一开始,他就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明“浪荡游民”即“职业密谋家”,而“职业密谋家”又像是炼丹术士,由此刻画出波德莱尔的浪荡游民和职业密谋家的不可捉摸的形象、深不莫测的寓言性和他诗歌的神秘性。不仅是这一节,其他的如波德莱尔和爱伦·坡的对比,引用恩格斯、巴尔扎克的话,等等,他的引文不是如其他学术著作中的引文一样用来证实和记录意见,而是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不论证某一个观点,他把那些需要的片段“从它们的语境中撕扯出来,用新的方式重新安排,使它们相互阐释,并能从某种意义上证明它们以一种漂浮的状态的存在根据。这完全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蒙太奇”。[2]因此,初读这本书,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但这也正是它的精妙和深刻所在。

在他的书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精神在城市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人群是城市的主体,在巴黎“拱廊街”,浪荡游民也好,闲逛者也好,他们都处于现代人群中,身边的人来来往往,但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波德莱尔如此,本雅明也如此。波德莱尔在闲逛中显示出自己是现代性的主体:捡破烂的人。他既是在城市的荒漠中拾垃圾的小人物,又在拾垃圾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其诗作当中的意象和诗情。现代性在其强劲的开端中就证明了自己崩溃的特点,在城市的繁华迷醉中,下层的人们将如何生存?生活不得志的人将如何生存?只有人群,“人群不仅是那些受到鄙视者的最新避难所,也是那些被遗弃者的最新麻醉药”,[3]波德莱尔看到了这一点,本雅明也看到了这一点,因为他们都生前不得志,生活不如意,自身的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由此,波德莱尔敏感的天性与周围环境产生了共鸣,他在人群中掩藏着自己,同时又可以随时进入另一个人的角色中,他观察着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人群中接连不断地出现而又很快消失的东西给人带来了不断的惊颤体验,这些都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他虽然置身于人群,但又没有完全失落自己,他可以将自己和人群隔离开来,在不断地克服惊颤的体验的同时,还体验到了作为个体是如何在大众中获得一席之地。都市的白昼,人来人往;而夜晚的都市,更是一片纸醉金迷,夜晚,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本质。因为在夜晚,各类人会蜂拥而出,诸如妓女、强盗、商人等。置身于这样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在夜色的掩盖下,在人群的某个角落,观察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没有人会注意到你在想什么,你在看什么,享受着这种在人群中的体验和发现新东西的快感,以及身处喧嚣的人群却依然倍感孤独的感受,使他对都市的体验又更深入一步,由群众的触角来表达了他所体验的都市生活。而拾垃圾者或诗人,都是在深夜人们酣睡时孤寂地操作着自己的行当,寻找着对自己的行业有用的东西,艺术由此产生。

本雅明有着和波德莱尔同样的眼光,因此,他选取波德莱尔作为其“拱廊街”研究的切入点。他们都曾有过自杀的经历,甚至有着同样的忧郁,这些使他看到了现代主义的种种表现,以及其现代主义的种种变种,诸如现代英雄主义、女同性恋者、自杀行为等与古典时期交叠的现代精神。他所看到的是一个已经不击自败的支离破碎的废墟文化,即现代性。自杀是一种英雄行为,女同性恋者是正在堕落的无法被拯救的人群。现代英雄不仅仅只限于上流社会的精英们,更见于各下层人们中,甚至是小流氓、拾垃圾者、花花公子等,这些都是现代主义精神的产物,因而,他们也只是一个角色,“现代主义英雄并不是英雄——他只是扮演者。英雄式的现代主义最终表明是一种里面有英雄角色的悲剧表演”。[4]他还用“击剑”的比喻来说明现代人在这种现代生活中生存之艰难,随时准备应付别人的攻击,可以说,本雅明对资本主义的现代精神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希望对被现代性的人们忘却的传统进行拯救,他渴望的是一种自然,是一种天地浑然一体的时代,他把自然的被人类的改造和物化这种资本主义的进步称之为灾难,他希望传统的回归。面对城市面貌的改变,置身于其中的人也每天在感受着不断变化的惊颤,并且努力去适应这种惊颤体验。都市是脆弱的,所以每天都经历着这种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会带来不断的新的震惊效果,但其特征却是“对逝者的悲哀和对来者的无望。最终和最紧密地将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连在一起的就是这种衰竭”。[5]在现代生活中,过去那种生活中和他人联系紧密的感觉,以及相应的情感活动走向了消失,导致这种消失的原因在于现代主义的这种衰竭,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必须屈从于一些事物,比如生活,比如人群,以及人与人之间无尽的竞争。

也许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所谓精英的认同,对小人物的忽视,思想不流于世俗,独立特性的本雅明本身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是不被认同的,他在被人忽视的情境下艰难地生活着,因此他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但又不被注意的闲逛者、拾垃圾者、浪荡游民中看到他们的孤独,找到诗人和这些人之间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在寻找自己的东西,寻找自己的信仰。身处于这种冷漠中,他用他独特的思辨,他的神秘化气质,把一切都看作一种寓言。从他笔下的各种变化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塑造的形象中,只有转瞬即逝才是永恒的。他一次次地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提到波德莱尔的一首诗:《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种转瞬即逝的爱,以及这种爱所带来的惊颤体验的迷醉,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机质,必须对随时突然而来的情况作出快速的反应。当然,本雅明的思考是呈断片式的,大量的引文造成对他的著作的阅读的困难,而他的作品的思想,尽管构思严谨,但我们却看不出其中的根本性主题,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各种形象,各种具体的形象,但具体的主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如果谁想从本雅明的哲学中寻找结果,必然会感到失望,他的哲学只能满足那些对之长时间思考、最终从中发现内在意义的人”。[6]他走的是一条非理性哲学的道路,社会的不认同让他一个人在人群中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在这种孤独和忧郁中,他用自己独特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从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中了解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本雅明。而他的自杀,也正成就了其对现代主义英雄行为的阐释,他在现代主义中扮演了一个英雄的悲剧角色。

[1]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封底说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第1版).

[2]汉娜·阿伦特.深海采珠人.选自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第1版):195.

[3][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第1版):53.

[4][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第1版):99.

[5][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第1版):83.

[6]西奥多·阿多诺.本雅明《文集》导言.选自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第1版):125.

猜你喜欢
游民瓦尔特抒情诗
艺术收藏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優美的抒情诗——赞邱玉祥的水粉画
Audio Attraction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解析与对话:西方抒情诗如何呈现内心
他是我朋友
隐性游民
他是我朋友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