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钱谦益与卢世氵隺交往事迹疏证

2011-03-27 00:34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德州

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明季钱谦益与卢世氵隺交往事迹疏证

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明季钱谦益与卢世氵隺的社交活跃,交游甚广,遍及南北。俩人之间也有多次交流与接触,涉及诸多政界或文坛人士,穿插若干历史事件。经过疏证,揭示历史细节,为准确了解明季士大夫的社交活动内容乃至政局态势,提供了确切的材料。

钱谦益;卢世氵隺;问学;交往

钱谦益(1582~1664),字牧斋,常熟人。卢世氵隺(1588~1653),字德水,山东德州人。俩人都是明季重要文人。俩人的交往,算不上历史大事件,只是一些沉寂数百年的往事。由于历史陈述的质量,往往是由历史的细节所决定的,因而辨认并梳理钱、卢俩人的交往过程,对于述作明季士大夫的社交活动内容乃至政局的发展态势,不无裨益。

一、崇祯六、七年间,俩人围绕笺注杜甫诗,开始合作

先是由卢德水在崇祯癸酉年(1633年)上半年,刻成《杜诗胥钞》,寄交钱牧斋,[1]2153并附有五言律诗《胥钞役竣祭告少陵》,诗云:

钞杜为新本,誊镌苦未精。十年曾有约,三岁始能成。尚觉留遗憾,还期毕此生。焚香重下拜,一片古今情。[1]362

对“十年曾有约”的诠释,应见卢德水的《刻刘随州诗钞书序》,序云:“余年三十八始登第。登第之前两岁始称诗。其称诗也,寔问法于(刘)敬仲。敬仲教我诵读子美。案头常有子美一部。晚又喜随州云。”卢德水中进士在天启乙丑年(1625年),“登第之前两岁”即为天启癸亥年(1623年)。该年九月下旬,卢德水访学于河北曲周刘荣嗣(字敬仲),接受刘荣嗣的见解,以研究杜甫诗为今后的学习目标,奉杜诗为诗作之圭臬。“三年始能成”,则是《杜诗胥钞》的完成时间。至于“登第之前两岁始称诗”的话,不必当真,只是谦辞。见卢德水的《刻德社诗书序》,序云:“余生二十八年而始于秋赋帖括。稍闲,退而学诗。特请诗诀于李泰云先生。辱先生不鄙,而惠以南鍼,自一话一言,我则未惟。”可知卢德水学诗尚早,那位亦师亦友的诗友是同邑李诚明(字泰云)先生。

当然,卢德水接受刘荣嗣的影响更大一些。多年后,卢德水在一则《与程正夫》书中云:“昨收拾书筪,遇《简斋诗钞》,不觉泪洒行间。此老极在行,极爱士。某学诗,实赖此老提携,大恩难忘。惟有叹息。”[1]570

卢德水刻成《杜诗胥钞》之后寄钱牧斋,当是又一次向能者问学求业。钱牧斋是当时南方诗坛的匠手,且因“阁讼”失败归里闲居。果然,卢德水的投书得到了钱牧斋的回应,他在《读杜小笺》自序云:

今年夏,德州卢户部德水刻《杜诗胥钞》,属陈司业无盟寄予,俾为其叙。予既不敢注杜矣,其又敢叙杜哉?予尝妄谓自宋以来,学杜诗者莫不善于黄鲁直;评杜诗者,莫不善于刘辰翁。鲁直之学杜也,不知杜之真脉络,所谓前辈飞腾,余波绮丽者,而拟议其横空排奡,奇句硬语,以为得杜衣钵,此所谓旁门小径也。辰翁之评杜也,不识杜之大家数,所谓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者,而点缀其尖新俊冷,单词只字,以为得杜骨髓,此所谓一知半解也。弘、正之学杜者,生吞活剥,以寻撦为家当,此鲁直之隔日疟也,其黠者又反唇于西江矣。近日之评杜者,钩深抉异,以鬼窟为活计,此辰翁之牙后慧也,其横者并集矢于杜陵矣。呜呼!大雅之不作久矣。德水北方之学者,奋起而昌杜氏之业,其殆将箴宋、元之膏肓,起今人之废疾,使三千年以后,涣然复见古人之总萃乎?苫次幽忧,寒窗抱影,紬绎腹笥,漫录若干则,题曰《读杜诗寄卢小笺》,明其因德水而兴起也。曰小笺,不贤者识其小也。寄之以就正于卢,且道所以不敢当序之意。[1]2153

此处钱牧斋对黄庭坚、刘辰翁的杜诗评,嗤为“旁门小径”、“一知半解”,有失公允;而对卢德水的努力,则倍加鼓励。

次年春,卢德水收到了《读杜诗寄卢小笺》后,即兴作五言长句《奉寄钱牧斋先生》,诗云:

当年业举时,喜公制举义。案上与袖中,明诵而暗记。兴来取下酒,时时得大醉。及至通籍后,涉猎古文字。间获公一篇,捧之如辑瑞。亲手楷录过,密密收箧笥。此道颇难言,小技实大事。前后不相接,赖公幸未坠。贱子亦孤硬,不肯泛执贽。惟遇公所作,遂尔倾心媚。翘首望东南,饿渴通梦寐。每想公肝肠,渐及公眉鼻。定是古人心,应复天人质。逢人必细问,答者多不备。更端再三询,希微领其意。人固未易知,知人亦不易。吾师吾师乎,何日笑相视。虞山一拳石,俨与岱宗二。破龙拂水间,光怪多奇閟。我敬瞿纯仁,清刚刷油腻。我敬王宇春,沉寂饶禅智。我敬何允泓,方雅复深邃。又有陆生铣,光明俊伟器。先辈顾朗仲,文已诣境地。冯、陶、吴、汤、许,中可置一位。昔也今则亡,堪下文章泪。凡此数君子,隐约嗟沦踬。左右公提携,世始识项臂。先达急穷交,古道今人弃。惟公能续古,惟公能锡赉。博大真人称,赠公公不愧。宽敦凤鄙薄,鸿濛换叔季。即予一荒伧,公亦不遐遗。笺杜乃因卢,用意何渊粹。贱子焉敢当,没世受其赐。陈辞惭不文,临风再拜寄。[2]349

卢德水于此直叙对钱牧斋的崇拜心情,所谓“翘首望东南,饿渴通梦寐。每想公肝肠,渐及公眉鼻。定是古人心,应复天人质。”并对钱谦益的同邑文人,如瞿纯仁(字元初)、王宇春(字季和)、何允泓(字季穆)、陆铣(字孟凫)、顾云鸿(字朗仲)等人,表示许多敬意,(冯、陶、吴、汤、许等人,不能确认所指)。此时,钱、卢俩人尚未有过面谈,故有“吾师吾师乎,何日笑相视”的期盼。不过,卢德水并没有盲从钱谦益对黄庭坚的评价。在其《山谷集钞后序》云:“余生三十年不知有山谷(按:黄庭坚号山谷道人),遂周旋二十五年不舍,文章有神交有道。余于先生曷当妄托心?惟日孜孜从吾所好而已。”[2]455

这里有个疑问,即卢德水谈到多位钱牧斋的同乡,为何没有提及瞿式耜?瞿式耜是钱牧斋的同里门生,且为左右臂;与卢德水亦有两层关系:其一,瞿式耜与刘荣嗣同年中进士,刘荣嗣当与卢德水介绍过瞿式耜的情况。如卢德水以后所作《赠瞿蒙轩给谏》云:“同心刘敬仲,说君尝在口。说君冰雪肠,说君经济手。……”[2]350其二,瞿式耜于崇祯元年担任户科给事中,卢德水时任户部主事,理应彼此认识。

或许因为卢德水与钱牧斋的交往,纯属学术问题;不提瞿式耜,为的是回避政治上的风险。原来在崇祯戊辰年(1628年)十一月,钱牧斋陷入“阁讼”。少年天子——崇祯帝(时年17岁)偏听大臣温体仁、周延儒的诉词,判断钱谦益、瞿式耜等“同党”在会推阁臣时有隐情,指斥钱谦益不称阁臣人品,罢黜其礼部侍郎职务。为钱牧斋辩护的瞿式耜、章允儒、房可壮等朝臣,亦一一受到惩罚。

卢德水恰于当年辞职归里,是否亦因此受牵连呢?回答是否定的。见卢德水《河间府河间县知县崌崃薛公墓誌铭》云:“戊辰(1628年)大计吏,而河间治行为天下第一。余时牵丝版曹,时过崌崃握语,酒中慷慨,言曰:‘薛君男子,不负所学。’崌崃亦以若保赤子为己任。而崌崃还县,余得请侍养归里。书疏往来相劝相督,益拳拳不少置。忽有传崌崃圽者。余方园居读书,闻之废书而哭于邑者累日。”[2]531(按:此时辞职,借故养母。又见其《奉候侯老师》书云:“目今已乞一解差,回家可以事母,可以读书。”)其“侍养归里”的时间,当在“戊辰大计吏”之后,薛文江(字绍黄,号崌崃)去世(甲戌年,即次年正月十四日)之前。考虑到还有“书疏往来相劝相督”的细节,姑且可推断在戊辰岁的夏秋季节。因而卢德水的辞职与“阁讼”事件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当提示的是,此时卢德水的内兄兼亲家谢升正处于仕途的上升期,谢升与温体仁的关系颇好。虽说卢德水与其内兄的政见或有分歧,但属至亲,未必没有一些关照。所以,时隔五年,卢德水仍不能不有所忌讳,避免同时与钱、瞿俩人交往,防止被不善之辈寻找口实。

二、崇祯十年,钱牧斋向卢德水求助

崇祯丁丑年(1637年)一月,有常熟县民张汉儒赴京投诉钱牧斋、瞿式耜退职后在家乡行枉法事。阁臣温体仁受理此案,拟旨逮钱牧斋、瞿式耜收审。

三月,钱、瞿连同相关人员一行被押进京受讯,迟缓北上,将抵德州之前,时为闰四月初。牧斋有诗简《将抵德州遣问卢德水》,遣人先行送达正在德州家居的卢德水。诗云:

十载棲迟汗简青,飞鸿渐羽故冥冥。抱经有约寻卢阁,书牍何颜问杜亭。窗下草深埋退笔,床头花尽卧空缾。披帷想象人斯在,试欵衡门一扣扃。[1]367

盖欲歇脚于德州,因此试探卢德水的态度。

随后,卢德水马上作《上牧斋先生》,回复钱谦益。诗云:

平生一寸心,结託数番纸。梦想凡几年,今日奉絇履。摄衽聆微言,徹骨透脑髓。方知有身世,方知有经史。旷观古及今,怀抱尽于此。先生救世手(按:《尊水园集略》作“盖代才”[2]350),渊渊饶内美。伊吕伯仲间,名位偶然耳。从不受人誉,何乃来人毁?谗夫即高张,焉能乱天纪?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1]371

卢德水表示愿意接待钱、瞿一行。钱牧斋得到回复后,又作《次韵酬德水见赠》,云:

苍黄被急征,性命落片纸。昔为头上巾,今为足下履。感君逢迎意,缠绵入骨髓。炙眉忘艰辛,抗言论文史。半生历坎陷,剌剌正坐此。逆人吐刺芒,爱我甘疣美。譬如中风走,暂息聊复耳。惨无席上珍,视彼椟中毁。志士思风雨,瞽史知星纪。矢诗敢遂歌,聊以复君子。[1]370

钱、瞿一行到达德州后,由卢德水安排在好友程泰(字鲁瞻)的家中,逗留十余天。这是钱牧斋一生之中九次南北往返(详见表1《钱谦益九次南北往返经历简表》),经过德州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然后,钱、瞿俩人离开德州,于闰四月二十五日到达京城,入刑部狱。[1]385

在德州逗留期间,钱牧斋作有《德水送芍药》、《东璧楼怀德水》、《谢德州张太守送酒》、《通州张太公寿讌诗十六韵其子主事文煇知县文烶来请》、《代赠十六韵》、《柳枝十首》、《荷花辞十首》、《德州送王鹿年》、《东璧楼简程鲁瞻》、《为鲁瞻题画二首》、《欲别东楼去四首》等诗篇[1]381,有感而发,诗兴大作。仅此即知,是位高产诗人。离别德州之时,钱牧斋的心情却不好,在《欲别东楼去四首》自序云:

闰四月望日,发德州,将归死于司败。吏卒促迫,仆马惶遽。居此楼浃旬,一旦别去,又不获与主人执手,欲哭欲泣皆不可。赋《欲别东楼去四章》,题于前荣壁上。庶几他日解网生还,要德水、鲁瞻痛饮此楼,属而和之。[1]382

其中或许有引发卢、程等人怜悯的成分。要提示的是,钱、瞿“一旦别去,又不获与主人执手”,又为何故?

从现象来看,卢德水之所以没有在自家接待和没有送别钱、瞿一行,应是内兄谢升的缘故。此时,谢升正追随温体仁,由南京吏部尚书迁任吏部尚书。卢德水顾忌内兄为难,不便直接出面。

但从事态进展情况来看,或许钱、卢俩人已经有所默契。钱牧斋似乎拜托卢德水出面缓和温体仁的敌意。《明季北略》云:告状的张汉儒等人“捏造‘款曹’、‘和溫’等虛词,多方吓诈。‘款曹’者,谓谦益尝作故太监王安祠記,曹化淳出王安門,宜款之。‘和溫’者,为温与谦益有隙,宜和之。”[3]215而温体仁除了“拟旨逮钱谦益、瞿式耜下刑部狱”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主动行为,并于钱、瞿入狱之后不久,辞职归里,(据《明史崇祯本纪》,温体仁于崇祯十年六月戊申日,致仕。距离钱、瞿入狱最多为四十余天。)实则放弃追究钱、瞿“罪状”,任由权宦曹化淳处置。“和温”之策,实有效果。卢德水可能参与了“和温”活动。从人缘条件讲,卢德水可以凭借内兄谢升有所作为;从时间安排讲,卢德水完全有可能乘钱、瞿一行在德州休整期间,先行赴京开展“和温”活动。这一猜测苦无更有力的材料证明,姑且存此,以俟续考。

此次参与钱、卢相见的一位重要人物,久隐不现,不妨在此披露。见卢德水的《酬言十首》序云:

王鸣野自江南来,启其行橐,光怪艳发,迫而视之,则清漳、江夏、防风、海虞、云阳、金沙诸君子赠余之诗及所著之书,咸在焉。卢子且读且拜,不觉心醉已。复自念山东酒徒何与人事?而诸君子郑重若此。惟有感与愧而已。欲倚歌而和,若才思荒略,不能成章,漫为口号,薄控心区,命曰酬言。非报也,祗以申畅来贶云而。[2]579

表1 钱谦益九次南北往返经历简表

十首诗分别回赠刘无疆、郭无伤、茅止生、何士龙、李孟芳、毛子晋、贺函书、贺无党、于昭彦、周仲驭等江淮人士。王鹿年,南直隶钟离人,字鸣野,与钱谦益同为佛家憨山禅师之门徒。此“自江南来,”正是为了护送钱、瞿北上。见钱牧斋诗《德州送王鹿年》云:

频年遭患难,道路与子俱。有如堕枝鸟,依此失水鱼。子今舍我去,置我于路隅。譬彼瞽失相,伥伥何所如。子行非无事,为扫我室庐。慰我犀角子,卫我充栋书。我有万行泪,附子衣裳裾。为我拜北堂,洒向旧倚闾。[1]380

此“舍我去”与“子行非无事,为扫我室庐。慰我犀角子,卫我充栋书”,表明钱氏是在委托王氏护理仍在常熟的家眷;那么,卢德水“启其行橐,光怪艳发,迫而视之,则清漳、江夏、防风、海虞、云阳、金沙诸君子赠余之诗及所著之书”,可以看作是江南诸君子以诗书向卢德水致意,并拜托照料钱、瞿一行。

只是,王鹿年并没有别钱氏而去,而一直陪同到次年(1638年)钱氏的获释。可见卢德水所作《送王鸣野序》:

钟离王鹿年,字鸣野,盖布衣之侠也。”“近复游虞山之门。虞山博大真人,帡幪一世,于鸣野尤无间。尝属其综理家务,不啻亲子弟。作古歌以送之。一读令人三叹,嗟乎!鸣野何以得此于虞山哉?今公道大明,天高日午,虞山其旋元吉。鸣野先数驿而行,过德州径宿余西枝草堂。痛饮三日而别。[2]496

其云:“尝属其综理家务,不啻亲子弟。作古歌以送之。一读令人三叹”,即牧斋的《德州送王鹿年》诗;其云:“今公道大明,天高日午,虞山其旋元吉。”当指钱氏获释之事。又云王鹿年为牧斋充当先行者,“先数驿而行,过德州径宿余西枝草堂。”可知王鹿年确实在钱、卢之间承担联络事务。

三、崇祯十一年,俩人继续接触

钱、瞿入狱之后,竟与刘荣嗣为狱友,“比屋而居。”[1]424刘荣嗣,字敬仲,号半舫,河北曲周人,明万历丙辰进士,崇祯六年以工部尚书负责黄河治理,八年,为言官参疏纠,被逮下狱。(十一年底,狱解,未待还里,路途而卒。)钱、瞿、刘三人不仅为狱友,亦为文友,酬和频繁。钱牧斋作《霖雨诗集》,[1]385-452“起丁丑五月,尽一年。”其中为刘荣嗣所作有《雪夜次刘敬仲韵》、《次韵刘敬仲六首》、《再次十二首》、《续次四首》等诗篇以及《跋刘司空同年会卷》、[1]1772《刘司空诗集序》[4]482。

瞿式耜作有《和刘简斋韵二首》与《东皋写景八首呈刘简斋》,前诗云:

堪叹冥鸿一网收,旋看夏葛又冬裘。絫臣已得安心法,逐客反悬去国愁。支厦栋梁谁可仗?怡堂燕雀正群啾。长安棋局那须问?羡杀庄生五石浮。风乾木落菊初收,点简行笥问敝裘。每听残钟如有悟,闲翻旧史却生愁。乘墉独隼今安在?失穴群狐已乱啾。阅世总来成幻劫,虚舟争逐浪萍浮。[5]164

后诗写瞿家宅院四季景各二首。[5]167瞿式耜还作有《刘简斋剑咉诗集跋》,云:

客岁,余与牧翁同被诬,征入圜扉,幸得与敬仲周旋一载,使廿年阔隔睽违之兄弟,榼头聚膝,接几连床,无境不谈,无衷不吐。是殆天悯余两人之睽绝而巧假奇缘以作之合耶?……崇祯戊寅春仲,旧治门年晚弟瞿式耜顿首跋。[4]484

刘荣嗣作有《九日二首》、《寒夜次牧斋韵八首》、《牧斋生日》、《送何士龙南还二首》等诗,[4]497还有《青衫溼》词,题:“为瞿稼轩作”。词云:

何期千古飞霜,地好雨涤长天。但江南倦客,不堪重听高柳衰蝉。尽多良友笑时,同笑闲处,同闲奈幽怀。难吐眉峰,一寸镇日双攒。[4]499在此期间,卢德水继续关心狱中密友刘荣嗣与钱、瞿等人。钱牧斋的《刘司空诗集序》记:“今年与刘司空敬仲先生相见于请室,得尽见其诗。德州卢德水之评赞,可谓精且详矣。……因敬仲寓德水,视如何也!崇祯丁丑九日后二日。”[4]482(按:《初学集》所载,文字略有异)卢德水的《赠瞿蒙轩给谏》诗云:“同心刘敬仲,说君尝在口。说君冰雪肠,说君经济手。”[2]350另在其《刘简斋剑咉诗集总评》引述“瞿伯略(按:瞿式耜字伯略,一字起田,号稼轩)云:‘敬仲诗大抵从五言古入。其静深澹雅处,似陶;沉郁刻露处,似杜;畅为七言,则奔逸痛快,变化莫测。用古少而独创多矣。乃至近体,亦以古诗气脉为之。五言以安和胜,时妙言外之思。七言以雄丽胜,每出惊人之语。绝句小诗亦在摩诘、昌龄之间。请室三年为诗如许,遂与少陵泰州以后诸作同□闳放。此诗长留天地间,后来其有以知敬仲矣。’”[4]487

崇祯十一年五月,钱、瞿等人得到宽褫,秋八月,被处以轻罚之后获释。中秋之日,卢德水等人聚会京城,饯送钱牧斋南归。钱牧斋有《中秋夜饯冯尔赓使君于城西方阁老园池,感怀叙别赋诗八章,时德州卢德水、东莱崔道母及冯五十跻仲俱集》,其五云:

咨嗟思古人,今有卢德水。逆我槛车中,开门纳行李。汉吏捕亡命,秦相搜客子。汹汹踪迹及,卢生若填耳。却笑北海家,阖门浪争死。杜亭三间屋,轩车行至止。或有磊落人,定交复壁里。[1]496

其六云:

杜亭主人出,居停有两公。德水祠少陵及杜十郎,颜曰杜亭。一为浣花叟,一为阳翟翁。十郎不出户,卧阴杨柳风。杜二长羁旅,屋茅卷三重。人生非鹿麋,安得骨相同?指爪旋灭没,有如踏雪鸿。巫阳谁筮与?詹尹何去从?且醉平原酒,豁达开心胸。[1]499

钱牧斋南归途中,匆匆而过德州,未作逗留,保留下来五首诗。前四首是《九月九日过德州不及登东壁楼,于城西旅店拾纸作诗属鲁瞻留题楼上四首》[1]508,以酬答上年东道主程泰(字鲁瞻)。另一首则是《德州城西赠别谢太宰》诗,云:

禾黍秋风古庙旁,驱车出饯意何长!苍生自不忘安石,白首谁能论少阳?袖里讨论还启事,尊前谈笑亦封章。时危道远应相望,记取临歧两鬓霜。[1]510

此“谢太宰”,即担任吏部尚书的谢升。从“驱车出饯”来看,钱、谢俩人应有一番直接的对话。

四、崇祯十三年,俩人加强联系

崇祯十二年十月初六日,担任监察御史的卢德水奉钦差往瓜、仪等处催督粮运[1]422,因而来到南直隶润州(镇江),其自叙“余于役京口。”[2]538崇祯十三年春,卢德水特邀家居常熟的钱牧斋前往一聚。此次会聚或有酬和诗文,却无留存,但从其他文字中,可发现此次会聚的痕迹。

一见常熟藏刻书家毛晋亦闻讯前往镇江会见卢德水,以其所刻《十三经》相赠,并请德水作序。卢德水作《毛子晋刻十三经书序》云:“余客润州,子晋携所刻十三经注疏相眎,……又谓子晋曰:‘虞山一序观止矣。何为益多。’”[2]471因钱牧斋所作《新刻十三经注疏序》[1]850,写明作于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卢序只能作于其后。

二见当年夏月,卢德水在宿迁作《奉寄虞山先生》送往常熟,问候钱牧斋。诗云:

经国文章截众流,片言只字足千秋。羽陵简蠹烦收拾,汲冢书残要纂修。

左马两公魂自举,韩欧数子气相求。眼明手快饶心赏,莫向青山叹白头。

贱子平原一鄙伧,偶从笔墨识先生。东楼问字诗详说,北固携尊酒细倾。

天上纶扉真险事,山中宰相亦虚名。何如高

卧观今古,四海朋来善气迎。[2]381

其中“北固携尊酒细倾”应是镇江会聚的写照;“山中宰相亦虚名”则正合钱牧斋当年的处境。

钱牧斋接书之后,回报长句《得卢德水宿迁书却寄六十四韵》。本诗系于钱谦益《移居诗集》,该诗集“起庚辰年三月,尽十月”。本篇系于《五月望夜泛西湖归山庄作》之后,篇中又有“五月燕过河,诸侯大合乐”句,写作时间明确无误。内云:“自君持斧来,辄订衔杯约。三春候倐过,三年梦犹噩。含桃已褪红,绿竹旋解蘀。始泛南徐舟,共蹑北固屩。”“试饮京口酒,还想平原酌。”[1]590都是对润州(镇江)会聚的美好回忆。

钱牧斋还有一诗,题长,曰《得书之夕,梦与德水共简书笥,得徐武功告天文一纸,因口占赠德水有“与我并闲千亩竹、为君长啸一窗风”之句,觉而成之并寄德水河上》,诗云:

银汉无声碧落空,夜山楼阁气葱茏。正闻玉管参差里,谁启金滕梦寐中?与我并闲千亩竹,为君长啸一窗风。五更残月纱橱外,也照黄河古岸东。[1]593

可谓俩人多年来合作顺利、交往愉悦的结语。

[1]钱谦益.钱谦益全集·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卢世氵隺.尊水园集略[M]//续修四库全书:13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刘荣嗣.简斋先生集诗选十一卷文选四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4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瞿式耜.瞿式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Researches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Qian Qianyi and Lu Shique

FANG 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In the Ming Dynasty,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Qian Qianyi and Lu Shi was frequent and they travelle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ompany.Th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involved many people in both political and literary circles with some historical events intervened.This paper,through researches on historical details,can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cial activities between scholars and officials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Qian Qianyi;Lu Shique;learning;communication

K250.6

A

1008-2794(2011)01-0108-06

2010-12-25

方良(1953—),男,浙江江山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德州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层状六边形Co1-xS修饰氮掺杂碳纳米管用于锂硫电池的硫载体
山东德州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找矿方法研究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三个金属-乳清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氢键作用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在德州,电力经纪人帮你选电!
德州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