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刍议

2011-03-31 10:51杨飞龙
关键词:社团组织隐性高校学生

杨飞龙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刍议

杨飞龙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高校学生社团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育人,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成长”的有效载体,更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常规育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挖掘隐性育人功能,构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体系,对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长远发展,培育社会化、高素质、有公民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社团;隐性教育;育人;组织创新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已经历了100多个春秋,百年来,大学生们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前途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无论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还是建国初期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再到当前林林总总的各种社团,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始终沿着一条共性的发展轨道,那就是:培育新人,关注国家命运与民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04年到2008年4年间,北京高校就新增社团1 413个,学生社团总数达到3 506个;社团注册成员新增10.9万人次,注册总人数高达27.88万人。截至2009年底,湖南高校社团超过100个的高校已有13个[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蓬勃发展的高校学生社团正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新青年。

社团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背离社团育人主旨的现象也在不断发展着:竞选社团会长、副会长先要吃喝拉票,社团间的合作也要讲究“套路”,不足80人的社团当官的就有30人[2]……“社团版官场现形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见,并有燎原发展之势。面对新形势下社团出现的各种新情况,社团管理者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居高临下式的管理,无疑将适得其反。如何保持社团的健康发展,使其始终沿着育人的发展轨迹,在探讨高校新的教学和管理方式的大趋势下,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值得大家高度关注。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高校学生社团含义

一般而言,社会团体的简称就是社团,社团是伴随生产力的进步而产生的。在我国,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才出现了各种学生和群众社会团体,即社团。随着时代的变革,社团的含义已有所变化,当前我国所指的社团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学生社团作为整个社团组织的一个分支,具有与社团组织相类似的特点。

从高校学生社团成立的目的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现代高校学生社团就是一种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愿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初级的群众性组织。它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高校学生社团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愿,他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质,他是个体学生的个性与群体学生共性的结合体,在学生社团这个大熔炉中,个性是社团存在的前提,共性是社团发展的基础,而育人则是社团最终的目的。

(二)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上世纪60年代末,教育学家们发现有计划的学校教育常会使学生产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而这种结果与学生学习的氛围密切相关。为研究这种非正式课程的重要作用,教育学家将其称为隐性课程、潜在课程等,以区别于学校正常教学中的显性课程。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隐性课程不仅存在于学校非正式教学中,也扎根于学校以外的家庭和整个社会中[3]。由此,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诞生了,它将育人的视野拓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教育环境中,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完美塑造[4]。

隐性教育存在于育人的整个环节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其特征也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1)从教育目的看,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在受教育者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已经接受了教育,隐性教育的潜隐性能消除当前新生代学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更容易让他们敞开心扉。

(2)从教育方法看,隐性教育具有渗透性。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教育者应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以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意识。

(3)从教育过程看,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传统教育大都通过直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隐性教育则以一种间接的、形象化手段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它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从教育主体看,隐性教育更能体现教育双方的平等性。教是为了不教,要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身行动,就必须充分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隐性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校真正地从学生出发去考虑问题。

(5)从教育效果看,隐性教育具有持久性。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教育效果不能持久。隐性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教育者将感情投入到学生中,从而产生潜移默化持久性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及其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

之前的研究中,已有很多学者讨论了高效学生社团的显性功能[5-7],如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专业素质,塑造学生民主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但对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的探讨还比较少。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除具有显性功能外,在新形势下,还有助于促进显性功能转化的隐形功能。

(1)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功能。高校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最大的亮点就是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8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社会和网络,大学生社会化的现实迫使高校学生社团必须发挥推进学生社会化的功能,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学生服务,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2)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功能。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十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已深入人心,但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有效载体,应在遵循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努力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3)努力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功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当代公民的优秀代表。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堡垒,应努力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将社团活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团成员道德意识建设相结合,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公民道德意识。

(4)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功能。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比2009年净增20万。随着大学扩招和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通专兼备,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这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高校学生社团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充电站”。

(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发挥高效社团隐性育人功能不仅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的必要性。

(1)新形势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当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大的要求。以“育人”为出发点和根本点的高校学生社团更应担当起重任,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隐性功能,按照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开展和不断改进社团工作。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对社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分制逐步推行,传统以班为行政单位的组织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校园文化逐步从班级中退出。另一方面,传统由行政班级所承担的许多职能逐步向学生社团转移,随着社团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团成员见面和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社团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社团里,成员间关系更为亲密,也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和志同道合的知己,社团提供的这种平等性和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形式,为每一个成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一片天地。

(3)激烈的竞争和大学生就业压力为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了新期望。当前大学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也已成为事实。因此,很多同学希望通过社团的锻炼增加评奖或就业的筹码,在他们看来,社团是通向未来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不少大学生对社团的功利性要求对社团也提出了新期望。另外,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对所加入的社团漠不关心;仅有20%的社团成员愿意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社团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的仅为不到40%。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社团成立之初欣欣向荣而经过一段时间则陷入困境。社团是全体成员的集体,只有大家全力以赴、积极努力才能将社团建设好。

(4)社团存在的各种问题束缚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前面已经提到,当今社团中发生着一些违背社团育人主旨的行为,这直接导致成员对社团信任度降低,挫伤了成员的积极性,甚至阻碍了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并最终束缚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现实的矛盾要求提高社团生存能力、增强社团成员的自主性。

三、美日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途径

在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生社团就开始组织各种途径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自我交流、自我教育。首先,学校就非常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隐性教育。基本方法就是对每一个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都要求从社会、历史和伦理三个方面进行研修,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门专业课的历史是什么?它与社会有何联系?这门课将面临哪些伦理问题?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外思考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乐于学习。其次,美国大学有各式各样的社团(俱乐部),这些社团与当时社会联系紧密,不仅仅关注学业,也关注民生。如1095年成立的“校际社会主义者协会”和199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争取工业民主联盟”,洛杉矶社区学院则有各系俱乐部(讨论学业)、服务俱乐部等[8],这些协会和社团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意愿颇多。再次,社团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培养公民素质,加强德育建设,美国有大量免费的纪念馆和博物馆。比如很多大学的科技协会都会组织学生参观斯密申博物馆里美国制造的第一家飞机,让社员了解美国历史。然后接着会参观今天的登月飞船,让大家看到本国科技进步对国力的促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社员民族自豪感,也增进了社团成员间的感情和友谊。

日本则培养学生以小处见长,日本大学社团往往会通过对成员精神和情感的熏陶,增强成员间感召力,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日本各级各类大学都有类似于我国学生会的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的管理者由会员选举产生,社团成员自愿参加,学校则给予社团必要的场所和活动经费,并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与社团活动相关的教师予以指导。通常社团会组织符合社团意志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因人而异,遵从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人施教,在激发成员积极性的同时,更对成员起到隐性育人的目的。

国外高校和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育人途径给予我们颇多的启示。首先,应该从学校层面上探索对促进社团隐性育人功能的制度和措施,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探讨分析。相比而言,我国对隐性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第二,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符合学生个性遵从学生意愿的隐性教育实践,提高隐性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三,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应开拓属于自己的隐性教育体系。

四、构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体系

要激发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育人功能,并不断挖掘和内化隐性育人功能,就必须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组织创新,构建适合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育人体系。

(一)创新社团组织结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结构大都为直线职能制,以社团主席为核心,主席垂直管理2至3位副主席,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外联部等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又由部长和成员组成,各部成员分别招聘,各部门之间配合较少。在社团成立初期,直线职能制既保证了社团的统一发展,使各部门在社团主席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社团的各部门的作用。但随着学生社团规模的扩大,直线职能制下各部门之间配合协作差,办事效率低,有的人浮于事,有的忙得焦头烂额,并且直属领导负担过重等劣势无一例外地暴露了出来。为此,引入新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首当其冲。为解决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少的缺点,笔者认为可引入矩阵制。一旦社团接受某项任务时,就临时成立专门的任务小组,协调各部门的活动。矩阵制打破了直线制永恒不变的常规,引入了弹性、灵活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小组里,社团成员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献言献计,克服了直线职能制中各部门平时相互脱节、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由于任务完成后,各成员仍然回到以前的部门里,因而矩阵制容易让人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热情。在实施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到这点,尽量安排有工作经验的社团成员去参与任务,对新进成员则最好不要立即安排其参与社团活动,他们的重点是熟悉社团职能。

(二)创新社团组织形式

社团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在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对高校学生社团而言,创建学习型组织形式才是社团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高校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本质就是要形成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社团氛围。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首先应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社团学习气氛。大学生接触理论的时间多于实践,社团应充分发挥实践性特点,帮助大学生在“做”中“学”,以“学”促“做”,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然后,在社团内部建立一种“自学机制”,使学习成为大家的习惯。最后,形成一种全团学习精神,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团队学习,全员学习,交流学习经验。

(三)创新社团组织制度

社团要发展,组织制度是保障。站在变化发展的视角看,保持社团“长治久安”的关键就是形成一种帮人育人的组织制度。首先,就是要形成一种规范的入会制度。在成员招聘过程中,以根据社团的发展需要招聘社团成员,扬长避短,既有利于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又避免冗长的过程影响社团效率。第二,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活动制度。社团组织活动要立足于社团根基,不能盲目追求“眼球”,应更多地关注社团成员,防止社团活动的空虚化。第三,建立规范的社团评价体系。当今学校管理部门对社团的评价往往停留在社团的年终总结一纸空文上,对社团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建立规范的社团评价体系对保障社团办团质量,提高社团声誉尤为重要。第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有了规范的评价体系才能有规范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一定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帮助社团完成“传、帮、带”工作,为社团发展储备人才。

(四)创新社团组织文化

文化是社团理念、行为和整个社团成员群体的综合表现和反映。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就必须不断创新社团组织文化,站在时代的高度,大力推进社团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有品位、有号召力、有社团特色的文化活动树立社团的品牌效应,扩大社团影响力。广义来讲,社团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大学校园文化的体现,良好的社团文化有助于孕育高水平大学。在创新社团组织文化的过程中,社团核心价值观的设计和准确的品牌定位是重点,针对当前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热点来开展社团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隐性育人功能的发挥,就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开拓精神、科学思维和公民意识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大学生,也为社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社团厉兵秣马招募新人 玉在山而草木润[N].人民日报,2009-10-09(03).

[2]潇湘晨报.大学生社团官僚化严重80人社团30个官[N].2009-12-25(A3).

[3]李蓓蕾.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12-19.

[4]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J].教育研究,2003(8):82-92.

[5]毕洪东.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可能选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9):171-173.

[6]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58-60.

[7]宋晶.高校学生社团类型与功能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社团情况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08(9):252-253.

[8]侯亚元.从国外学校德育途径得出的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4):164-166.

Discussion on Hidden Education Fun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YANG Fei-long
(College of Commerce,Centr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The most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for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CSA)is to educating students.CSA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the students’self-education,self-management,self-service and self-growth,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school quality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While exerting the conventional educating students function,how to further explore hidden function and construct hidden education system to CSA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SA and cultivate socialization,high-quality,civic-mind compound talents.

college association;hidden education;educating student;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G641

A

1001-6201(2011)05-0181-04

2011-02-20

杨飞龙(1973-),男,湖南邵东人,中南大学团委副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隐性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社团组织在新闻传播中的效用研究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