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的不朽丰碑
——《车文博文集》评析

2011-03-31 10:51麻彦坤黎潇潇
关键词:文集人本主义心理学

麻彦坤,黎潇潇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的不朽丰碑
——《车文博文集》评析

麻彦坤,黎潇潇

车文博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心理哲学家、教育学家。十卷本的《车文博文集》凝聚了车先生近60年的汗水与心血,充分体现了车先生高超的智慧、多面的才能、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为中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整套《文集》浑然一体,研究取向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内在逻辑清晰,创新特点鲜明。

车文博;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

车文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哲学家、教育学家。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硕果累累。适逢车先生80华诞之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车文博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洋洋洒洒,气势如虹。近500万字的恢弘巨著记录了先生探索不止的学术生涯,见证了先生追求不息的学术精神,展现了先生卓尔不群的丰硕成果,凸显了先生豪气干云的无悔人生。这套《文集》体系之严谨、内容之丰富、观点之独到、见解之深刻、思想之敏锐、语言之干练充分体现了车先生高超的智慧、多面的才能、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凝聚了车先生近60年学术生涯的汗水与心血,为中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承前启后,激励后人。手捧《文集十卷》,令人感慨万千,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作为晚辈,经过反复研读,认真领会,深刻体会,我逐渐感悟了《文集》的精妙体系与独到特征,概括如下,与同仁共享。

一、指导思想明确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同时,也不断地遭遇困境,受到多方面的批评。心理学的发展可以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种取向加以审视。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包括我们熟知的冯特的实验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美国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心理学关注心理客体或事件的研究,将心理整体分解为部分,倾向于使用分析方法分解心理事件,研究那些能够精确定义的、细致具体的问题。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通过设计良好的、精细的研究可以达到对心理事实的真理性理解,持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相信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取得有关人类心理的持续不断的知识进步。人文科学心理学关心主体的意义性知识,所采纳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性的,将各种心理成分纳入一个整体,聚焦于人类心理的整体面貌,研究人类心理的整体属性,质化研究被选择为适切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等是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典型代表。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意义的提供能够使个体、群体或文化变得更为优秀,心理干预能够转变个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深蕴在两种研究取向内部并支持两种取向发展的是两大哲学基础即实证主义与现象学。实证主义心理学的优势在于,突出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确证性、操作性和科学性,但却具有唯科学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倾向。现象学心理学的优势在于,突出人的心理的内在性、本真性、整体性和能动性,承认模糊心理的存在,但却具有主观主义和内省化的倾向。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深度透视,车先生明确指出,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缺乏一个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西方心理学的致命弊端。唯物辩证法是心理学唯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它既是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和最根本的方法[1]。心理学只有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其哲学方法论,才能正确规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才能科学地掌握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文集》十卷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不管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构建(第1卷)、东方心理学的阐述(第9卷)、对弗洛伊德主义(第6卷)、人本主义(7-8卷)的述评还是对西方哲学心理学史(2-4卷)、科学心理学史的编纂(5卷)处处凸显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车先生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界定(中间学科)、对心理观的主张(大心理观)、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观点(多元),对哲学心理、科学心理学史上每一个流派的评析(一导多元)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的经典应用。也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车先生高瞻远瞩,对心理学的历史梳理得更清晰,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把握得更准确。车先生对历史上每一个流派的评价都能坚持两点论,辩证分析,既能看到其历史贡献,又能洞察其局限与不足。

二、主攻方向突出

车先生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横贯中西,造诣精深。其研究足迹遍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不菲的建树,同时,他能够把研究兴趣的多样性与中心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如先生所言“我虽然在教育学领域出版过两本专著,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在打破前苏联教学理论模式的禁锢,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建构一体化教学原则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一些填补空白点的成果,但是几十年来我主要致力于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研究。”[1]4综观《文集》十卷,一至九卷主要是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研究内容,只有第十卷涉及的是教学原则原理及其实施策略。

车先生对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情有独钟,兴趣浓厚,认为理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灵魂、统帅和生命线,是心理学成熟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无意识研究领域的开拓,对弗洛伊德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代表了车先生在理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文集》6-8卷)。在心理学史研究方面,车先生打破了对心理学史事、人物的堆砌或词典式释义的传统模式,把心理学史视为一部思想史或认识史,注重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的统一,突出社会文化与自我互动作用的视角,力图揭示西方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形成、演变、发展和走向的规律,以达到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的目的。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经一百多年,学派林立,观点纷纭。车先生对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并非等均用力,对不同流派的研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全面介绍了冯特的实验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主义心理学、日内瓦学派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第5卷),车先生选择了影响广泛、取向独特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研究中心,浓墨重彩,展开了开拓性的系列研究。

三、内在逻辑清晰

《文集》十卷,凝聚了车先生大半生的心血,历时五十多年,收集了车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虽各自独立成卷,探讨主题与研究内容明显不同,但综观十卷,依然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清晰的逻辑线索。匠心独运,前后连贯,主题突出,既便于读者分卷研读,又利于纵横捭阖、总揽全局。

从学科史到思想史再到思想比较史。在我国心理学史研究中,车先生首次提出了“三史”研究的思想,从知识史到认识史、从学科史到思想史、从单一文化心理学史到多元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的研究。《文集》2-4卷是这一逻辑线索的经典写照,第2卷综述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十七至十九世纪英、法、荷、德等国的心理学思想,第3卷总结了西方从古代到近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史,接下来的第4卷从人性论、心理论、精神论等十五个范畴对中外哲学心理学思想史进行全面比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从哲学心理学史研究到科学心理学史研究。科学心理学以冯特1879年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为标志,从此,心理学步入了科学之林,具备了学科体系与科学形态。在此之前,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虽然不具备清晰的学科体系,但拥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具体体现为哲学心理学思想,这些哲学心理学思想构成了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车先生本着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原则,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了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与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西方科学心理学史的研究。博约相依,繁简相宜,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从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到东方心理学史研究,再到东西方心理学比较研究。以往有关心理学史的研究主要是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东方的心理学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车先生不但重视西方心理学对东方心理学的重要影响,而且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东方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贡献,重视中外心理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文集》第4卷、第9卷)。车先生主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种立意高远的主张与尝试,为反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避免东方国粹主义盛行确立了基调;为剖析西方心理学的地域、历史局限性,展现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的宝藏性与传承性夯实了基础[2]。

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车先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史”、“论”、“用”的心理学体系,标志着中国心理学研究真正的理论自觉的开始,实现了中国心理学界对西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和有机融合,催生着带有本土文化基因的中国心理学的诞生。车先生对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的贡献经常为人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出身学院派的车先生主张学以致用,并以身作则,开展了大量工作。他阐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思想,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与现实生活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研究,如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小康社会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文化理念、自我同一性及人格养成教育、军事飞行员工作绩效结构的分析等(《文集》第9卷)。

四、创新特点凸显

车先生的研究足迹遍及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应用、教育教学原则,如若能在上述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已属不易,难能可贵的是车先生在上述每一个领域都有深刻的独到见解,他开创的许多研究领域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开中国研究之先河。

在理论心理学研究方面,车先生推进了中国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是中国理论心理学学科奠基人之一。在《文集》第1卷车先生阐发了中国理论心理学元理论思想,界定了理论心理学的两种形态、六个特征、两种功能及十大问题,探究了心理学本土化的归因与本土科学心理学构建的思想,提出要建构中国的本土科学心理学;在具体研究方面,车先生是国内开展无意识研究的第一人,系统探讨了无意识的基本界定、发展历史、分类、功能以及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转化条件等,开创了我国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我国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丰富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

在心理学史研究方面,车先生高屋建瓴,史论结合,概括之精妙、提炼之简洁让人钦慕不已。他创造性地将哲学心理学思想概括为人性论、心理论、精神论、心身论、心物论、欲求论、感知论、记忆论、思维论、想象与梦论、情意论、智能论、人格论、学习论、养生论等十五个范畴,并就这十五个范畴进行了中外比较;他把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概括为十个学派,五个过渡,五次综合;他把现代西方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总结为:一个主导思想、两条基本线索、三次分化与整合、四次范式革命、五大理论范式、六大基本争论;根据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逻辑,提出综合主客观范式建构大心理学观的心理科学观[3]。在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研究中,以思想史为落脚点、以跨文化比较为立论点、以揭示中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为侧重点、以展望中外心理学未来走向为出发点,开拓了一条中外心理学史研究的崭新道路。

在具体流派研究中,车先生最感兴趣的是弗洛伊德主义和人本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是最为独特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其思想之庞杂、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争议之悬殊是其他心理学派无法比拟的。20世纪80年代,弗洛伊德学说不仅风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界,而且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之中。然而,这种“热”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车先生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高瞻远瞩,不畏险阻,披荆斩棘,开拓了我国关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生成背景、理论建构、贡献与误区、“弗洛伊德热”的归因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文集》第6卷),填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用车先生自己的话说“中国的弗洛伊德研究可以超越我,但是不能绕过我”,这份自豪与自信是车先生大智慧、大视野、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人本主义心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学者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多限于对个别的人物、思想、流派的评价,缺乏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学科基础、历史脉络、理论意义的宏观驾驭。车先生以忘我的奉献精神、无畏的学术胆略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中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就。车先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学术价值重大,填补国内空白”[4]。代表了车先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两卷中,车先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界定、整体人观、理论取向、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刻透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与创建者的生平、理论建构、贡献与局限做了翔实而中肯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论评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人性观、价值观、教育观等元理论以及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深刻解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思想逻辑,科学评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与根本缺陷,客观探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未来及其发展趋势。这些开创性研究永远载入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史册。

有人这样评价车先生:精神分析研究的领跑者,心理学史研究的创新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类”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元理论建构的先行者[5]。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车先生关于“类”心理学思想的探究、关于心理学元理论的开掘、关于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弘扬、关于西方心理学史新的研究范式的开创成为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研究的不朽之作!

[1]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一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30.

[2]高峰强.统揽古今贯通中西的心理学思想史巨献——评车文博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J].心理科学,2009,32(6):1486.

[3]车文博.车文博文集:第三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5.

[4]葛鲁嘉.西方心理学的思想历程与发展趋势——评车文博教授的《西方心理学史》[J].心理科学,1998(5):458.

[5]彭运石,高惠文.学富五车 文丰博载——车文博先生与中国理论心理学三十年[J].心理科学,2010,33(4):1021.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B84

A

1001-6201(2011)05-0234-03

2011-06-20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文集人本主义心理学
《熊铁基文集》出版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民主与科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