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东盎格利亚地区毛纺织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2011-04-03 04:43崔洪健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弗兰德行会纺织业

崔洪健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东盎格利亚是英格兰最东端的地理区域,由诺福克、萨福克两郡和剑桥郡、埃塞克斯郡的各一部分组成。[1]483该地区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是英格兰重要的农业区。据11世纪的“末日审判书”记载,当时的英格兰几乎都以畜牧业为主,只有东盎格利亚地区的种植业在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尽管中世纪时期的东盎格利亚地区以农业闻名于世,但是到了中世纪的晚期,当地的毛纺织业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著名的毛纺织业的中心,成为英格兰三大毛纺织业中心之一。本文拟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发展状况和作用做初步探讨。

一、早期的东盎格利亚毛纺织业

英格兰的纺织业历史悠久,东盎格利亚地区也不例外。在12世纪初,萨福克郡就可能出现了毛纺织业的生产现象。[2]230到了13世纪,伯里圣埃德蒙兹和科尔切斯特都成为著名的纺织业中心,[3]33在那些地方有大批的从事纺织品买卖的商人。他们大多来自伦敦,在这里买到毛纺织品后再输往国外,进行海外贸易。在萨福克郡1282年的一份补助金清单中,记录着当时的4个染工以及几个织工从事毛纺织业的史实;同时期伊普斯维奇港口的关税记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科尔切斯特、萨德伯里等地毛纺织品运往伊普斯维奇,以便出口。[4]255在14世纪之前的诺福克郡,著名的“沃斯特德”呢绒生产也已经在诺福克郡东北部村庄和城镇包括诺里季发展起来了。[5]247这些史实说明,早在14世纪弗兰德尔移民到来之前,毛纺织业在东盎格利亚地区就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为之后的毛纺织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弗兰德尔移民的到来与城市毛纺织业的发展

14世纪的弗兰德尔地区因为拥有发达的毛纺织业,成为当时西欧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14世纪上半叶,这里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城市手工业行会的工匠和商人贵族统治集团斗争,弗兰德尔人民为了争取自由要与宗主国法国作战,英法两国也为了控制这块地区而发生冲突,这使得当地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数以千计的技艺娴熟的弗兰德尔纺织工匠,纷纷迁居英格兰。

相对于弗兰德尔战乱丛生的社会局面,英格兰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社会安定、生产原料充足。此外,英格兰的统治者为了充分发挥移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在爱德华三世时期,国王就曾向弗兰德尔的移民颁发保护状;还规定外来移民不受当地城市行会的束缚,可以自由择业。[6]169-170英格兰大力吸收和保护移民的政策,极大地吸引了弗兰德尔纺织工匠前往英格兰,定居在约克、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其中在东盎格利亚地区,主要定居在诺里季、伊普斯维奇、科尔切斯特等城市。最早到达东盎格利亚的弗兰德尔移民是在1336年,此后的两个世纪里,有大量的弗兰德尔移民迁来。[7]66大批拥有先进技艺的弗兰德尔呢绒织工、染工、漂洗工的到来,促进了东盎格利亚毛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弗兰德尔移民主要定居在东盎格利亚的城市,因此当地的毛纺织业最早在这些城市中兴起和发展起来。

诺福克郡的诺里季城就是当时著名的毛纺织业中心,该城主要生产“沃斯特德”(Worsted)绒线呢。“沃斯特德”呢绒的名字来自于当地一个名叫“沃斯特德”的村庄,该村庄是这种呢绒的发源地。这种呢绒由长羊毛加工而成,然后用梳子梳理修整,并不需要漂洗。在英格兰和国外,这种布主要用来做宗教仪式所需的夏装和床单等床上用品。[8]568爱德华三世时期,随着弗兰德尔移民在诺里季的定居以及国王向从事“沃斯特德”呢绒生产的外来者颁发特许状[9]54,促进了“沃斯特德”绒线呢织造业的发展。诺里季逐渐成为毛纺织业中心以及呢绒销售中心。

萨福克郡的伊普斯维奇、伯里圣埃德蒙兹和埃塞克斯郡的科尔切斯特等城市也是当时著名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这些城市主要生产“克西”(Kersey)呢和宽幅呢绒。“克西”是当地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因为毛纺织业的发达而成为呢绒的名称,它是一种窄幅粗质呢绒,价格低廉。后来这种呢绒遍布“西至德文郡,北至约克郡和坎伯兰郡”的英格兰各地[10]81。这些城市生产的毛纺织品,大多通过伊普斯维奇港口运往海外。

三、乡村毛纺织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在城市毛纺织业发展的同时,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广大乡村的毛纺织业也开始兴起,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都对乡村毛纺织业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东盎格利亚的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当地有斯陶尔河、乌斯河、比尔河、耶尔河、文瑟姆河、韦弗尼河等河流,尤其是在萨福克郡和埃塞克斯郡的边界有一个发达的河流网,湍急的河水注入到了斯陶尔河、奥韦尔河和德本河等河流,为水力漂洗磨的采用提供了条件。水力漂洗磨的使用,使水力代替了脚力,大大提高呢绒漂洗的速度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毛纺织品的价格降低。

其次,东盎格利亚乡村的劳动力十分充足,劳动力价格低。东盎格利亚自古就是英格兰的传统农业区,人口众多;在东盎格利亚,份地的面积较小,通常为7或10英亩,且实行“分割继承制”,这迫使只有小块土地的诸子需要从事工副业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由于保有地一再被分割,驱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工资劳动者。”[11]161英国历史学家在研究了1380—1381年的赋税清册之后指出,当时的东盎格利亚乡村中有50%~70%的男性村民具有雇工的身份。[12]37在15世纪的萨福克郡,大量农民在农闲时间从事毛纺织业的生产[13]260。此外,在东盎格利亚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庄园的规模较小,生产关系较为松弛,且自由人较多,劳动者通常拥有较大的人身自由[14]124-127,社会的流动性较大,这为他们从事乡村毛纺织业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劳动力的价格低廉使得毛纺织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是毛纺织业从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乡村没有行会的束缚,便于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城市毛纺织业的生产者为了摆脱行会控制,有不少人转移到农村。行会对于早期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手工业行会毕竟是小生产者的组织,“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15]266。因此,行会的成员为了摆脱这种控制,不断与之作斗争。在14世纪早期,诺里季的织工就出现了反对行会的斗争。[16]7315世纪后期,诺里季的纺织业行会仍然规定学徒年限为7年,禁止织工一次雇佣2个以上的学徒,并规定毛纺织业的师傅所带的3个学徒中才能上升一个熟练工人。[2]111而相对于城市行会的控制,农村却较为自由。后来这些织工由于不愿再受城市行会的限制而逃离城市,并给乡村毛纺织业带去了技术。

此外,东盎格利亚当地的混合农业经济发达,这一方面为乡村毛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毛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羊毛。

当时的东盎格利亚形成了两个纺织业中心,一个是诺里季以及其东北部的沃斯特德等村庄;另外一个是在萨福克郡和埃塞克斯郡边界的斯陶尔河河谷。

在诺里季,城内城外到处是生产毛纺织品的场景,其呢绒出口额在英格兰占很大比重。14世纪中期,当地“沃斯特德”呢绒出口量占英格兰总出口量的15%~20%。[17]199当时,诺里季的毛纺织品主要通过水路运到大雅茅斯,然后再出口到国外。后来随着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形成,诺里季出口的毛纺织品开始通过陆路运到伦敦,再输往国外。“沃斯特德”呢绒生产给诺里季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其在英格兰城市中的排名从第八位上升到了第二位。[18]15415世纪,“沃斯特德”呢绒整个产业处于衰退状态,其出口仅占英格兰出口的一小部分。[8]568

在萨福克郡的哈德利,14世纪初就出现了毛纺织业。在1312年该庄园征税的记录中,只有2个漂洗工,到了1381年,该庄园有7个漂洗工、6个织工、5个裁剪工、3个染工。1390年,当地一位布商为了发展毛纺织业,曾向伦敦的一位大商人借款40英镑,不久后,哈德利发展成了繁忙的制造业城镇。[4]25515世纪,呢绒工业沿着斯陶尔河发展起来,其产量可与英格兰西部的著名毛纺业产地科茨沃尔德丘陵区相比。在斯陶尔河岸的埃塞克斯和萨福克几乎所有的村庄,如戴德姆汉、东贝格霍尔特、斯特拉特福德、内兰、萨德伯里、朗梅尔福德、格勒姆福德、卡文迪什、黑弗里尔等,都因毛纺织业的发展而繁荣富裕起来。斯陶尔河支流布瑞特河(Brett)上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如哈德利、克赛、拉文翰、博克斯福德等也毫不逊色。其中一些村庄的财富和人口可与城镇相比。[4]255从当时建筑且保留至今的宏伟教堂,可知它们的富裕程度。16世纪早期,拉文翰向国王的纳税总额排在所有城市的第13位,超过了约克等城市。[19]30

这一地区毛纺织品的产量,从1354—1358年年均678匹,到1394—1398年的年均5397匹,再到15世纪70年代的年均7815匹。[20]234可见当地的毛纺织业已经非常发达。当时出现了很多富裕的大家族,如拉文翰的斯普林家族(Springs),其家产可与纽伯利(Newbury)著名的杰克(Jack)家族相比。斯普林家族的成员曾经为了修建教堂和拉文翰的塔楼,捐赠过大量的财物。如1523年去世的该家族的一位成员,就曾捐赠200英镑,用来修建拉文翰的塔楼。

15世纪末,东盎格利亚毛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顶点。当时,英格兰的毛纺织业逐渐集中在西部、东盎格利亚和约克郡这三个地区,形成了三大毛纺织业中心。1470年,整个东盎格利亚毛纺织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西部的萨莫塞特郡、格洛斯特郡、威尔特郡生产的毛纺织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约克郡占到1/8。[2]220在所有郡中,萨福克郡的生产量居于首位,约为5188匹,萨莫塞特郡位于第二位,约克郡位于第三位。[13]249-250

四、影响

中世纪晚期东盎格利亚毛纺织业的繁荣发展,一方面使得很多城市从中获益.这些城市或从事毛纺织业的生产,或从事毛纺织品的对外贸易,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财富急速增加[21]487;另一方面,很多乡村地区也因生产毛纺织品而逐渐富裕起来。可以说,在中世纪晚期的东盎格利亚,是毛纺织业的发展给其带来了财富,也使得其在英格兰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有人认为,“在整个中世纪,东盎格利亚在与英格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仅次于伦敦,尤其是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往来和其他交流方面”[22]54。除此之外,东盎格利亚地区也通过毛纺织业的发展开始与国内外市场建立初步联系,打破了中世纪这一地区相对隔绝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是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格兰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从区域经济发展到整体经济发展的过渡。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 E.Lipson.The History of the Woollen and Worsted Industry[M].London:A.andC.Black,1921.

[3] E. M. Carus-Wilson.The English Cloth Industry in the Late Twelfth and Early Thirteenth Centuries[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14, No. 1,1944.

[4] William Page.The Victori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Suffolk, Vol.2[M].London:Archibald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1907.

[5] Jane Whittle.The Development Agrarian Capit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 吴于廑.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 W.A.Dutt, Norfolk[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09.

[8] 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 W. J. Ashley.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nglish Woollen Industry[J].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2, No. 4,1887.

[10] 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 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从最早时期到1750年[M].范定九,王祖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2] R.H.Hilton.The English Peasant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

[13] 蒋孟引.英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4] D. C. Dougla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Medieval East Anglia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7.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 Edward Miller.The Fortunes of the English Textile Industry during the Thirteenth Century[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18, No. 1, 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Presented to Professor M. M. Postan ,1965.

[17] J.L.Bolton.The Medieval English Economy 1150-1500[M].London:J.M.Dent,1980.

[18] Susan Reynolds.An Intru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English Medieval Town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7.

[19] G.D.Ramsay.The English Woollen Industry 1500-1700[M].London:Macmillan,1982.

[20] J.B.Mitchell.Historical Geography[M].London:English Universities Press,1965.

[21] M.M. 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2] W.S.Shears.This England[M].London:Hutchinson&Co.,1948.

猜你喜欢
弗兰德行会纺织业
武大郎要在开封城卖炊饼有多难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摩尔·弗兰德斯》与18世纪英国的文本生产
纺织业觅路
黑暗是如何降临的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永不失手
宋代行会初探
行会 异军突起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