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思想效应

2011-03-31 10:51庞立生
关键词:社会学现代性马克思

庞立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吉林 长春130024)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思想效应

庞立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吉林 长春130024)

追溯现代性社会理论的发端,不能不承认马克思所开创的社会理论传统,不同于西方的实证社会学和诠释社会学理论,它在理论起点、思想方法、解释原则、概念框架、价值取向、社会功能等诸方面都显示出自身鲜明的思想特质。虽然当代社会世界的一些具体特征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境遇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对于现代性社会的发现、批判与重构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1]。亦因如此,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传统不仅在一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家那里得到承续、引申和发挥,也在当代更为广阔的社会理论视阈中激起不绝如缕的思想反应与震荡。无论是当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继承或引申,还是对其加以批判与改造,至少都表明马克思社会理论在当代依然获得了必要的思想关注,也产生了不容小觑的思想效应。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思想效应首先集中表现在它所奠基的批判传统上。西方现代社会学理论在开端之初形成了三大思想传统,即实证、诠释和批判。由孔德所开启并被涂尔干所奠基的实证主义的社会学思想传统,坚持摆脱思辨哲学的羁绊,倡导以实证的方法对类似于“物”的客观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加以研究。韦伯则把社会学理解为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从而开创了诠释的社会学传统。马克思则开创了西方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的另一种传统,即批判的传统。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标志性的思想徽章。马克思社会理论虽然也重视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但这种分析绝不同于实证主义者所作的经验描述,它坚持在对现实世界的肯定性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世界的否定性理解,着力从资本主义这一独特视阈揭示现代性社会所蕴涵的内在矛盾,强调改变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推进政治解放和社会革命。马克思通过宗教批判、国家和法的政治批判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实证的社会学和诠释的社会学这两种社会理论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传统及其保守主义旨趣,彰显了对现代性社会彻底的批判性反思态度。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明确地以批判理论来承续马克思的批判传统,更把这种批判的传统向现代性社会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社会心理、社会交往、日常消费等领域扩展,虽然由于舍弃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政治批判维度从而使其革命的性质遭到削弱,但是不能不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确扩展和开放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批判传统。在当今时代,伴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扩张,现代性的自反性后果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感和问题性愈益凸显,现代性社会所蕴涵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与金融危机以及不断发展的国际冲突,使得当代社会理论已经不能再满足于对社会事实的描述以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而必须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显示出反思现代社会的理论努力。按照当代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解,社会理论不可能是一种中性的知识活动,它与社会批判之间存在着必然而直接的联系,批判的感受力与历史的感受力、人类学的感受力一起构成了社会理论想象力的必然性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思想效应。正如凯尔纳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发展现时代的一种批判理论的源泉。在当代,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批判传统再度复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权力系谱学、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鲍曼的后现代性社会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并在各有特色的视阈中展开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尤其是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崛起,使得社会批判成为当代社会理论不可或缺的思想标签。与早期的社会批判理论相比,当代社会理论的批判性主要指向晚期现代性的社会后果,批判的触角更多地向日常生活世界扩展,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综合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贫困的分化、生态问题的恶化、能源危机的加剧等日趋尖锐的世界性社会风险的来临,马克思从资本主义这一视角出发对现代性社会所蕴涵的基本矛盾的批判,重新显示出其独树一帜的思想力度与价值,也使其在当代各种社会理论中被重新引起关注和重视。可以说,当代所流行的有关现代性社会的各种批判理论,都无法回避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所提供的思想遗产。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中依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批判传统不仅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得到承续和发扬,而且马克思所确立的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观点在当代也得到复兴。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所谓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与实证的社会学执著于从外在于主观性的抽象客观性原则出发来把握社会世界不同,马克思坚持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社会生活。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以使人静观的经验事实,而是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生成的产物。因此,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来把握和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由此,实践观点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首要的基本原则。从人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出发,透视和把握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变迁,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社会的内在困境,在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视阈下重构现代性社会,成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主题。马克思社会理论所确立的实践观点,抓住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基础,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理解,不仅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对以往社会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也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与解释世界相区别的改变世界的解放旨趣。在20世纪初期由于实证主义的泛滥而使社会理论一度陷入困境的情势下,马克思社会理论所确立的实践观点逐步得到挖掘和重视。作为当代欧洲社会学理论界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他把自己所建立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理论。布迪厄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侧重于揭示具体的社会行为所展开的场域结构与矛盾关系,由此实现对日常生活实践的深层结构的批判性反思。哈贝马斯则区别了生产劳动与交往实践,他从交往实践出发,探究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尺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包含的交往的不合理性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吉登斯则吸收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以超越在结构与行动关系问题上所存在的二元对立,在凝练了当代人类实践的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张力的结构化理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则把人的言谈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把握,剖析了话语实践所蕴涵的理性压抑现象,表达了对现代理性扩张所造成的非人性后果的抗议。在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以及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理论中,我们也能够从中发现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想痕迹。由此可见,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影响,以实现对当代社会的总体性与具体性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当代社会实践的深刻变迁以及自身理论背景的特殊性,在吸收马克思实践观点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调整与改变。与马克思强调生产实践的基础性相比,当代社会理论更注重把实践推向日常生活领域,更关注日常交往、话语实践、消费实践等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形态及其关系结构,也更注重结合当代实践的新特征来把握实践的现代性后果,以此展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论批判。

与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实践观点的复兴相关联,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辩证思维在当代社会理论中亦得到肯认与发挥。根据布迪厄的看法,在社会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也许造成社会理论分裂的所有对立之中,最基本、也最具破坏性的,乃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2]。而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观点,找到了主观与客观矛盾关系的现实基础,从而使得对社会的理解超越了传统社会理论中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思想框架,也超越了社会理论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倾向的对立,体现出辩证综合的致思理路。在经历了20世纪一度由于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所导致的理论分化与思想危机之后,为实现对当代越来越具有整体相关性并日益呈现出辩证后果的社会生活的总体性理解,当代的社会理论越来越趋向于超越抽象的两极对立思维,力求以辩证思维来建构更具张力和弹性的综合性社会理论。为此,马克思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辩证思维成为当代社会理论的思想源泉。布迪厄吸收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力求以关系论的思维方式超越在社会理论上的各种二元对立观点;吉登斯则在马克思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以结构二重性的社会学方法扬弃了在结构与行动问题上所存在的二元对立观点。当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辩证思维的吸收,使其改变了以往社会理论习惯于在二元对立中偏执于其中一端的思想倾向,开始走向相互包容、相互对话、兼容并蓄的发展道路。

总之,尽管当代社会的发展所呈现出的具体面貌和特征与马克思所属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所包含的具体细节内容也许没有被历史完全所证实,但是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所蕴涵的生命力和思想价值却在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中得到了不容忽略的思想回应。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科瑟所表达的,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学大业中永久的组成部分。也如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所表明的,“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3]。

[1]庞立生.现代性的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3.

[2]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7.

[3]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7.

2011-05-0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C200007)

庞立生(1971-),男,山东郯城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社会学现代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