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大学生就业态度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

2011-03-20 12:48靳大力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山东师范大学被调查者就业指导

靳大力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态度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

靳大力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高年级大学生 就业季度 就业心理 调查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 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 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 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 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 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 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 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 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 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 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 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 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 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 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 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 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 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 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 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代发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 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 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 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 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教育园地,2009,(1).

[5]盛英森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指导探析[J].高职教育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山东师范大学被调查者就业指导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作品选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评《其精甚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A Study on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