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维度——对于语言广义性和层次性的分析

2011-03-20 12:48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维度物质人类

马 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我们把语言当作是人类的专属工具,甚至在定义语言范畴的时候,常常是以人的意识作为主要判别依据的。正因为如此,语言才有了以下的表征。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的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语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衍生体,那就是文字。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并加快了人类思想的传播和深化,扩张了基础语言的延展幅度。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搭载体,如果仅仅将语言约束于人类的认知范畴内,其意义内涵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语言的本性是什么,语言形成的目的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语言广义化,尝试找出它更为一般的表述方式。

一、语言的形成基础和边界条件

在这里,我们将语言广义化,不再限定于人类的专属精神行为。从语言形成的物质角度看,它是不拘泥于声波这一种形式的,声波只是较为普遍的表达方式,也是比较古老的方式。既然将语言广义化,我们就将产生语言的实体扩展为整个生物界,这里面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生物学领域是有既定的分类标准的,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现在我们便可以分析生物界中的语言,从而探讨它的共性基础是什么。

一般来说,语言是一种有很强目的性的东西,如果语言没有起到既定环节的有效反应,它就不能称得上是语言。现在,我们把这种语言最根本的目的圈定在信息传递这个方面。可以认定,只要有信息传递,语言渠道就畅通了,并沿着信息扩展开来。信息流的实现也是生物界产生语言的共性基础。当然,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信息流流通后的双方反应,也就是语言进行完之后,目的达没达到的问题。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对牛弹琴”,比喻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无效语言反应,但是你不能说这不叫语言。从根本上说,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信息流,尽管是单向的,但有了这样一个语言的形成基础,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判断语言产生了。同样我们与一盆植物也会发生信息流通,也有我们广义下的语言的产生。比方说,一个姑娘看到心上人送来的红玫瑰会激动地流下眼泪,宏观上没有说话没有文字,但却产生了和说话一样的反应效果,这说明姑娘和红玫瑰之间发生了信息的传递。有了信息传递作为基础,我们便认定它们之间有了语言的互通,尽管红玫瑰没有物理反应,却是一个人意识精神的产物。

这样看来,似乎生物界的圈子定义小了,我们可以拓展到整个物质世界的语言存在。其实并不然,过于追求语言的大一统面,会将语言限定于一种无意义的状态,我们还是要将语言定义在一定的受众群中,给它设立一个边界条件。这个边界条件就是产生语言的双方需要具备信息主动输出的原始能力,这是其一。其二,在某一情况下能够产生应激反应行为,无论是同类之间,还是异类之间,以及此类与周围环境之间。这两个边界条件缺一不可、相互制约,是界定语言能力范围的必要条件。

二、解析语言的多向维度

有人会说,红玫瑰和姑娘之间形成的信息流,只是人类意识体系下的一种应景表达,不能算作语言的范畴。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出一种概念,即多项维度的问题。所谓维度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将不同类型的东西分门别类,将相通的东西整合起来。还是拿应景表达作为例子,这种场景形成的信息流,包含了语言的形成基础,也构成了语言的基本目的。只不过我们无法用声音和文字这种表象的物质进行感知。这样的应景表达我们把它看作是形成了语言的新维度。

不少区别于传统语言概念的新语言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方说两个特别熟悉的人,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达到传统意义上语言的一个基本目的——有效沟通。这时候,我们其实建立了一个新的语言维度,它是非常独立的。同样,动物之间的行为影响、信息沟通,虽然人类无法辩知,但它们也可以看作是语言的一个维度,因为目的产生了,效果产生了。

语言的多项维度之间也会存在交叉,但是这种交叉只是对于人类而言,只有发现并解读了其他维度的语言信息,才称得上维度发生了交叉,甚至是干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其他维度的解读并不是全面和真实的,也永远不会得到全面和真实的维度语言解释。这是因为宇宙的尺度效应和基础框架限制了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窥探。有人会问语言维度之间的壁垒是不是可以打破,答案是可以。人类认知力的提升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肯定能够打破语言维度之间的屏障,实现维度之间的信息互通。霍金对维度这个概念做过一个比喻:就像一根头发,远看是一维的线,在放大镜下,它则是三维的;如果面对时空,有足够高倍的放大镜的话,也应该能揭示出其他可能存在的四维、五维空间,直至十一维空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维度的数量,每个维度概念的定位与观察者的观察条件和模型尺度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维度化带来的语言层次形成

上文将语言进行了多维的分化,这种分化有利于将语言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基础之上。但多向的语言维度只是从语言的种类上进行的区分,我们刚才提到了不同语言维度的相互交叉和干涉状态,那么有没有一种形式是多向语言维度之间的相互叠加和渗透?这就是语言层次性的问题。

语言层次是语言维度化区分而带来的,它体现的是同一语言维度下的层次划分问题。之所以将层次作为基础概念,主要是为了体现同一语言维度的整体性和互补性。举人类语言的一个例子:同一事物,由于使用的语言规则不同,语言应用的环境和背景不同,它所展现的含义是不同的,语言的解释水平和信息量也是不同的。例如,“他的脸变红了。”这个简单句可以拓展为多重含义,“慢慢地变红”,“迅速地变红”,他是因为羞涩而“变红”,还是因为愤怒而“变红”,等等。普通的语言展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感,人类无法去判断语言中哪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的事实,解释的力度和信息量终归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增加语言的物质量,来使得描述行为更接近事实,但永远不会达到圆满的事实。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维度化带来的语言层次。它约束了语言的信息量,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语言的物质流传播出去被人接受后,附带的层次信息也会随之被接受。尽管这种叠加和渗透的语言层次信息,其真实性和目的性在不同的接受体中发生了变化。比方说,你的母亲和你的恋人对你说“我爱你”的时候,是两种不同的意义表达。同样的,你的崇拜者和你的仇人对你说“我爱你”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语言信息含义却是截然相反的。这就说明语言的层次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的信息承载量始终有限,但依旧可以刺激信息对象作出反应。

现在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反应是不是语言的目的基础。从产生的效果看,一个语句的目的基础与产生这个语句的主体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有限的语言包含了众多层次,但里面有的层次是有效的,有的层次是无效的,而且对于其中的某一层次语言信息的有效和无效,与主体和受体的属性,以及它们的选择紧密相关。这样,我们就在语言的层次建设上完成了多维度的树立,一个形象的语言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语言不可能完美地解释所有事物,它对于世间万物的不断深入描述,只是语言本身进阶的发展过程。每一条语句实际上在诞生之初,已经蕴含了丰富的层次信息,人类只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并进一步解读了出来而已。而那些无法察觉到的语言层次信息,就如同不少维度客观存在着却发现不了一样,需要一个高度健全和发达的人类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四、语言的物质流和精神流

接下来我们讨论的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为了形象表述这部分内容,我们仅以人类的语言作为讨论对象。人类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声音、文字、符号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语言承载着一个重要的功用,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将人类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看作是一种物质流态。这种物质流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大范围地拓展了语言的使用时间和空间,是语言形成的一项基础。而语言的精神流态蕴含在物质流当中,它是语言最根本的表述,体现的也正是语言的目的基础这样一个意义。

精神流所引起的反应,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和一定物质基础的。例如一个健康人在同一个脑死亡的人讲话,尽管健康的人与脑死亡的人之间发生了语言的物质流传递,但是脑死亡的人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语言的闭环反馈没有完成,语言的精神流没有起到最终作用。这就体现出了实现语言精神流态运行的两个条件:其一是有语言的物质流产生,其二是受者此时需要具备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受者是有意识的。注意,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要求必须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受者才能完成精神流传递,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健康人和一个智障残疾人“对话”,他们之间也是存在语言物质流引导下的精神流态的。

有了物质流和精神流的支撑,语言便有了一个质量标准。不仅在物质流中有质量高低之分,在精神流中也有。衡量这些语言的质量的高低,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出了语言发生者的本意,而这种本意体现在受者对于语言的信息反馈状态。举个例子,一个普通人描述夕阳西下和一个作家描述同一景致,他所引起的受者反馈是不同的。普通人可能仅仅描述道:太阳下山了。而作家会说:一抹夕阳,晕开了天边的红色。这样从语言的物质流上此时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至于精神流方面,相信这样一个相同对象的描述会带给同一个受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是语言的质量高低。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在物质流和精神流方面的质量高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做出结论。

五、语言的未来

语言同自然界一样不断向前进化。从进化的方向来讲,填补现有语言中维度的空白是最核心的任务。“上帝”为语言的创生预留了维度。这些维度在语言诞生之前是空缺的,他就像是一些虚位以待的“空白”,等待着一个一个的维度概念填补进来。语言的发展将会更加富有戏剧性,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语言形式就会出现,它将从根本上区别于我们传统概念上的语系。

以人类语言为例,它将面临着人口、种类、语法、文本等方面的改变。世界现存约6000种人类语言,在未来一个世纪,很可能有90%面临灭亡。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语言,而传统基于地域的方言也随着世界交流而不断销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的民族共同语都在语法上得到了发展。但是现在的趋势是,很多语言已经不适应国际化进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的表达需要而受到较大的限制。对于大语种语言来说,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传统出版业已不再具有强势的语言规范化作用,加之博客和科技用语的传播,书面语对口语的影响越来越大。

美国的符号学专家ThomasSebeok在1980年被询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与一千年以后的人类对话么?他回答说:没办法,当信息开始磨损的时候,就应该被更新。他说:任何用一种语言(例如英语)记录的信息只应该保留3代也就是100年。也许这只是一个起点,如果一位语言学家面对22世纪的文本,他肯定会发现语言在词汇或语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许无力搞清楚它的意思。我们以现有的维度系统去分析未来语言的结构,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分析,体现了语言中蕴含的多向维度问题。语言的维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着改变,语言的信息量在进一步扩大,语言中精神流的主导作用在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的语言形式被发现,这些都是伴随着整个自然界进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人类的语言同样也避免不了时间车轮的碾压,它将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参与信息交互。这时候的语言将更加真实地描述整个世界,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其实是次要的。语言的维度掌控着语言的整体发展方向,倘若我们深层次探究语言的多维度问题,就可以进一步明确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并且可以预测新语言的产生。

猜你喜欢
维度物质人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