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内容的构建

2011-03-20 14:12李艳芬
文教资料 2011年3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德育高职

李艳芬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论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内容的构建

李艳芬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德育实践课程是伴随着课程观念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德育课程形态,把德育实践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已经成为现代德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更符合现代德育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对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构建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应利用合理的构建策略,总体构建实践德育课程。

高职院校 学生德育 德育实践课

德育实践课程是伴随着课程观念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是相对于德育理论课程或德育学科课程而言,也是高职学生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成分或主体部分之一,高职院校加强德育实践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推进德育课程观念现代化的过程。而要使实践德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其德育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其内容的构建要融合大德育的现代德育课程理念,主动地总体构建实践德育课程内容。

一、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构建依据

(一)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是构建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

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教育的灵魂。高职学生德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学生的品德行为上,有追求过德性生活的知识、意识、理念和过德性生活的行为,达到德性与德行的实践统一。而现实中,没有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就使得高职德育实施过程中内容不明确;而过高的德育培养目标,则使得培养方案难以实现,陷于空谈,所以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是确定德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的首要依据,制定高职学生德育目标要突出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主要体现为整体性和层次性。

所谓整体性,又称知行合一性。“知”,就是认知,是指“实践”德育目标中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意识、理念的标准;“行”,就是行为,是指“实践”德育目标中还要有与知识、意识、理念相统一的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行为的要求。以往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更多体现的是“知”的目标,而对“行”的目标强调不够。知是行的先导,但行是知的目的,德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品德行为上。学生只有践行了德知,愿过、会过道德的生活,才算真正达到了德育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德育的根本在于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完善自己的品德,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形成道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过有意义的、道德的生活。所谓层次性就是高职德育目标要区分层次,因“人”调整,在目标定位上更加强调人性化。具体地说,要按照不同学生层次、不同学期时段,划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确立从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公民道德到职业道德的多层次德育目标。

高职学生德育目标突出了实践性,为实现德育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就具有了德育实践性,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是确定德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的理论依据。

(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构建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客观条件

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构建要处理好与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关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虽然是一种直接学科德育课程,但与德育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加强学科德育课程的发展,促进德育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构建整个大德育课程体系。从学科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课程的关系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所设计的德育课程。它集中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作为统治阶级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标尺而出现于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从各类德育课程功能发挥的情况来看,它具有德育的整合的功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导向功能和动力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功能和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等一系列其他类型课程所不具备的功能,在各类德育课程体系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德育实践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以经验、生活、劳动、社区等作为内容来体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课程类型,强调学生通过积极活动而获得丰富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强调课程经验与学生心理体验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对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学科德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如果缺乏直接学科德育课程的整合作用、导向作用和提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德育实践课程的发展就可能成为一种缺乏方向感和目的感的教育活动,其本身的德育功能的实现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德育理论课与德育实践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德育合力。

因此,要进行德育实践课程建设,把德育实践课程建设引导到具有广泛德育功能的发展方向,使德育实践课程的德育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实现,就必须借助理论形态德育课程,特别是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使之能很好地整合德育实践课程的德育功能,在理论上予以深化和提升。同样,加强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建设,特别是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最后的归宿,使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得到不断深化。应根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特点,按照整体德育课程发展思路,进行德育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二、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构建策略

(一)依托乡土德育资源的策略

乡土德育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中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德育课程的资源。乡土德育资源属于校外德育资源,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鲜活性,是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优质资源。

(二)教育生活的策略

高职学生的教育生活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育管理生活,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教育生活策略,要将德育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

德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受教育者自身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德育的内化过程总是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因此要将德育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思想和道德的训练,探寻和感悟人生的乐趣、意义和价值。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活动等,是构成学生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赋予其德育的使命,发挥其对于德育的功能。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艺术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学术文化节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德育实践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管理,设置德育实践课程,就是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参加志愿服务为载体,在学生主动活动中体验和观察有关自身发展的非智力因素,修炼学生的德与行。在校园内进行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活动,并把它视为学生必修课,设专人管理指导。在实践课上,学生在规范和管理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能反省自身,规范自身。这样,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和服务他人,体验付出和成功的喜悦,学会守时、守纪、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养成互相合作的习惯。在德育实践中,学生掌握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本领,学会“四会”,即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事、会做人,培养自律能力、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等关键能力,为造就优质的职业人奠定基础。

(三)社会生活的策略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学生的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向社会世界的延伸,或从学校生活向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延伸,具有强烈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社会生活策略,要是将德育实践的内容与学生专业、将要从事的职业及公益性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早在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相适应。如何解决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问题?在这里,至少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二者相互联系,而后者依赖于德育,尤其是德育实践。高职院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敬业精神。与普通教育相比,实践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开展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实践,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职业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既是锻炼学生岗位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思维、规范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市场观念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勤工俭学,既能够使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参与公益性社会活动,是德育实践课的重要途径。教育原本就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性特点必然在德育中得到体现。公益性德育实践,是指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促进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目前,我国社会范围的公益性实践主要有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以及扶贫帮困、慈善募捐、义务劳动、扶贫支教等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些公益性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德育也具有适用性。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建立以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城市社区、边远农村为德育实践基地,在服务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及生活的幸福,同时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奉献精神,从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展公益性德育实践,不失为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的有效策略。

(四)模拟行动的策略

模拟行动指根据道德教育的某种主体需要,选择一些教育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世界的典型情景,或对生活事件等进行精心设计的德育活动。正如泰勒所言:设计模拟校内外享有的各种实际情境的学习经验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应该这样做的。

伴随着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现代化,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已越来越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而对德育实践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已经成为现代德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更符合现代德育活动的本质和特征。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范树成.实践德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8]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9.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c08191的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德育高职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