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在青少年挫折教育中的效能与路径研究

2011-03-20 12:48何杏军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挫折青少年

何杏军

(常州市新闸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可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大多是一帆风顺的,很少经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青少年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也很弱。近年来,不断有正值花季的少年,由于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的报道,在令人惋惜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才能把这一现象消弭于萌芽状态,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探讨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将“挫折教育”融入中学的教育实践,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条式和灌输式的“挫折教育”模式已被广大学生排斥,音乐作为一种活泼生动的、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媒介,使得中学音乐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以及挫折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它不仅仅是心理调适的工具,更是指导青少年创造新生活的人生哲学。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足,是当今青少年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人生之路,总是会有坎坎坷坷。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强,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富有理想,但讲究实惠;渴望成才,但目的欠明确;思想活跃,但是容易混淆;上进心较强,但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在挫折面前,他们显得那么脆弱,那样害怕,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一点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走上极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教育课题。

所谓挫折,就其心理学意义上讲,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所谓“挫折教育”是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增强学生承受失败和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让学生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从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应对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所以,挫折教育也是一种磨难教育。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目的是指向于一种心理能力,即挫折承受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弱的人,则容易受到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1]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是使青少年早日成人、成才的关键性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核心是培养一种内在永久的自信心和乐观感,培养青少年受挫折的恢复能力,使其树立从逆境走向光明的信心和勇气。

二、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挫折教育的效能与优越性

中学音乐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对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对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音乐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它能美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实现自我,促进人格的完整。具体表现为:第一,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的培养。歌曲合唱、器乐合奏的音乐训练,它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的节奏、谐和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方面表达出优美、整齐的音乐。任何脱离群体的独自表现,只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性与和谐性。合唱、节奏最基本的要求是“齐”、“准”、“合”,任何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上的失误都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效果,而这种失败反馈给参与者的耳朵时,会造成听觉、心理与生理的不快感。因此,在大合唱、乐队合奏的训练中,中学音乐教育要注意让学生反复体验在集体中的作用,在接受技术训练的同时,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自觉控制可能破坏和谐的任何冲动和个性表现,全体队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放弃个人表现,一切为了整体,精诚合作,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合作的过程使学生深深懂得自己仅仅是优美旋律中的一个小音符,如果没有与其他人协作一致,就没有优美和谐的音乐。在优美的歌声、动听的音乐中,使学生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心理素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第二,自信心理素质的培养。自信心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成功的基本心理素质。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当一些胆小自卑的学生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勇敢地站在全班师生面前放声歌唱后,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障碍就会逐渐得到解除,在长期熏陶和培养下,充满自信的心理素质便逐步形成了。同时当学生在音乐比赛获奖后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如在试唱、试演或试奏时,初次登台的学生是很容易怯场的,这时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敢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2.音乐教育在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方面的特殊效能

音乐教育特别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培养。人们很早就知道音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母亲们懂得用“摇篮曲”使孩子安静入睡,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情感的变化,使人精神愉悦,机体放松,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内分泌,在全身舒适的情况下进入梦乡。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的一种,其在心理治疗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同样,在生理上,音乐疗法也是一种无创伤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最为自然的解决办法。古人说,最好的作曲家一定是善于调和五行的高手。因为在传统医学中,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古代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也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 现在,音乐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心理治疗。意大利的一位外科医生扎泊洛通过研究认为:巴赫的音乐能减轻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乐能减少风湿关节痛;舒伯特的音乐能帮助失眠者入睡;亨德尔的音乐则能解除失恋及感情上的痛苦。音乐研究家尼斯特编制了一段奇特的音乐,运动员听过这段音乐,有助于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一位被测试过的运动员说:“音乐使你自省,使你变得又能意识自我,更能意识到你在做什么,其结果使你更乐观。”

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播放一曲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引导其听一曲激昂奋进的乐曲,如法国夺取最后胜利的强大动力《马赛曲》,贝多芬和死神抗争的真实写照《命运》,唤醒千万中华儿女的《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名曲,有利于鼓起青少年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同样当学生处于情绪低落、伤心苦闷而不能自拔的时候,一曲忧伤的音乐,亦有利于情绪的宣泄,使青少年尽快摆脱痛苦的心境,回到乐观积极的状态中来。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旋律产生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的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音乐贺卡、音乐时钟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音乐课上、课间活动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课堂上精力更加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打预备铃,这里听到的不是铃声,而是 《牧童短笛》《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铃声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文化氛围,对身心大有裨益。可见,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情趣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以帮助青少年与他人交流,与社会融合。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它不仅仅是心理调适的工具,更是指导青少年创造新生活的人生哲学。

三、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音乐来消除挫折感

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人际沟通受到阻滞,致使成就感、安全感荡然无存,挫折感便油然而生,因此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悲观、忧郁,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的有效途径是消除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如果这些消极、紧张、焦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则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导致心理不平衡,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感情的影响、启迪和陶冶。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艺术,实现音乐教育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流动的音乐音响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种观点道出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也表明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密切联系。“在音乐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心境选择倾听不同的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譬如:抒情婉转的音乐使人精神舒畅,心旷神怡,甚至能排解人们心中的烦躁与不安;和谐的节奏与人的生命节奏同谐共振,大大有益于人的健康;轻松活泼的音乐使人情绪得到调节,使紧张得以松弛,忿激得以平静;雄壮激越的音乐给人以勇气、使人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勇气倍增、毫不气馁”。[2]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主线,教师可围绕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深化学生对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在音乐形体和舞蹈教学中所学习的形体瑜伽、健身操等方式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将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其实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学习唱歌、演奏、排练、演出还是比赛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这样就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调节心境,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2.通过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音乐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他认为音乐可以“浸润心灵”,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可以陶冶感情、振奋精神。这些观点成为西方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典籍《乐记》里说:“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对音乐审美功能的基本解释。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审美教育。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收到思想教育难于收到的教育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欣赏 《保卫黄河》、《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爱你》等歌曲,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在雄壮、抒情、优美的旋律里,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受到震撼,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养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再如,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们欣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能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从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欣赏古曲 《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所以音乐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体会音乐的真谛,让这美的艺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使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情趣。

总之,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两大要素,其中心理健康更重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配合各种途径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让中学音乐教育,在新世纪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1][2]李佳.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在挫折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18,119.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挫折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挫折使我更坚强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生活需要挫折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