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

2011-03-20 15:23杨洪娟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关键期第二语言语言

杨洪娟

(山东科技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外语的高潮。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从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交通警察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可谓人人都在学外语。可是,语言能力是否像吃饭、微笑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呢?是否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轻松自如地习得一门外语?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生物学家、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们对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例如,语言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criticalperiod):过了某一特定年龄人就很难习得第一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如果存在关键期,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第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发生在同一时间段?本文拟介绍和分析国外学者针对这些问题所开展的实验研究和最新进展,以期了解国外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的发展动态,并从中获得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有益的启发。

1.语言习得关键期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关键期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阶段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个体行为发展特别容易,发展十分迅速。大量事实证明,生物体在某种行为的形成中确实存在关键期。例如,Gould和Marler(1987)对冠雀的研究表明,成年雄雀的叫声中含有某些特定的音符,这种音符能自动触发雄雏雀脑中的收录装置,雄雏雀只有出生后的40—50天内收到成年雄雀的叫声,日后才会鸣叫。过了这段时间,即使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也不会鸣叫。在本例中,出生后的40—50天就是雄雏雀发展鸣叫行为的关键期。

语言习得关键期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情况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外语。最早提出关键期的是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1975,引自刘振前,2003),他从生理学角度阐述儿童出生时大脑就有固定的功能将用于语言和感知,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4—8岁。而首先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概念的是Lenneberg(1967),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只能发生在关键期即2岁至青春期。在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第一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实证研究及结论

Lenneberg虽然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理论,但是他并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支持他的假设,因为他没有从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找到在人生的早些时候有过时间或长或短地失去过与语言接触的经历的研究对象。支持关键期假设的研究者们对一些语言环境受到剥夺的儿童或成年人的语言行为进行了研究。所谓语言环境受到剥夺的人是指那些被父母、其他人置于或因病处于几乎与世人隔绝环境中的人或者那些由狼、狗、猪、羊及其它动物抚养的儿童。这些研究对象的语言发展状况成为支持第一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最直接证据。

2.1 野男孩Victor

1800年在法国Aveyron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附近的树林里,猎人捕获了一个野男孩。当时他大约有十一二岁,没有言语,只能发出动物般的喉音。教育学家Itard承担了该男孩的训练工作,并给他起名Victor(Steinberg&Sciarini,2007:92)。Itard为Victor制定了一套教育方案,对他进行社会化和语言的教育。对Victor进行法语口头交际训练的结果令Itard非常沮丧。Victor只会重复说“哦,上帝(oh,Dieu)”和“牛奶(lait)”等几个简单的词,而且在实际交际中不知如何来运用它们。Itard又尝试培养Victor的读写能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Victor可以用写有单词的卡片与他人交流,并且能够根据记忆写出一些单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在读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Itard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对Victor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在第五年末时,他又一次尝试教这个男孩说话,然而,他的这些尝试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828年去世时,Victor仍然不会说话(Steinberg&Sciarini,2007:93)。

Victor学习语言的失败使一些人信奉这样的假设:Victor已经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这种观点认为要正常习得语言必须在特定的时期之内接触语言(如青春期)(卡罗尔,2007:316)。

2.2 与世隔绝的女孩Genie

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的洛杉矶地区,人们发现了被暴虐的父亲囚禁在小屋长达12年之久的13岁女孩Genie。根据其母亲的叙述,在出生20个月后,Genie就被父亲囚禁起来,这时候她刚刚开始学说话。在囚禁期间,Genie既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小屋外面的世界。她由盲人母亲定时喂饭,她的母亲由于惧怕丈夫,很少与Genie交谈。她的父亲更加不可能和她交谈,而如果父亲发现她发出声音就会用打她作为反应。最后,她学会了抑制所有的声音。

刚被解救出来时,Genie社会技能几乎没有,她完全不具有语言技能。进入语言补助计划学习后,Genie的语言开始有些进步,但发展不均衡。此后7年左右的时间内,Genie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在此之后几乎没有改进。最终,在语音上,她有恰当使用音调的迹象,但仍有许多语音替代现象。她的语义发展迅速而全面。然而她的句法发展缓慢。她的语法语素很少,没有复杂的句法手段(如关系从句)(卡罗尔,2007:317)。

2.3 与哑巴母亲一起被囚禁的女孩Isabelle

Isabelle在6岁半之前一直与哑巴母亲一起遭到囚禁。她的妈妈因为大脑损伤没有任何语言能力,只能使用一些简单的手势与人交流。1938年,Isabelle母女成功逃脱囚禁她们的小屋,之后她被人送进了位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儿童医院。作为该医院语言诊室的工作人员,Mason承担了帮助Isabelle的任务。Isabelle说出的第一个词是近似于“ball”和“car”结合音。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Isabelle可以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如:That’smy baby;open your eyes;Idon’t know;Idon’twant;that’s funny等(Mason,1942:301)。一年之后Isabelle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有限的词汇重述她听到的故事大意。一年半后,她能够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提问题,如:“Why does the paste come outifoneupsets the jar?”(Mason,1942:303)在她所提的问题中,Isabelle运用了Wh句式、助动词“do”、嵌入句、条件从句和适当的时态。可见,在短短二十个月的时间里,Isabelle在语言学习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与Victor和Genie是截然不同的。

2.4 著名的聋哑女孩Helen Keller

如果不讨论Helen Keller(1880—1969)的事例,任何有关语言剥夺的探讨都是不完整的。Keller出生时一切正常,在她19个月大时,因为生病而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她经历过像正常儿童一样的语言学习、理解和产出过程。在她7岁时父母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开始通过触觉学习语言。后来通过直接触摸她的老师Sullivan Macy以及其他人的发音器官 (如嘴、唇、声带、咽喉等),她还学会了说话(Steinberg&Sciarini,2007:98)。但是,尽管人们可以听懂她所说的话,然而她讲的话有点奇怪,声音很高而且音调单一。Keller又继续学习阅读和盲文。她后来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Radcliffe学院并为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Keller是如何达到如此高的语言水平的呢?有人可能会把这归功于Keller在生病之前所进行的短暂的语言接触。但是,Steinberg和Sciarini(2007:99)却认为Keller那时所进行的语言接触实际上只发挥了非常小的作用,他们的依据是长达6年没有接触语言之后,Keller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了第一个单词“water”。

通过上述对语言环境受到剥夺的实例的研究不难看出,儿童语言的习得需要接触语言,不管是通过言语、手势,书面还是触觉的形式,这些形式应该出现在儿童生活的早期,越早越好。这些实例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但是,仅仅凭借这些实例得出结论还是不够的,因为这还涉及到许多未知的因素和数据。当然,如果说真的存在关键期,那么也不应该小于6、7岁,因为Isabelle和Keller是在此后学会语言的(Steinberg&Sciarini,2007:103)。很显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想的实验条件来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问题,当然,即使是为了研究的目的,语言学家们也不愿意看到任何可怜的孩子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条件和权利。

3.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现状

尽管缺乏坚实的证据支持,仍然有一些学者认为第一语言习得存在一个关键年龄,超过了这个年龄就不可能习得母语了。那么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否也存在关键期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引发了语言学家和相关领域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和年龄问题新一轮深层次的研究和越来越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观点相对的两大阵营。

3.1 支持关键期假设的实验和证据

支持关键期假设的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结果证明了关键期的存在及其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例如Asher(1969)等人在美国调查了不同年龄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情况,结果发现6岁之前到达美国的移民,发音和美国人接近的占71%,而13岁之后到达美国的移民,发音与美国人接近的占17%。Oyama(1978)调查了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他们于6至20岁到达美国,已经在美国居住了5—18年。结果发现只有12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更接近美国人的口音,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对口音则影响不大。这两项研究均表明,学习者年龄大小与第二语言发音的准确性及口语理解的准确性有关。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如Patkowski(1990)在研究中发现,15岁前到达目的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取得了母语或近似母语的口语等级。Thompson(1991)在研究中也发现,年龄是预测第二语言最后达到的口语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这些研究都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者年龄越小,其二语口语越接近于目标语国家人的口音。

在诸多支持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的研究中,最有名的是Johnson与Newport(1989;1991)和Johnson(1992)的研究,支持关键期假设者公认他们的研究最具有权威性。他们研究了46名母语为朝鲜语和汉语的被试在英语的环境下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情况。这些被试到达美国的时间从3岁到39岁不等。在实验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是15岁之前到达美国的;另一组是17岁之后到达美国的。两组被试平均在美国已经生活了9年。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口语句子是否符合语法。结果发现,7岁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语言水平同本土美国人没有区别,8岁后,测试成绩开始下降(但成绩下降的趋势是平缓的),明显显示出成熟带来的衰退。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运用脑成像技术,对双语被试进行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结果。Weber-Fox和Neville(1996)用一种行为主义和电生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年龄是否起限制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等问题。该研究发现,青春期之后,第二语言句法学习能力的降低与脑的发育成熟有关。对比而言,词汇语义的加工则不受这种脑成熟的影响。据此他们认为,语言习得可能有多个关键期,即有些语言知识习得的关键期在青春期之前,另外一些语言知识习得的关键期则可能在其它时间。

3.2 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实验与证据

对关键期假设持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从语言输入、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和习得环境等方面,例举了许多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否认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存在。Snow和Hoefnagel-Hohle(1978)对关键期假设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以母语为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习得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发现12岁至15岁的被试和成人被试其荷兰语的掌握在最初几个月最快,而在学习了一年以后,8岁至10岁、12岁至15岁的被试的荷兰语的掌握最好,而3岁至5岁的儿童在所有的测验中成绩最差。他们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关键期的存在。Harley(1986)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孩子学习法语的情况,得出了与Snow等人类似的结果。

综合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不难看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否具有关键期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且与第一语言习得关键期相比而言,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的作用可能相对弱些,因为诸多事实表明,成年人同样可以学会、学好第二语言,而且在某些方面,如:词汇和句法,成年人较儿童更有优势。

4.结语

通过对国外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的实证研究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学习第一语言而言,无论关键期是否存在,可以肯定地说,儿童越早接触语言越好,越容易习得第一语言。然而在学习外语方面则不然。对于学习者而言,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要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年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学习者准备长时间学习第二语言,那么儿童较成年人更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对于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学习目的和动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收到理想的效果,应避免千篇一律和生搬硬套。

[1]Asher,J.&Carcia,R.The optimal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69,(53):334-341.

[2]Curtiss,S.The dependence and task-specificity of language[A].In Bornstein and J.Bruner(eds).Interac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9:105-137.

[3]Gould,J.L.&Marler,P.Learning by instinct[J].Scientific American,1987,(256):74-85.

[4]Harley,B.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D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In Allen,P.Cummins,J.and M.Swain.(eds).The Developmentof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6.

[5]Johnson,J.Critical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effectsofwitten versusauditorymaterialson the assessment of grammatical competence[J].Language Learning,1992,(42):217-248.

[6]Johnson,J.&Newport,E.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Cognitive Psychology,1989,(21):60-99.

[7]Johnson,J.&Newport,E.Critical period effects on universalpropertiesof language:The statusof subjacency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J].Cognition,1991,(39):215-258.

[8]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New York:JohnW ileyand Sons,1967.

[9]Mason,M.K.Learning tospeak aftersix and one-half yearsofsilence[J].JournalofSpeech and HearingDisorders,1942,7(4):295-304.

[10]Oyama,S.The sensitive period and comprehension ofspeech[J].Working Paperson Bilingualism,1978,(16):1-17.

[11]Patkowski,M.Age and accent in a second language:A reply to James Emil Flege[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73-89.

[12]Snow,C.&Hoefnagel-Hohle,M.The critical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Child Development,1978,(49):1114-1128.

[13]Steinberg,D.&Sciarini,N.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14]Thompson,E.Foreign accents revisited:The English pronunciation of Russian immigrants[J].Language Learning,1991,(41):177-204.

[15]Weber-Fox,C.M.&Neville,H.J.Maturational constraintson functionalspecialization for language processing:ERPand behavioralevidence in bilingualspeakers[J].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996,(8):231-256.

[16]卡罗尔.语言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

[17]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2):158-172.

猜你喜欢
关键期第二语言语言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