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2011-04-07 14:17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民族

何 奎

民族民间美术于美学的质意上具有辩证的双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一切美术之母,其美学的底蕴和文化的蓄含于形式和内容中朴素的作了多指向的延伸。民族民间美术自远古洪荒年代便可加以追溯,它诞生于中国原始社会,是民族艺术之源,农村劳动者是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民族民间美术创作受不同历史、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色彩。“民间美术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凝聚了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它是由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的要求而创作,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成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属于全人类的文化成果。”[1]民族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窄,民族民间美术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 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应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把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在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存现状中存在着如下特点:1.传承主体的变化。民间艺人缺少传承人,从事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中老年人,其中年迈老年者居多,年轻人并不热衷传统艺术。民族民间美术创作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严峻挑战。2.群众基础断代。传承人的缺失是一方面,普及民间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恶化。此两点,导致了高校美术教育的缺失,毕竟,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普通人群接受高等教育机会逐渐扩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青年普遍对民间艺术表示不理解,甚至难以接受。面对现代图像技术下的影像艺术,他们更愿意接受笼罩着华丽外表的“现代艺术”而拒绝接受民族民间美术产品。如我们在教学中试着将“纸马”(民间版画)艺术介绍给学生,他们的第一反映是“怎么这么‘丑’,迷信的东西”,由此可以侧面地说明民族民间美术的受众群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民族民间美术某种程度上发展的艰难。3.高校美术教育的缺失。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莘莘学子肩负着建设国家、传承文明的重任。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高校学生中进行推广和普及是对民族民间美术最好的保护。遗憾的是,民族民间美术并未作为课程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其次,民族民间美术区别于学院美术,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作的,是在基于民间审美的基础上,依托于民间文化的意识形态,为满足劳动者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审美形式,在广大农村劳动群体中流行和使用的艺术,它是对民间文化的自发的和潜意识的美术物化。民间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间剪纸、版画(纸马)、泥塑、年画、刺绣、皮影、服饰、器皿等艺术形式。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需保护和开发的艺术宝藏,蕴涵十分丰富的、含金量十足的艺术资源。民族民间美术作为其它一切美术形式的母体,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都给予众多艺术家绘画创作的营养和灵感。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民族民间美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化生活,传承民间习俗、道德伦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民族民间美术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是普通劳动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民间美术创作主要以普通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为表现内容,民风民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是其表现的主要题材。民族民间美术的形象总体上呈现积极、向善、乐观、喜庆、健康豁达的精神面貌,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民间美术在民间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道德教化、伦理习俗以及审美教育的课程意义。著名学者王朝闻先生说:“民族民间美术当作一种供研究的资料,它对民俗学、艺术史或美学史等学科,都拥有轻视不得的重要价值。”民族民间美术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图像化,它集中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无论是其形态、样式、种类还是涉及的范畴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美术。“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其他一切美术形式的母体和渊源。民族民间美术更是具有很高的文化学术价值,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宗教、民俗、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结晶。民族民间美术还往往含有丰富的道德寓意,直接表达各种美好理想,弘扬优秀的人生理念,这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可贵的人文教育价值。”[2]另外,高校的美术教育对于弘扬民族民间美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美术教育肩负传承文明、培养美术人才和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民族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高校美术教育担负传承和教育的责任。近几年随着“民间文化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世界潮流的情况下,重视民间艺术的人多了起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可见,在传承文明历史,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新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学科,正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母体性作用决定了其艺术审美价值、文化学术价值以及人文教育价值,在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具有的巨大的课程价值。在高校开设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意识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高校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民族民间美术被看成“低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艺术,准确地说不能称其为“艺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占据了整个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始于师范教育,整个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基本照搬西方模式,当代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始终没能脱离这一模式,民族性、民间性特征没能得到合理地体现。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开发和利用,无疑会给中国美术教育提供一个改革的契机。在当前传统文化遭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现实条件下,将民族民间美术纳入课程体系,推进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教育,将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在高校推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对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4]

二 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意义

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是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活态”保护最有力的形式之一,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民间美术拓展了当前美术课程设置的内容。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沿用西方的美术教育模式,主要开设传统的美术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都没有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课程设置纳入教学大纲中。

陈孟昕、张昕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讨会综述》中谈到:“……倡导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积极地、紧迫地以民族文化整合心态来认知自己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应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我们不能把学术看成单一的文本化、学院化、单向化的封闭研究形式,也不能让学术脱离开活态文化的研究,我们应当使学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作用,让保护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保持文化健康和有朝气地发展。”[5]云南作为民族大省,56个民族中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就占25个。民族的多样性带来民族民间美术创作的多样性。以民间绘画为例:无论是刀味十足的民间木刻版画——甲马艺术,还是装饰味浓厚的腾冲农民画、原始古朴的沧源岩画、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等都为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教学文本。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根据专业的特色引入不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在课程教学中介绍民族民间美术的产生、种类、使用的材料、制作的工艺流程等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民族民间美术所涵盖的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哲学等知识内涵结合所教授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不同种类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充实了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将促进民族民间美术的良性发展。

2.民族民间美术丰富美术课程教育的形式。

把民族民间美术作为课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对传统的单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教学形式是一个重大突破。民族民间美术的类别多种多样。根据造型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民间美术的性质和主次关系上,张道一将民族民间美术分为以下几大类: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器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扎制、儿童玩具。民族民间美术的丰富性要求与之相应的课程教育形式也必然是多姿多彩的。除了学校教育外,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适时地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拜访民间艺人,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民间艺人的创作环境和生存状态。另外,学校也可以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大师邀请到学校中来作现场示范教学,为学生展示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民族民间美术通过多种课程教育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于民族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进而提升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3.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适应美术教育“课改”的要求。

高校美术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美术教育人才以及美术研究人才为主,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牵涉美术学科教育的发展,更关涉普及人类审美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随着国家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民族民间美术进中小学美术课堂已经以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20%,体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说,修订后的大纲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高校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教育的缺失,使得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很难适应或者完成大纲规定的10-20%的民族民间美术课时量。民族民间美术成为为完成任务而简单的看“图”说“画”式介绍教育,无法深层次地讲授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是信息的传授者,教师学识、认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民族民间美术进入高校课堂教育将有助于缓解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压力,满足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面,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4.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必然要参与到相关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和研究能力外,还要具备完整地讲授该门课程并在学生中获得一定影响的能力。民族民间美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它的内涵和外延涉及的知识层面相当广。民族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多角度的学科态势,涵盖美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因此,教授这门课程必然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从学生的角度,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栋梁,肩负建设国家、传承文明的责任。在他们中进行民族民间美术的推广和普及,将有助于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民族民间美术与学院美术教育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民族民间美术的生活味、鲜活感、原发性等特质,是学院美术缺乏的,也是学院美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院美术教育,通过摄取民族民间美术的营养,创造与民族血脉相连的艺术新形式。民族民间美术作为学院美术的营养在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的绘画作品中早已显现。绘画大师马蒂斯就比较热衷东方的民族民间美术,他通过吸收民族民间美术造型概括、简练、整体、夸张的语言特色,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形式感十足的现代绘画作品。同样,民族民间美术创作也可以吸取学院艺术创作的手段,丰富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空间,探寻新的材料和艺术形式。

随着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热的升温,民族民间美术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在高校进行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尚属探索阶段。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率先成立了“民族民间美术系”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正式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是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开端。随后各高校也纷纷效仿,以民间艺术研究所的形式投入到民间艺术的研究中来,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地提升。当然,高校美术教育在引进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时,尚需注意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等诸多矛盾和问题。

高校美术教育是继承、创新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渠道,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优势,注意发掘蕴涵在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传承民族文化,为华夏文明发展做贡献。

[1]王平.中国民族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5:7.

[2]李向伟,杨祥民.从文人画看当下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化的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4:41.

[3]章新胜.高等教育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中的使命和作用[A].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C].西苑出版社,2003:5.

[4]王平.中国民族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5:30.

[5]陈孟昕,张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J].湖北艺术学院学报,2002,4.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美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创意美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