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

2011-03-20 12:48刘林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理论课关怀政治

刘林

(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

刘林

(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态度权威化、模式固定化、内容政治化、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提出在教学中凸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朝更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生命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偏重于“政策宣讲”和“意识形态”的教化,其内容也以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为主;主要通过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在教学中弱化了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弱化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生命关怀缺位的现实反思

高校实行的是专业化的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无可厚非,但是偏重于政治教化和纪律宣讲,就不符合开展素质教育的本真诉求,不符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目标,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成为只有技能没有德性的机器。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偏离。

1.内容政治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来开展工作的。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标准主要是: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觉悟是否高、政治热情是否强等;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为标准。事实上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或有损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2.模式固定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模式固定化、层次标准化”的痼疾。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以“政治”二字为核心,从内容到形式都紧紧围绕“政治”二字,其理论内涵具有时代的合理性,但偏重于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说教,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把握。“在目标层次上受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按社会的需要采取统一模式,生产‘标准件’人才,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内在需要,缺失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1]P49

3.态度权威化。受我国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施教态度上往往强调有序、服从;特别是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制度”,如国君对群臣的绝对统领,群臣对国君的无条件忠心,父亲对儿子的严厉管教,儿子对父亲的无条件孝顺,等等。这些封建专制主义残余思想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施教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只能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处理问题时,教师不是个别谈心就是上大课、讲大道理,找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4.方法单一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每次授课时间长,教学内容多,尤其在教学中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行”的做法。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要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服务。简言之,在教学方法上,没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没能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没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能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生命关怀缺位的历史溯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由教育理念模糊、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和课堂教学偏离个体差异性所致。

1.人本教育理念未被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事实,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工具,而忽视了塑造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这一根本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自由观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教育方式过于强调灌输。“灌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曾在特定历史阶段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在教育实践中,施教者对“灌输”内涵的片面理解,过于注重单向性的“灌输”教育,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不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有更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因此,在现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只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加强人文关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素质。

3.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功利。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教育本质的直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要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优质的人才。然而,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凸显人才的实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置于为其他专业课服务的地位,弱化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意识,弱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不是银行家、企业家的培训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新回到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

4.课堂教学偏离个体差异性。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阶段,同时也是个性区别较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心理矛盾给予及时关注并加以疏导,使其心理向健康的方向转变,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所在。然而,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而且往往是几个班在一起上“大”课,可以说是“整齐划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展望

生命关怀与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教育者善于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注重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尤其要注意激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树立人本意识,“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承认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2]P101-102尊重学生,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存在、尊重他们的言行。教师要避免和减少在课堂上或公众场合用过激的方式批评学生;要做到尊重学生,就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协商、交流谈心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避免以教育者、领导者自居;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凡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都要尽量让他们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受到尊重,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有在师生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变得有生气、有活力、有吸引力。

2.理解学生。大学生正处在增知识、长见识的时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不能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另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和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只有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趋于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更深、更贴切地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关爱学生。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用批评指责、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然,关爱学生并不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指出错误和进行批评,而是要从学生成长的立场出发进行说理式的批评教育。在批评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度”,要分时间、地点、场合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否则,就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明白,批评学生不是目的,教育学生才是目的。特别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引导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课堂上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任务和要求,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识有所增加,品德有所提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懂得爱国手法、明礼诚信,团结互助;引导学生养成勇于直面艰难困苦、勇于担当责任的品质。

5.服务学生。“服务于学生就要切实关心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排忧解难办实事。”[3]P79在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以往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管理学生,处处要求学生服从的观念,树立育人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要在言行、为人处世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样,学校的管理系统也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会各界也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总而言之,在生命关怀价值取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既要坚持教育学生、引领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1]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02).

[2]陈晓军.儒家文化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迪[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郑卫,李红岩.以人为本做好学生管理教育工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关怀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