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构建

2011-03-31 11:56赵建军
关键词:绿色工程伦理绿色

赵建军 郝 栋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00)

工程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种活动自诞生之日便将人、自然和人类社会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过去人们往往比较看重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方面,忽视自然界对人类限制和反作用的方面。随着工程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扩大化,人类开始关注工程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当今世界上许多工程活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频频发生的工程事故以及高耗能、高排放的工程项目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迫使人们对工程活动的社会意义、工程人员的伦理素质进行反思。在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动力,绿色新政为政策环境保障的绿色发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工程伦理的重塑。

一、当今世界工程建设的绿色化趋势

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的深入普及,陈旧的工程观逐渐被淘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理念受到广泛关注。过去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工程建筑也从高碳高耗能向着低碳循环的绿色化发展。

(一)传统工程建筑的高碳性

根据美国环保署在2008年的环保报告中指出,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建筑业占到了38%以上,在城市中,这个比例将更高,大约在60%左右的碳排放量在于建筑。根据数据统计,中国每建成1平米的房屋,大约会释放出0.8T的碳。①目前一方面支撑建筑材料的冶金、水泥、钢铁、焦煤等都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并且在工程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式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并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我国建成的建筑也是高碳高耗能的我国现有存量建筑总面积约为430亿平方米,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建筑只有29.3亿平方米,其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目前每年新增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有8成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耗能约占总耗能的28%,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房地产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今天的30%。②住宅建设也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由于很多建筑不能采用节能的结构、材料等,建筑能耗十分严重。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上升至40%,超过工业、交通、农业等其他行业,居各种能源消耗之首。

(二)现代工程的反生态性

2010年的日本地震引起的福岛核危机,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了现代工程的安全性上来。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到当前福岛核电站引起的世界恐慌,工程对于人类和生态威胁始终是悬在文明发展上的达摩克斯之剑。新的工程技术和复杂系统化工程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类文明前进道路中的不断出现的问题,以核电为例,核电是为了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能源枯竭和传统能源的污染问题才被逐步的推广,而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核电也是各种新能源中安全系数、性价比、利用前景最好的,但是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现代工程的反生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程伦理没有匹配现代工程。现代工程是人们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充分考量社会、经济和时间等因素,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创造新的物质产品的过程。现代工程的特点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一切工程活动都是为了增进社会利益,满足社会某种目的;讲究经济效益。对于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来说,不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和可行的,在经济上也应当是高效益的,即要求工程方案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现代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使现代工程出现大量新的特点。但是随着现代工程的不断发展,需要呼唤能够匹配现代工程的生态工程伦理,而工程主体却在工业文明的引导下逐渐陷入到高代价的价值误区之中,工程主体之所以陷入高代价的价值选择误区主要是因为“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工程主体往往单纯的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工程发展、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耗费,也就是人为性代价泛滥。同时,工程主体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追求的是工程的进度和速度,忽视工程的质量,这必然导致一些劣质工程的出现,使得工程多而不强。现代工程的高技术性和复杂性以及建立在工业文明价值取向上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忽视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工程施工和工程本身的反生态性。

(三)绿色化是工程建设的趋势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运动的兴起,绿色理念在经济学界也得到了地普及,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从“绿色流通”到“绿色分配”,从“绿色技术”到“绿色制度”,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文明”。绿色发展是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在现时代的突出体现,既是人类从浅绿到深绿的认识成果,也是绿色理念从环境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结果。关于工程建设的绿色化,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们可以依据绿色经济的概念,将绿色工程定义为,在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气体和物质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人们提供具有合理舒适度的使用空间的工程模式。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对于大规模的工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掀起了一股返璞归真的工程新动向。工程造物活动必然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能够取得多大的创价。“可将代价分为两类: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一般指发展的投入和人们为了实现某一发展目标而不得不承受的损失和牺牲,这是一种合理的必要性代价,它有积极的促进和补偿作用;人为性代价主要指因主观局限及失误和人对自身私欲及利益的极端而恶意的追求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这是一种背理的非必要性代价,它对发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损毁性。”③在有着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世博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脉搏。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低碳建筑成为整个建筑的主题。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很多展馆,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新型材料,积极推广低碳概念。随着核实践的广泛深入发展,核安全风险急剧增多。现代核伦理学认为,核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毁灭性风险迫使人类必须阐发出一种核责任伦理意识:要求人类通过对自己的力量的自愿的驾驭,进而确保核实践造福人类而不成为祸害,它要求人类核实践行为要有一个新的导向:核实践不仅仅在于实现人类的幸福、完美与正义,而更在于保护、拯救面临着威胁的受害人。④无论是从实践工程还是理论探索,人类的工程发展方向都是在向着绿色化推进。

二、技术范式的转变影响工程伦理的演进

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技术范式是“解决某类技术问题的一种通行模型或模式”。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不同的技术范式又推动着工程及工程伦理的不断演进。

(一)工程伦理与工程之间的关系

工程伦理是20世纪的70年代从美国开始兴起,在世界工程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关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根据本国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工程发展水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美国哲学家A.欧登奎斯特(Andrew Oldenquist)和E.斯路特(Edward Slowter)(前NSPE主席)指出:“由于许多不同的职业工程协会有着不同的伦理规范,而这些不同的伦理规范常常促使成员感到伦理行为比实际上更相对和更多变。”⑥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哲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经过10年工作(1970-1980),编写了技术评估政策的指导方针(VDI-Rich2tlinie)(VDI3780),包括技术和经济的效率、公众福利、安全、健康、环境质量、个人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等内容。⑦我国从20世纪的90年代接触到工程伦理。工程伦理关注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⑧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推演出来的,把工程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⑨工程伦理对于纠正工程界存在的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增强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工程活动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理念教育有着很深刻的意义。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在工程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⑩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对从事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要求。其主要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前两者是普遍伦理原则,后两者是工程伦理特有的原则。”工程伦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工程伦理在内核上引导工程方案的选择、工程材料的挑选、工程环境的考量,工程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发展的方向。

(二)现代技术范式转型下的工程

现代工程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而日趋复杂的技术则更多的需要通过工程来实现。因此技术选择的模式变了,工程选择的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需要对技术的选择就构成了工程活动的基础,决定了工程发展的模式、速度和方向。转入现代以来,由于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增强及其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凸显,技术与社会之间连锁反应增多。现代技术支撑的社会物质生产“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它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现代技术范式的经济上的成功导致了生态学上的失败,技术范式扩张所产生的危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美国战后技术变迁产生的,不仅是宣布了具有很多预示意义的国民生产总值上的126%的增长,而且有一个在比率上高于国民生产总值10倍的环境污染水平的上升”。现代技术在发展理论、发展目标、价值观上都有着反生态性的缺陷,同时加上技术的累积效应和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即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协调基础上的发展,对技术的创新和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技术创新对原有的传统的技术观经行革命性的变革,是对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技术范式的高碳化的摒弃,促进技术范式的低碳化的转向。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它使一种崭新的人工自然的诞生成为可能;工程活动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它使完全造福于人类的人工自然物成为现实。技术与工程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虽然发明不等于建造,技术不同于工程,但它们都是人与自然作用的产物,并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技术就没有工程;而工程又是技术的深化和拓展,并为技术的成熟化和产业化开拓道路。

技术发生了低碳化的转型,对工程选择的模式也向着低碳化进行演变。从工程的设计、选址、材料到功能和维护,全方位体系化的考量工程的碳效应。

(三)工程伦理的绿色转型

工程伦理的兴起伴随着是工程的日益壮大,工程社会的许多矛盾也都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关注工程中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工程事故的频频出现,引发了学者对工程本身的反思,也逐渐使伦理问题凸显出来,成为热门的话题。频频发生的工程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其原因在于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利润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安全、幸福和福祉的关注。最开始的工程伦理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人在工程中的安全,倡导工程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所负有的责任。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以对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劳动保护措施,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工程对人的伤害已经被降低到了最小的范围,但是,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的,使学者们来重新审视工程在影响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工程的定义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对自己盲目甚至破坏性的改造自然进行反思后,引发了对工程哲学的新转型,就是从对人与工程的关系中转移到人、工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工程师强调技术理性,通过技术评估形成的对社会责任承诺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在一个强调低成本高产出的新的国际经济模式的背景之下,责任处于被悬置的危险之中,技术的社会责任显得尤其重要。新的工程伦理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要坚持生态伦理原则,不从事和开发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塑绿色发展的新工程伦理

在传统的工程理念和工程伦理中,更多地将工程活动理解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一味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关注着工程的工具价值从而使工程活动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力量。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绿色工程成为主流。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陈旧的工程观必然被新的工程理念所取代,要求我们要重塑工程伦理,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社会和谐的准则,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绿色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问题。党中央和政府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二五”规划更是中国绿色现代化的重要起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主要的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中国。绿色发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绿色发展理论将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

在实践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需要积极地参与绿色工业革命,面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三重挑战的压力,绿色发展的理论和创新亟待突破和引导。因此,我们从制度设计和政府管理角度,构建推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从工程价值和工程实践中,要推行绿色理念,对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构建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价值观、思维模式、政策环境和教育宣传四个方面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和道路选择。

(1)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没有人类的工程实践引发的生存环境危机和人类精神的危机工程伦理也就无从谈起。”工程实践充分体现着工程主体自身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人的最切近的生存方式,并已经全面侵入人类历史,成为海德格尔所谓的“现代人的历史命运”。这根本改变了原有的世界图景,使整个世界变成一架缺少“生命的冲动”的巨大机器,而人的存在成为完美机器中的零部件。工程的物质化存在将世界凝固,造成历史的断裂,使人的连续性中断,人正在失去生存的根基。工程物具有“非生存”的缺陷。绿色工程伦理正是试图给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的方案,是基于人的生存的谋划。绿色工程伦理价值观的新要求就是在质量上,除了考虑工程产品本身的品质达标外,还要求保证环境的质量,不仅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要尽量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成本和工期,完成工程不能再是唯一的标准,要考虑到维持和优化生态环境的费用与时间。在安全上,除了考虑到人的因素有着重要作用的施工安全、建筑本身结构安全外同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安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隐患。

(2)创新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绿色伦理是冲破原有的把人和物对立的思维方式,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来重新考量人、工程和自然地关系。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绿色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要求其在系统的原理下处理这些矛盾的辩证关系。所以绿色伦理的逻辑结构要遵循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从全局上对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形成建筑工程与其周围因素之间的联系,优化配置与其相关的能量流、物质流,并且能够使能量和物质循环起来,使之协调、有序,最终建立起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来工程的思维方式,在工业社会的工程建设中,工程的思想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控制和左右,从而生成“单向人”,这种人在看重生产效益和理性主义以及科技至上的社会氛围里,容易形成“单向思维”。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工程要求我们要置于整个自然系统中,通过系统的观念来考量工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得工程能够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3)形成生态化的政策环境

德国伦理学家尤纳斯指出:“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与整个社会的行为整体相比,可以说是零,谁也无法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本质性的作用。当代世界出现的大量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个体性的伦理所无法把握的,我将被我们、整体以及作为整体的高级行为主体所取代,决策与行为将成为集体政治的事情。”整个社会政策环境将影响工程伦理演化的走向。推行绿色建筑需要多部门参与和协同配合,突破制约绿色工程伦理发展的制度障碍。在传统必须创造有利于绿色工程管理实施的政策环境,如采取对绿色建筑的“生态补偿”扶持措施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来均衡开发商、使用者和国家三者之间的投资效益,起到激励作用,为绿色工程伦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基础。

(4)大众化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活动直接关系到大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福祉,工程伦理必须得到公众的理解,也必须有公众的参与建设。因此,在绿色工程伦理重塑中,要推行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应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升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使绿色工程伦理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样公众才能更好地理解工程、参与工程,从根本上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尽量消灭在萌芽之中。绿色工程伦理的塑造还需要要绿色工程教育的支撑,绿色工程教育强调工程的开展应当关照“人——环境”共同生存,贯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用生产方式的清洁化、生产过程无公害化、生产产品无污染效应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课程内容主题,构建现代化绿色工程伦理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

四、结语

绿色工程伦理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工程发展创新而形成的,尽管处在起步阶段尚不够完善,但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先导性,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绿色工程价值理念在实践中将不断实现,绿色工程伦理更能成为工程与自然和社会的之间和谐关系的精神内核。

[注释]

①参见叶水泉:《低碳建筑技术思考与实践》,载《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4)。

②参见王寿辰、王桂波:《低碳经济从建筑业开始》,载《中华建筑报》。

③邱耕田,张荣洁:《简论低代价发展》,载《哲学研究》,2005,(8):116。

④冯昊青,李建华:《核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7)。

⑤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⑥G.Oldenquist Andrew and E.Slowter Edward,"Proposed: A Single Code of Ethics for All Engineers",Professional Engineer,1979May (49), pp.8-11。

⑦C.Mitcham,ThinkingThrough Technology: the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Philosophy, Chicago, IL:The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94, p.69。

⑧余某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⑨余某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⑩宁先圣、胡岩:《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猜你喜欢
绿色工程伦理绿色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绿色低碳
绿色工程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加强建筑施工节能环保技术运用创建绿色工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
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