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杨维桢研究现状与前瞻

2011-04-04 13:24
关键词:杨维桢杨维诗文

王 彪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艺文丛谈】

新世纪以来杨维桢研究现状与前瞻

王 彪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杨维桢研究在新世纪10年有了更进一步发展。与20世纪相比,杨维桢的交游研究、文学思想研究、诗文研究、书画及其相关研究数量大增。其中,对杨维桢思想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就最高,诗文研究成果最多,但总体而言,重复研究居多,创新之点偏少,尤其铁崖古乐府研究出现困境,对杨维桢创作不足之处的研究偏少。

元代文学;杨维桢;诗歌;综述

杨维桢①杨维桢的“桢”字,文献记载及今人研究或有作“祯”者,本文尊重原有研究,不作统一。是元代最有特色、最具影响力的诗文大家,关于他的研究在元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因此对新世纪10年杨维桢的研究概貌进行简单的梳理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余恕诚先生在《中国诗学研究》中对20世纪的杨维祯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文章主要分百年杨维桢研究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杨维桢诗研究两部分,从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杨维桢的评价入手,分别就百年来在杨维桢研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作者及其文章进行了介绍,认为八九十年代是杨维桢研究的丰收期。[1]

李修生、查洪德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一书也对20世纪杨维桢诗文及散曲研究的优劣进行了论述。文中列举了钱基博、刘大杰、邓绍基、章培恒、刘明今等先生对杨维桢其人及其著作优劣得失的评价。该书得出了杨维桢研究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沿袭明代、40 -80年代否定多于肯定、80年代以后则评价极高的结论。[2]

进入新世纪后,杨维桢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10年间发表论文60余篇,有10余篇硕士论文以杨维桢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硕博论文有4篇,同时有3本关于杨维桢研究的专著出版,如表1所示。新世纪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与20世纪比较,如表2所示。

表1 新世纪10年杨维桢研究论文统计

表2 20世纪与新世纪10年杨维桢研究论文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新世纪10年,杨维桢研究成果累累,平均每年都有6篇左右的论文公开发表,但是发表在国家重要期刊上质量较高的论文只有1/5左右。20世纪虽然发表论文总数不多,质量较高的论文所占比率却远在新世纪之上。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新世纪10年杨维桢研究概况进行梳理。

一、杨维桢交游研究

杨维桢喜交游、善交游,在元季明初文坛上,与其交游者甚多,故交游研究是杨维桢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乔光辉《杨维帧与瞿佑家族交游考辨》和《杨维桢与瞿士衡交游考(二)》两文就杨维祯晚年与瞿佑家族交游的时间、原因及交往的方式、途径进行了考察,认为瞿家是在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结交了杨维祯,以致杨维祯在赴淞(公元1359年10月)之后还多次往来于瞿家,诗酒唱和。他们同为“云间诗社”社员。这一诗社的成员经常诗酒唱和,即是他们交游成为可能的原因,而瞿家之“传桂堂”则是以杨维祯为首的诗社成员唱和的重要活动场所。瞿、杨交游对瞿祐创作《剪灯新话》也有很大影响。[3-4]傅强《高启与杨维桢无交往原因探析》一文指出,高启一生喜欢交友,却与当时颇负盛名的杨维桢没有交往,究其原因为诗学主张不同和生活态度不同两个方面。[5]魏青《志趣不同的知己:杨维桢和宋濂》一文对杨、宋二人在文学主张、生活态度和政治处境上有所差异而成为知己好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6]

这些研究无疑是本着知人论世原则对杨维桢好交游的特点先进行考察,进而推及对其思想及作品的深入探讨。

二、杨维桢文学思想研究

杨维桢诗文创作及其诗论的研究,在新世纪头10年以黄仁生《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7]的出版为契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正如徐永明《一部胜义叠见的学术著作——〈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简评》所评述的:一是作者通过对杨维祯及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描述,生动展现了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后半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的以张扬个性、表现情性、肯定个人欲望为特征的生命群态和文学潮流;二是作者关于杨维祯戏曲、小说、诗、赋等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研究成果,为分体文学史的编写注入了新的内容;三是作者的一些考证和发现不仅为深入研究杨维祯的生平和创作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今后编纂文学总集提供了新的文献材料。[8]冯小禄《论理学对文学的超然批判——以元明之交的批判杨维祯为个案》一文以杨维祯为个案,就理学对文学的超然批判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这种批判常和元明更迭的政治局势、传统诗学所共同要求的雅正、平易观念糅合,而这又与明代理学重回意识形态主流和士人重回社会精神生活中心这一现象密切相关。[9]

敏泽在其《中国文学思想史(下)》一书中认为,在元代思想史上,杨维桢注意到了“体因代变”的文学规律,把诗体的变化与不同的时代结合起来,以声律的兴起为“大变”,将诗体分为古、律二体,并论述了古诗变化的一个完整过程,表明元人对文体和“代有正变”之深入认识;根据杨维桢持“上古之《诗》为正,而后世之作皆非的观点”,推出其提倡复古主张之原因。[10]

此外,哈嘉莹《杨维桢的诗歌思想》、[11]汤麟《杨维祯〈东维子集〉审美思想考略》、[12]刘倩《从思想变化考察杨维桢生平分期》[13]等论文也对杨维桢文学思想进行了论述,堪称新世纪杨维桢研究的亮点。

三、杨维桢诗文研究

诗人的文学思想必然要反映在创作上,所以,有关杨维桢诗文创作的研究在新世纪也如火如荼。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以诗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占较大比例,以杨维祯诗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硕士论文也有数篇。

1.文献考述

王连起《〈元张雨、杨维桢、文信诗文〉卷及相关问题考略》对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馆《三十年入藏文物选粹》刊出的《元张雨、杨维桢、文信诗文》卷中的三位作者进行了评述,其中分析了杨维桢的思想、性格及其诗文书法之间的关系。王连起认为,杨维桢诗文书法奇古夸张、拗劲倔强的特殊风格,既取决于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志趣,又有晚元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艺术氛围影响的因素。[14]王树林《杨维桢的散文评价、文集版本及辑佚问题》一文就杨维桢文章评价、文集的版本源流及其辑佚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15]《杨维祯所作三种〈竹枝歌〉笺释》一文对杨维祯所作的《西湖竹枝歌》、《吴下竹枝歌》和《海乡竹枝歌》中出现的物名、地名、典故和难解的词语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笺注。[16]这对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杨维桢的竹枝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邹志方点校的《杨维祯诗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0年1月再版,这给杨维桢诗歌研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2.作品研究

王素美《论杨维桢的诗》一文,用实证的方法多元切入,开掘了杨维桢研究的新角度。该文认为,杨维桢的诗歌首先是题材多样,能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其次是多种风格交融,因多宗源而杂成亦此亦彼的“铁崖体”。该文还指出,杨维桢诗歌兼融文人诗与民歌的特点,自成一家,名曰“香奁体”,表现出大家风度和自由娴熟的创作方法。[17]张琼《也说杨维桢的咏史诗》一文,结合咏史诗的发展历程,认为杨维桢咏史创作的独特之处是融咏史于乐府体的新创、纵目历史与独特的女性关怀和兼取班固与晚唐的新风格三个方面。该文还对杨维桢在咏史诗创作史上的地位做了总结,认为正如黄仁生所说的那样,杨维桢的咏史诗,不仅在元代,即使在中国咏史诗史上,也是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18]

赵望秦、张焕玲《古代咏史诗通论》一书中也有章节对杨维桢咏史诗创作情况及其在咏史诗史上的地位给予了肯定,[19]这对杨维桢咏史诗的进一步研究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镰在《元诗史》中将杨维桢与顾瑛并列为元末诗坛盟主,对杨的盟主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杨维桢的“铁门”进行了分析考述,[20]可谓高屋建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此外,还有5篇硕士论文对杨维桢的道学诗、乐府诗、妇女诗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道教精神与元诗》以杨维桢为例,对元代大量隐居学道的诗人进行了分析,认为元代诗人的隐居与学道是与元代缺乏儒家人文关怀的特定背景息息相关的,是作为儒生的诗人们基于儒家文化理想、又受元代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道教思想影响的道教社会实践。[21]刘倩《杨维桢及其诗歌研究》一文对杨维桢的人生轨迹、思想、诗学观、诗歌内容及创作特点作了比较全面的探析。[22]冯瑞珍《论杨维桢的乐府诗》一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杨维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重新审视和评价。[23]席晓丽《试论杨维桢的乐府诗》以文人乐府诗体立论,探讨了杨维桢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及地位、影响,并对当时文学发展的地域性、集团性特征进行了考察,形成了对元末明初诗歌更加深入的认识。[24]侯桂运《论杨维桢的妇女诗》一文对杨维桢诗集中300多首妇女诗进行分析,从妇女诗创作的社会背景出发,详细考察了诗歌题材及体裁,进而对杨维桢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25]

这些论文对杨维桢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使我们对杨维桢思想中的道学传统、妇女观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有两篇对元末明初传记文和赋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值得注意。孔悦《元末明初传记文研究》以元末明初三位代表性作家——杨维桢、宋濂、方孝孺为个案,以他们的传、墓志铭等为研究对象,总结他们传记文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元末明初传记文的总体特征为宣扬道德伦理的主题、表现隐士真性情、精练和铺排的行文方式、灵活多变的笔法四个方面。[26]王坤《元代中后期古赋研究——以杨维祯为例》一文系统分析了铁崖赋作的题材特点、思想意义,总结铁崖赋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指出了铁崖赋作对其古乐府创作及后世的影响。该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铁崖古赋的研究进而审视了整个元代中后期古赋创作的面貌和特点。[27]

另外如李晓刚的《试论杨维祯诗论与诗歌创作》,王辉斌的《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杨维桢与铁崖古乐府——兼与李白古乐府比论》,唐朝晖、周小红的《儒商互济大俗小雅——论杨维桢诗文中的商业世界》等文,也从不同的侧面对杨维桢的诗文作品进行了探讨。[28-31]

3.其他研究

以下两篇硕士论文就杨维桢在诗歌中的用韵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王杰立《元代杨维祯等浙江诗人古体诗用韵考》一文,选择元代浙江诗人杨维祯、王冕、吴师道、赵孟頫四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系联、归纳和数理统计方法考求他们的古体诗诗韵系统,为勾勒元代语音发展史提供了材料。[32]王兆鹏《元代绍兴路诗人用韵研究》一文则选择元代绍兴路诗人杨维桢、张宪、王冕、唐珙等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同样运用上文之法考求他们的诗韵系统,为勾勒元代语音发展史提供了材料。[33]

此外,王岩的硕士论文《李贺诗歌宋元接受史研究》[34]和张红的博士论文《元代唐诗学研究》[35]中,也有部分内容就杨维桢对李贺及唐代诗学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论述。

四、杨维桢书画及其相关研究

杨维桢不仅是元末明初的文坛领袖,而且是著名书画家,因此对其书法绘画的研究也是杨维桢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10年有关杨维桢书画研究的论文有11篇。

郑奇、钱志中《翰墨甩块垒,狂气满云间——杨维桢及其书法艺术》一文认为,杨维桢的书法风格狂放怪诞、高古奇崛、乱中取意、神气逼人,是元后期追求个性彰显、强调自由精神的隐逸文人书法的典型。[36]曹清《元代晚期主要画派及代表人物“杨维祯引领的松江派”》一文,对杨维祯在画坛上提出“模拟愈逼,去古愈远”,即无论模拟自然(唐宋传统)还是模拟古人(前元传统),如果一味规模刻板就要偏离古道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该文还对杨维祯晚年的创作及其弟子在绘画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论述。[37]雷雨《诗书天成杨铁崖——试论杨维桢的诗文与书法》提出,杨维桢独特的性格特征以及艰辛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文风格与书法创作,二者相辅相成,交相呼应,促其成为晚元隐士文人的典型。[38]

范功的硕士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认为,以杨维桢、倪瓒为代表的元末大多数隐士书家在其创作过程中,都受到隐逸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艺术思想、书法表现上折射出元末隐逸文化的烙印,同时影响了明清书法的发展。[39]亓凯的硕士论文《杨维桢书法风格研究》则认为,在元末明初书坛上,杨维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无论他的文艺思想还是书法实践,都对元末明初的文坛、书坛起到了启示及推动作用,其影响甚至波及清代的文艺发展,充分肯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40]

此外,陈海良《乱世奇才——杨维桢的生平与艺术》一书认为,杨维桢书法风格表现出刚直、倔强、奔放、狂怪不经而又高古的杨氏书风,对杨维桢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给予了肯定。[41]

此外,孙小力《杨维桢明代印象考论》一文认为,杨维桢“明代印象”存在的多样化和矛盾性特点,一方面由其本人文学作品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面性所致,另一方面是后世评论家出于各种文学或文化的目的对其作品所作的选择性评判。该文还指出,宣扬“文化自豪”的江浙文人对于杨维桢的青睐,使得某些渲染铁崖“风骨”的伪作得以流行,进而又让杨维桢的政治地位和文学地位获得大幅度提升。[42]

综上所述,新世纪10年的杨维桢研究中,思想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最高,此以黄仁生先生的专著为最。对杨维桢诗文的研究仍然是新世纪10年的研究重点,成果数量远超其他方面。尤其是一些硕博论文从不同侧面对杨维桢的诗文作品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新世纪10年的杨维桢研究虽在总体数量上有很大突破,质量也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尚待进一步发掘的地方。

第一,重复研究过多,也缺乏不同观点争锋的成果。就杨维桢作品研究而言,多为重复前人之说,或任意拔高或过度抹杀其在元末明初文坛上的地位。如对其乐府诗的研究论文,仅硕士论文就有好几篇,但多囿于前人已有见解,或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总结整理,毫无创新可言。

第二,对铁崖体的研究欠缺。杨维桢诗歌,善用古体,尤其是铁崖古乐府桀骜难懂,给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尚无研究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笺注整理,其诗歌的评点、校对、注解目前仍然没有更大的起色。

第三,研究不够全面、客观。杨维桢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而进入新时期大多数以褒扬为主,忽略了其为奇而奇、刻意模仿等缺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1]余恕诚.中国诗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458-464.

[2]李修生,查洪德.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469-471.

[3]乔光辉.杨维帧与瞿佑家族交游考辨[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01-104.

[4]乔光辉.杨维桢与瞿士衡交游考(二)[J].江海学刊,2001(5):166.

[5]傅强.高启与杨维桢无交往原因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2(4):54-57.

[6]魏青.志趣不同的知己:杨维桢和宋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3):33-36.

[7]黄仁生.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8]徐永明.一部胜义叠见的学术著作——《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简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4):224-225.

[9]冯小禄.论理学对文学的超然批判——以元明之交的批判杨维祯为个案[J].中国诗歌研究,2006(0):218-226.

[10]敏泽.中国文学思想史(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33-235.

[11]哈嘉莹.杨维桢的诗歌思想[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1):27-30.

[12]汤麟.杨维祯《东维子集》审美思想考略[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4):17-21.

[13]刘倩.从思想变化考察杨维桢生平分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5):108-110.

[14]王连起.《元张雨、杨维桢、文信诗文卷》及相关问题考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2):91-110.

[15]王树林.杨维桢的散文评价、文集版本及辑佚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154-158.

[16]李娜.杨维祯所作三种《竹枝歌》笺释[J].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2009(1):222-237.

[17]王素美.论杨维桢的诗[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46-48.

[18]张琼.也说杨维桢的咏史诗[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5):60-63.

[19]赵望秦,张焕玲.古代咏史诗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3-218.

[20]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06-530.

[21]杨丽静.从杨维桢看道教精神与元诗[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2]刘倩.杨维桢及其诗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3]冯瑞珍.论杨维桢的乐府诗[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

[24]席晓丽.试论杨维桢的乐府诗[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25]侯桂运.论杨维桢的妇女诗[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26]孔悦.元末明初传记文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27]王坤.元代中后期古赋研究——以杨维祯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8.

[28]李晓刚.试论杨维祯诗论与诗歌创作[J].作家杂志,2009(14):118.

[29]王辉斌.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4):55-61.

[30]王辉斌.杨维桢与铁崖古乐府——兼与李白古乐府比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2):52-58.

[31]唐朝晖,周小红.儒商互济大俗小雅——论杨维桢诗文中的商业世界[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93-96.

[32]王杰立.元代杨维祯等浙江诗人古体诗用韵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33]王兆鹏.元代绍兴路诗人用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王岩.李贺诗歌宋元接受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35]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36]郑奇、钱志中.翰墨甩块垒狂气满云间——杨维桢及其书法艺术[J].东南文化,2003(5):64-68.

[37]曹清.元代晚期主要画派及代表人物“杨维祯引领的松江派”[J].书画艺术,2006(2):28-30.

[38]雷雨.诗书天成杨铁崖——试论杨维桢的诗文与书法[J].作家杂志,2008(9):155-156.

[39]范功.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40]亓凯.杨维桢书法风格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1]陈海良.乱世奇才——杨维桢的生平与艺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42]孙小力.杨维桢明代印象考论[C]//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Research on Yang Wei-zhen:Status Quo and Prospect

WANG Bia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Compared with the last century,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saw a further step in the research on Yang Wei-zhen.The articles concerning his research increas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his communications with friends,his literary thoughts,his poems and prose as well as his paintings,with the research on literary thoughts achieving its greatest achievement and the research on his poems and articles getting its biggest volumes.But in a word,the research is just the duplication of the former,and has little novelty,especially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search of hi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as well as the shortages of his writings.

literature in the Yuan Dynasty;Yang Wei-zhen;poetry

I206.2

A

1672-3910(2011)05-0045-05

2011-04-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W060)

王彪(1981-),男,甘肃定西人,硕士,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杨维桢杨维诗文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周志高
徐利明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逼我做官,我就跳海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