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段论”

2011-03-20 12:48周建方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三段论一节课环节

周建方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甘肃 金塔 735300)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实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切实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得怎样”。

一、“做什么”

这里的“做什么”主要指教师让学生做什么,也就是说关键因素在教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事实上,我们的很多课,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或不够明显,不是老师没有精心准备,也不是学生不努力配合,更不是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尽心尽力,但有些时候,要么就是目标不明确或不够明确,因为教师心里是一笔糊涂账,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也不知道收获了什么;要么目标不切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课堂实际,随意拔高了或降低了,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要么就是目标不够具体,缺乏相应的操作性,学生无从下手,导致“少”、“慢”、“差”、“费”。 因此,不管上什么课,教师都应该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既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应该按照课堂教学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考虑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及态度、能力、习惯等方面的目标;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最基本的目标,又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明确其发展特长的目标。

为了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教师还须在课前考虑清楚,哪些目标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哪些目标是只需教师稍事引导就能落实的,还有哪些目标需要经过学生反复思考甚至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讨论才能落实的。落实这些目标,教师甚至要想清楚,开课时,说不说导语,需不需要向学生解读目标,给不给学生提出必要的操作要求,需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的知识储备,要不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或相关的知识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考虑每个环节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还要考虑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教师应该作出什么反应、采取什么措施、运用什么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程序顺利进行。教师还须树立一切为目标服务的意识,就是说,教师不管做什么,都始终要考虑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落实,如果有利则做,如果不利或可有可无,则坚决不做。

除上述所言之外,教师还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大知识的趣味含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等。解决好了“做什么”的问题,就为保证一节课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怎样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低而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的另一类素质——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教学内容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在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后,教师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是有讲究的,它取决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讲究信度、深度和广度,它必须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必须适应课堂的密度、课堂的节奏。衡量内容选择的质量的高低,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突出重点,是否有利于突破难点,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能够揭示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一)教学规划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实施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需对课堂教学程序作总体规划,也就是从宏观上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整个一堂课分几个环节进行,先进行哪个环节,后进行哪个环节;每一个或几个环节落实哪一个或哪几个目标,哪些环节需要教师讲,讲多少,怎样讲;哪些环节不需要教师讲,这样的环节在具体操作时,要不要给学生提相应的要求,是否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程序的点拨;这些方法、程序怎样点拨才最为实用、有效,让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微观上,教师还必须考虑到,一节课开始要不要开场白,最后要不要总结语;环节与环节之间要不要过渡语、用怎样的过渡语;一个环节进行完要不要总结、评价,怎样总结、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受制于目标,同时又受内容的影响,不同的内容决定了选择方法的多样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造成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局部探求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就讨论的对象而言,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就讨论的范围而言,可以是同桌讨论,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讨论交流。就讨论的程序而言,可以先引导后讨论,可以先讨论再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可以边讨论边点拨,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彼此交流,然后互相讨论。就讨论的方式而言,可以一个或几个目标设计一个问题开门见山直接讨论,也可以将一个或几个目标先总体设计一个问题,再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循序渐进讨论落实问题的答案。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最终归宿。

三、“做得怎样”

一堂课,无论我们“做什么”、”怎样做”,它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我们的学习目标多么明确、多么具体、多么富有操作性,不能只看教学内容多么丰富、多么生动、多么富有针对性,不能只看我们的课堂结构多么严密、多么紧凑、多么富有节奏感,不能只看我们的教学程序多么合理、多么分明、多么富有科学性,不能只看我们的教学思路多么清晰、多么连贯、多么富有逻辑性,也不能只看我们的教学方法多么得当、多么灵活、多么富有趣味性;不能只看我们的老师讲解多么透彻、分析多么精辟、评价多么准确,语言多么流畅,也不能只看学生热情多么高涨、表现多么积极、讨论多么热烈、气氛多么活跃,一句话,我们不能只看老师“做得怎样”,也不能只看学生表现怎样。我们不能只追求形式的现象的东西,也就是不能只追求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的“表面繁荣”,我们需要追求内容的本质的东西。我们要看我们做出的诸多努力,在学生那儿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学习效益。如果老师的努力精彩到十分,而在学生那儿只落实了一分,那学生的学习效益只能算一分,而不能算十分。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衡量一节课,不只是看教师教得怎样,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样。

综上所述,“做什么”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关键;“怎样做”是落实“做什么”的过程,也是唯一途径;“做得怎样”是落脚点,也是检验标准。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反复琢磨、认真研究、切实做好前两个方面的工作,并时时以第三个方面为依据反思前两个方面的工作,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提高。

[1]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01).

[2]刘俊肖.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02).

猜你喜欢
三段论一节课环节
你可能有所耳闻的三段论
如何根据AAA-1三段论推导出其余23个有效三段论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浅谈亚氏三段论与传统三段论的区别
托马斯的一节课
智慧社区三段论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