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问中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能力

2011-03-20 14:12
文教资料 2011年32期
关键词:课题读书课文

许 欣

(泗洪县大楼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学习效率。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求知领域做新的探索。《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相对减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习兴趣。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就会变为“我要学”。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一个个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中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此外,学生质疑问难,还可以培养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等良好的读书习惯。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鼓励质疑,增强自信心。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质疑问难时,一些学生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同时,点拨学生质疑问难的思路,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采用边思考边圈划的方法,把自己在学习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大胆提出问题,接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个段落,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中学语文看来,一般质疑的都是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等。同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预习中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的作业外,还应提倡学生 “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读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学《安恩和奶牛》这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安恩是怎样一个人?她和奶牛的关系怎样?又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这是怎样一扇门?为什么要打开它?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童年的朋友》一文,学生读了“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问: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它的妙处在哪里?这样的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课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找出方法。

1.学推敲

课文都是范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是独具匠心的。为了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有时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设想,推敲比较。如一位老师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对“借”字提出了几点质疑:(1)既然是借,就应该和人商量,可是诸葛亮事先并没有告知曹操。(2)既然有借,就应该有还。可是诸葛亮只取不还,用“借”字是否恰当? (3)把“借”改为“取”或“骗”,不是更正确吗?这些质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后来,老师从作者“赞扬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的感情立场和写作目的等方面,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议论、推敲,学生对用“借”字之妙就有了深刻理解。

2.辨异同

在课文中,有时前后多次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但表达的意思各有差别,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分析、领会其含义的异同。如在阅读《一面》时,学生就对课文中出现的“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和“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这两句话提出质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同样一个词不同语境意思也不一样。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的,“狡猾”一词应该怎样理解?这一质疑,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有较大启发和帮助的。

3.找因果

阅读课文时,如果对一些事物的结果溯源追因,或对一些事物的现状推断结果,就能从中发现“疑点”。如在学完《周总理,你在哪里》之后,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课文为什么要多次用上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内容呢?这些疑问,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4.挑瑕疵

针对课文教材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读完《甜甜的泥土》,有的学生提出质疑:(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甜甜的泥土”做课题?(2)为什么在“泥土”前面加上“甜甜”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小亮和泥土联系在一起?又如在学习《父母的心》这一课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当贵夫人要孩子时,那位父亲还说 “这可谢谢啦……”并且把孩子“卖”给了对方。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分难舍地走出了舱房,后来把孩子换来换去,直至最后说:“您给我们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为什么当初同意,而后来又死活不同意呀?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产生疑问,引起阅读兴趣。

5.准异议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在《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的“总结全文”这个环节中,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像钱学森那样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物质,你会放弃这一切回到自己贫穷的祖国吗?有位男生说他不会那样做,因为钱学森很傻,为什么不在待遇好的美国继续搞研究,而且回来时还饱受美国当局百般折磨。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巧妙地抓住这一课堂亮点,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课题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