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与叙事伦理

2011-03-31 10:51米卫文
关键词:第三人称老人与海海明威

米卫文

《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与叙事伦理

米卫文

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学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建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左右着读者的叙事伦理判断。海明威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一貌似客观的视角,但通过对文本的选择和对叙述进程的操纵,海明威在邀请读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伦理判断的同时,也或明或暗地展现了自己的伦理态度。

叙事视角;聚焦;叙事伦理;生态伦理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其精湛的叙事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所颂扬的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也为人们所交口称赞。然而,海明威所表现的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硬汉”精神。本文拟从《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着手,探索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视角和聚焦影响读者对叙事主题的诠释和对叙事伦理的判断。在邀请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伦理判断的同时,海明威也或明或暗地展现了自己的伦理态度。

一、叙事伦理与叙事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叙事学和伦理学的发展,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承认文学经常展示价值冲突,提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及伦理判断的终极立场等问题”[1],而且将文学叙事的技巧、形式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并深入探讨叙事伦理与叙事呈现之间的动态关系。“叙事伦理”一方面指赋予叙事话语各种伦理取向,另一方面指伦理话语依赖叙事结构的方式[2]。文学的叙事伦理批评既否定解构主义者提出的“作者已死”,人为地隔离文本与作者、社会语境的关系,也不像传统的文学批评,将文本作为道德批评的手段和作者主观意识的体现。叙事伦理,即“作为伦理的叙事”,着重探讨作者采用何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反映自己的伦理思考,实现与叙事者、读者的互动,并邀请读者作出自己的伦理判断[3]。

作者最大的伦理责任与追求形式因素上的成功分不开,其中涉及手法、技巧、卓越的形式等如何正确地传达作者的伦理意图,视点就是在选择满足其要求时的最重要的调控手段[4]。“视角蕴涵着小说的价值体系和各种态度的集合”[5]。叙述者站在怎样的位置给读者讲故事,不仅决定着叙述者的叙述内容,也决定着读者对文本的判断和接受、读者的感情介入以及文本的伦理尺度。“对视角的分析不只具有描写力,它是小说修辞的一种新探索,……最为重要的是,对视角的分析使批评家们意识到,对人物的同情不是一个鲜明的道德判断问题。而是由在小说视角中新出现的这些可描述的技巧所制造并控制的”[6]。通过对视角的控制,作者既可对叙事进行叙述干预,以作者或叙述者的声音干预故事的进程,打断叙事的链条以引起读者最直接的回应,左右读者的道德判断和分析,也可巧妙地压低或取消自己的声音,从故事人物的视角出发,在呼唤不同伦理道德的同时,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

二、《老人与海》的叙述视角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建构起一个独立于真实社会的虚构的世界。老人在连续84天出海捕鱼空手而归的情况下,决定去更远的地方碰碰运气。他终于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逮住了一条硕大的马林鱼,然而在对付鲨鱼的过程中,他失去了大鱼,最终只得到一副光秃秃的骨架。在叙述故事时,海明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非人格化的视角。第三人称视点消除了议论,并于可能时以戏剧呈现代替叙述;它假装只进入一个人物的内心,并经常使用这个人物的视角[7]。在《老人与海》中,作者的叙述视角随故事的发展不时发生转化,除使用白描的手法,以故事外叙事者的身份将其观察到的客观现实以“摄像”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更多地或采用聚焦人物的视角向读者叙述故事的进程,或进入聚焦人物的内心,逼真地展示其内心的思想活动。多角度的叙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认知需求,而且对读者的道德诠释和伦理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老人与海》的叙事伦理意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的污染和破坏,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思考支配和控制人类数千年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也在思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但显然他并不想武断地将自己的伦理态度强加给读者,而是采用第三人称“非个人化”这种看似客观公正的视角邀请读者做出自己的道德诠释。作者所作出的视点选择,暗含着希望传给小说读者意义、价值的预期。承载着小说伦理意蕴的叙事视角既控制着小说内容的选择、作者和故事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流露,又是读者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

故事中,孤独无助的老人就置身于美丽、神秘的大自然环抱中。一方面,他尊重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与小鸟、飞鱼、海龟等自然生物相依相伴、平等相处;另一方面,为了生存、为了维护自己的主体尊严,他又与大鱼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以故事人物的视角进行的第三人称叙事将老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人和生物和睦相处:他喜欢绿色的海龟和玳瑁,它们动作优雅,游水迅速;他能辨出那雄的发出的喧闹声和那雌的发出的喘息般的喷水声。另一方面,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杀、海洋生物所受的痛苦也通过聚焦转换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在空中疯狂地甩动,恐惧得犹如特技演员正在表演着……鱼在船尾绝望地挣扎着……它的嘴在钩上一阵乱咬,下巴抽搐地急速颤动,它用那扁长的身体和尾巴还有它的头撞击着船板……强烈的富有对比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

对故事人物内心活动的聚焦更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伦理取向。虽然作者看似被排斥在这种内心独白之外,但越是貌似客观的描叙,叙述者介入的程度越低,则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所接受和采纳。而且这种内聚焦的使用打断了叙事进程,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读者如身临其境,与人物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老人对自己为什么会遭受失败的总结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将你打败,他想。”“没有任何东西!”他大声地说。“是我自己出海太远了”。老人认为人的失败只是由于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是人们置客观规律于不顾、一味逞强、盲目冒进的结果。至此,作者表现出与深层生态学不谋而合的生态观。整个自然界、生物圈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不仅人有价值,非人类存在物同样具有道德地位,人类必须尊重他们的生存资格和权力。虽然,人类为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有限地获取自然资源,但“人类的这种权利决不能膨胀到危及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程度”。老人涉险去深海捕获硕大的马林鱼,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他不可避免会遭受身心的创伤、不可避免会大败而归。“他知道被打败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对自然进行破坏性地掠夺和征服只能是两败俱伤。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叙述让读者直接体会到死亡和杀戮、恐惧和绝望,而聚焦人物的内心独白又让读者从心理和精神层面感受到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满和谴责,感受到作者尊重自然、尊敬生命的生态价值观。这种非个人化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客观地位,其观点也更易打动读者、为读者所认同。

在邀请读者作出自己的情感、伦理诠释的同时,作者的主观干预也不时地出现在小说的叙事进程中。虽然第三人称外聚焦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伦理取向,但最含蓄的作家如海明威依然会在其叙事话语中显示自己的价值取向,暴露自己的隐性立场。虽然作者弘扬了“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永远不能够被打垮”的“硬汉子”精神,但在小说开篇作者就巧妙地将自己的声音融入了叙述之中:船帆用面粉打着补丁,卷起的时候,就好像一面象征着永远失败的旗帜,这种作者特意造成的叙事干预制造了不同于叙事者的“声音”,它仿佛暗示着某种特定的宿命,将作者的伦理态度和价值取向巧妙地传递给读者。而且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各种不稳定因素的进入,如:老人的伤病,强大的鲨鱼,老人与读者的价值观自然产生分歧,读者的价值取向也发生变化。就连老人也对自己坚持的硬汉神话提出了质疑,也让读者思索人类超越自己的极限,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是不是也是一种犯罪。

[1]费伦,唐伟胜.“伦理转向”与修辞叙事伦理[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2.

[2]Newton,Adam Zachary.Narrative Ethic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8.

[3]费伦,申丹.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8.

[4]Wayne,Booth.The Company We Keep:An Ethics of Fic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128.

[5]Stevick,P.(ed.)The Theory and the Novel[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7:86.

[6]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

[7]华莱士·马丁.当代叙述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

I106.4

A

1001-6201(2011)05-0217-02

2011-05-22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老人与海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基于文学翻译的《老人与海》分层阅读赏析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