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

2011-03-20 15:23陈广慧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陈广慧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依托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

陈广慧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新课改的实施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学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学校关注自身发展应对竞争的体现。在新的机遇期学校应该协调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两者的共赢。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发展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国家课程权力逐渐下放,学校拥有更多的课程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学校发展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学校如何才能借校本课程开发之机,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取得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发展的共赢?

校本课程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不足而提出的,是一种在保证我国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可分为一次开发和二次开发:一次开发就是完全由学校自行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课程;二次开发就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是一种教师理解层面的课程。

发展是哲学术语,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学校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单一到综合、由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的运动变化过程,包括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质量和效益上,而外延式发展则主要通过数量得以体现。简言之,学校发展是学校各要素整体发展的综合表现,要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来实现。学校层面表现为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端正,学校文化的改进,学校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等;学生层面表现为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及诸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教师层面表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具备了社会组织的要素(即成员、目标、权力结构、制度规范及物质条件)。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也应对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各要素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人员发展壮大

校本课程开发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课程编制,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地,其校长、教师、学生都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任,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面对校本课程这个新事物,人们在惊喜的同时也体悟到校本课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如何应对挑战,才能适应校本课程,做好校本课程?

1.发挥校长课程领导能力

“一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却道出了作为学校领导者的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改后校长的角色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过去单一的行政领导转变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往往成为该校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自然要肩负起课程领导的角色,凝聚集体智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校长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发挥其课程领导能力?Bradley、Hall、黄旭钧等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综合其观点可以得出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革新意识与能力、对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积极开放的学校文化氛围的构建、人力财力与物力的调配、学校组织结构的重组、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解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各种问题及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实效的评估等。

2.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原有课程形式,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教师原有观念受到冲击,旧式的教育教学观和以分论人的评价观已不再适应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受到了重新审视;原有教师搞个人主义奋战的形式也不再适应复杂多样的校本课程。

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与资源,同时又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需求最有发言权。校本课程开发赋权予教师,并为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况且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本身也是教师再教育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教师应具备开放的课程开发意识,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研究能力,积极主动地肩负起课程开发的责任,及时有效地挖掘自身及周边存在的各种课程资源,重视教师群体间的沟通与协作,参加各种校本培训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化。

3.鼓励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另一载体,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适应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作为课程资源。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而应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人。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以发展,便成为当今这次课改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恰恰体现了这一趋向,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多是一种合作性质的,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学生作为课程的第一感受体,对自己的需求更清晰明确。因此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时必须面向学生、充分分析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开发队伍,多听取接纳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适应学生的主旨。

二、改善校本课程开发条件,促进学校环境建设

基本的条件设施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和谐学校环境的营造,学校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如多媒体、影音设备、体育器材等现代化的工具和图书馆、实验室、活动室等场所;学校软环境主要是就文化层面营造某种适宜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氛围。

1.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纲要》中明确规定“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虽然各种教育设备与工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唯一因素,但不可否认学校办学经费、教育设施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若经费与设备不到位就会成为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学校必须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努力争取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投入与支持,满足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需要的各种教具和场所等硬件环境。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要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做好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是传递文化的场所,也是文化衍生的场所。良好的校风、班风与学校氛围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校园从场馆到设备都应体现其育人的特色,注重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及人际关系的建设,做好各种潜在文化的挖掘与利用,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个优良的文化氛围。总之,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机制保障作用,促进学校制度的完善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学校应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机制。

1.激励机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催化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要想让教师积极主动自愿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数量,学校必须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表现进行表彰鼓励,必要时给予资金或精神上的支持,通过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2.投入机制

所谓投入机制,就是学校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进行所做的一切投入,包括资金上的投入、人力与时间上的投入。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学校要拿出必要的资金用于校园设施的优化,配置必要的场馆及多媒体、影音设备等工具,要舍得投入优先投入;对于人力与时间上的投入要求学校做好人员的调配,帮助参与教师协调处理好时间上的分配,在确保教师完成教学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3.督导评估机制

学校要成立一支多元化人员组成的督导小组,该督导小组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人员、校领导及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相关领导、学科专家、教师等组成,督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与指导,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与开发的实效。

[1] 黄显华,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开发[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2] 韩辉,夏永庚,周扬.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智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 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4] 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