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

2011-03-20 12:48刘娅凤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礼仪素质道德

刘娅凤

(陕西理工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地方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也是一项意义深远而艰巨的任务。对礼仪教育内涵的厘定是研究此课题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地方院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科学定位、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正确确立、内容体系的合理设定、培养模式及基本途径的有效构建意义重大。

一、关于“礼”和“仪”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被古人称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1.关于“礼”。

“礼之名,起于事神”。 《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1]所以从本质上讲,“礼”就是尊敬,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者敬人也。“敬人本身包括自尊和敬人两方面”[2]。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

2.关于“仪”。

礼者敬人,这种尊敬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仪”,即把对交往对象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和特定的规矩表达出来。所以“仪”就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礼”有不同的形式。

3.“礼”和“仪”二者密切相连、不可或缺。

“礼”是尊重,“仪”是表达;“礼”是标准,“仪”是将“礼”具体化、形象化,是将“礼”的内在精神内涵通过恰当的外在形式有效地表达;“礼”是抽象的,是“仪”的道德本质,而“仪”是外显的,是“礼”的物质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二、关于礼仪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要交往就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礼仪就是人类社会用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所谓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对礼仪的理解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礼仪是行为规范,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

礼仪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是社会公认的规矩、习惯、行为准则。这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自觉学习、共同遵守的,如果违背了,就会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荀子·修身》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规范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礼仪无小事,细微见精神。在日常交往、学习和工作中,要立足细节,从小处着手,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提升自己的礼仪品位,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

2.礼仪与道德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礼仪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古人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他们将礼作为基本的修身手段,坚持以礼修身,对人的吃穿住行都作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强调只有借助礼,人才能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达到理想境界。所以,礼仪不仅能体现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而且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2)礼仪是“德”的表征。 “德诚于内,礼形于外”。 礼仪是内在道德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

礼仪是表现道德思想的重要形式和表达道德要求的有效手段。通过考察一个人的仪表、仪容、举止,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道德素质状况和道德水平。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就是说只有把“修德”与“正容”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人。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因此,我们讲究礼仪,并非因为喜欢表面形式,更看重的是其中包含的道德内涵。

(3)礼是德的保证。《荀子·修身》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以礼待人,以礼行事正是德的要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来熏陶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正如孔子所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综上所述,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

3.礼仪是社会的润滑剂和调节器,有利于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仪的追求是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礼记》说:“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礼仪强调尊重他人,约束自我,互相理解与合作。礼仪以诚实守信、平等友善、宽容豁达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故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因此人的幸福指数就提升了。正如闻名世界的《西方礼仪集萃》的作者埃米利所说:“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4.礼仪是交往艺术,是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

礼仪有多种类型,有不同的适用对象,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礼仪的内容主要包括形象设计和沟通技巧两大部分。形象设计就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等。而沟通技巧则是教人们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如何恰当表达尊重和敬意;怎样做才能广结善缘,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因此,礼仪可以说是一门交际的学问,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金钥匙。学习应用礼仪强调规范性、对象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礼仪素质

所谓礼仪素质是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我认为礼仪素质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表层的礼仪行为、幔层的礼仪习惯、中层的礼仪意识、核心层的礼仪精神。礼仪行为是外显的礼貌、礼节等,礼仪习惯为具有稳定、自觉特质的思维与行为定势。礼仪意识是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观念和原则。礼仪精神则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个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3]从根本上讲,礼仪素质就是一种礼仪精神。

礼仪素质的以上四个层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礼仪精神是礼仪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礼仪意识的形成;礼仪意识决定着礼仪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礼仪意识,就有怎样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又铸就了具体的礼仪行为,具体的礼仪行为则展现着礼仪素质的高低。

四、关于礼仪教育

所谓礼仪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全面系统的礼仪知识,进行礼仪行为训练,培养其礼仪意识,塑造其礼仪精神,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专门性活动和过程。

由于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礼仪与道德紧密联系,故而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的,礼仪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礼仪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礼仪教育也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看,礼仪是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仪容仪态等外在表征,实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养和人生态度。礼仪强调人格魅力与外在形象的同等重要,所以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识的培养。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其宗旨在于塑造礼仪精神。

五、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有了以上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我认为所谓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养成礼仪习惯,逐步完善自我行为,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彰显自我良好气质,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理应是知书达理、文明有礼、待人以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道德滑坡情况十分严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说明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诚于中而秀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

[1]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

[2]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3.

[3]彭林.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M].北京:中华书局,2006:64-72.

猜你喜欢
礼仪素质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