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

2011-03-20 12:48李晓丽张琳琳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乡风伦理文明

李晓丽 张琳琳

(1郑州大学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农业大学 华豫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农村物质文明的进步,破除长期和闲散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陋习、歪风邪气和不良生活方式,塑造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理念的新型农民,实现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是一件漫长却又必要的大事。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相反却出现了滑坡现象,部分农村的社会风气呈现恶化局面。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与实现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相比,其道路更长,面临的难题更多。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难题

1.农民整体道德水平滑坡。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而他们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却出现了严重的空白。吃请之风,攀比之风,赌博大行其道,等等,昭示着农村社会风气日下。王东维、路建华研究发现:“农村各种思想文化激荡,鱼龙混杂,农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有所抬头。”[2]

2.农村社会伦理规范失调。伴随着农民群体的流动,外出务工人员的大规模增加,包括婚姻伦理、财富伦理、孝道伦理、政治伦理在内的乡村社会伦理出现了一系列危机。首先是政治伦理的危机。对于农村基层管理干部拉选票、施小利的贿赂选举行为,以及选举成功后贪污腐化现象,相当一部分群众持无奈观望或接受的态度。其次是孝道伦理和婚姻伦理的失范。“黄、赌、毒”颠覆了农村父尊子孝、夫妻相敬的传统道德,“笑贫不笑娼”;高龄老人无人赡养,兄弟姐妹争相推诿赡养责任,有的虽然有能力赡养老人,但宁愿把钱花在赌桌或者酒桌上,出现了典型的道德失范现象。最后,乡村财富伦理的危机。农村的土地经营政策和免除农业税解放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追求效率和挣钱成为整体农村居民生活的主宰,但缺乏对财富流向的引导,助长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贪图享乐的扭曲财富观。因此,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重建伦理调节机制。

3.流入城市农民的现代性增长缓慢。乡村文明的建设需要流动的农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即不仅仅是致富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道德水平的进步。而流入城市的农民接受现代城市的文明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申存慧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虽然在城市务工,但由于农民在城市的低流动性和对城市主流社会生活的低参与性,农民的城市流动并没有对农民现代性的获得起决定作用。他们的流动是不接触现代性的向上流动,大众传播媒介的低接触度,流动的同性都导致了流动农民的现代性水平不如预期的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以农民的现代性为基础,从根本上缩小城乡的差距。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农民保留优秀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却长期得不到充分的重视,造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手硬一手软,出现乡村文明建设的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当前农村公共管理机构的缺位,使乡风建设出现疲软现象。正气得不到弘扬,而歪风邪气正吞噬一部分本分农民的道德意识。如张三偷了李四家的一袋面粉,没有人会为这报警,因为他们担心的是男人出去打工后备受报复;丈夫酗酒,邻里邻居不敢伸头,自闭门户,怕的是自己受连累;儿子赌博,做父母的规劝不力,只能暗掉眼泪。农村民风治理上反映的问题体现了政府在乡风文明治理方面的缺位,即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疲软状态。与城市社区相比,城镇对居民的管理细化到每个区、每条街道、每个小区,而农村的管理则是伴随着生产队的缺位,村干部的缺位,乡镇机构的缺位。要改变附着于农民身上的陋习,提高农民自身的觉悟意识,不能靠放手来解决问题。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承包责任制放开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的致富意识,但富而骄、富而淫、富忘本的价值观随之产生,形成一股以耻为荣的低俗之风,威胁到农村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双坚强有力的大手在农村树起文明之风,这双手就是到位的乡风治理工作,不是贴贴标语,不是发发传单,不是广播吆喝几声,而是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重视对农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启发引导、弘扬正气。

2.城市缺乏对流入农民的接纳管理,困扰农民的现代性增长。农民在城市的低流动性和底参与性,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紧密相关。他们无法获得融入城市的医疗、就业、教育政策。职业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后代子女教育的问题注定他们只是城市的候鸟,拿到工资后返乡。总的来说,进城务工的农民虽实现了地域空间(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以及谋生方式(以依赖土地单一性增长到多元化)的改变,但城市的现代文明尚未植入他们的生活理念中,他们迷茫、失落,缺乏精神和思想培育的平台,缺乏对现代文明接受的底气和勇气,小农意识仍然是他们的主要思想特点。因此,要实现农民的现代文明素养的提升,切实改善农村的乡风治理工作,就要有全盘棋的思维方式,即要破除体制障碍和政策歧视,创造一个良性的流入环境,从而改善流入城市的农民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为农民的学习、提高素质和思想提升铺设通道。

3.乡村伦理调节机制的危机,呼唤乡村伦理规范的重建。细数农村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的小农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结合在一起加速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伦理道德制约机制的解体,事实证明,我们过于乐观估计农民自身的觉醒意识,显然已经缺乏说服力。对乡村伦理调节机制的重建,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应对伦理调节功能的恶化。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是和整个社会的政治民主进程结合在一起的,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基层政治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乡风文明的倡导和对不良风气的规范也会逐渐步入正轨,同时要提高认识,拓宽乡风文明建设的渠道,破除制度壁垒,做好流动农民的教育,重建乡村伦理调节系统。

1.破除乡风文明建设的难题,要完善乡村公共治理机构。首先,农村要配备有责任感、服务农村、热爱农村的基层干部,对基层干部的考核要突破经济发展单一指标的量化考核,要把乡村文明之风的治理与干部的个人政绩、晋升结合在一起。其次,应完善乡村管理机构的监督制度和权责明晰制度,督促落实乡村文明教育,避免走形式、做花架子式的教育方式,切实从农民自身的利益和和谐着手开展农村工作。最后,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拓展农村公共文化的内容,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的健康导向作用,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提高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的到位、规范和有序。

2.搞好乡村文明建设,要做好流动农民的管理工作。首先要破除体制障碍,根本上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的居民区别待遇。破解城乡二元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急后缓”的原则,从围绕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入手,实施制度创新。其次,要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公民教育体系,加强农民工的学习、改造和提升。要落实教育的主体,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组织和管理农民在城市居住地的教育培训。要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领域,突破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向综合素质拓展,注重实用性,诸如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定期开展相关的咨询和培训工作,指导进程农民在不同空间更好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方法和技巧,引入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指导农民工丰富和充实闲暇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最后,要破除城市教育壁垒,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从用工制度上,落实城乡同工同酬待遇,从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实行同城准入对策。

3.落实乡风文明建设,要重视乡村伦理的重建。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制定长期的规划和切实有力的近期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针,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定期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富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农民心坎的农民道德文明实践活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确保乡风伦理规范的整合作用。其次,建立不良乡风的治理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整治低俗恶风的蔓延传播。再次,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奖惩机制。对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优秀典范,可以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而对思想落后、道德败坏的成员要及时进行规范、批评和教育,做到奖惩分明。最后,应建立针对农村的常设的文明风气救助渠道。群众的事无小事,农村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在事情萌芽之际没有救助渠道,以致逐渐恶化。因此,着眼于建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常设机构,尤其注重针对农民日常生活习惯的教育引导,将有助于加强乡村文明的建设。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2-22,(1).

[2]王东维,路建华.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2010,(7):77.

猜你喜欢
乡风伦理文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乡风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