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干预对策

2011-04-07 14:17王小丁
关键词:挫折价值观生命

刘 凤 王小丁

2008年12月29日,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末考试

周的第一天。当天早上,离英语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该校一名刘姓男生提早走出考场,随后从教学楼5楼跳下,身受重伤。

2009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位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理念的学子却给自己命运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2010年3月22日上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坠下,因抢救无效身亡。

面对上面种种自杀事件,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是怎么了?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日益严重,这些自杀事件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大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吗?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群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社会的精英,家庭的宠儿,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本身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他们所具有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所学的知识面对世界时那样的无助,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理想远离社会的本真,面对竞争,他们退却了,面对挑战他们犹豫了,面对压力他们茫然困惑了,无法把握自身生命的走向,生命价值几何,他们给出了自己人生中不佳的答案。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屡屡发生不是正常的,也不是偶然的,其背后肯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根据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1.就业压力是主要动因。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对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本身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许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它在大学生自杀过程中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消极作用,最终导致大学生采取极端方式走上了不归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变得日益严峻,这给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引发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现在很热的“文凭贬值”问题,如果这种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而采取极端方式,情况轻者是焚烧大学文凭,更有甚者怀揣大学文凭跳楼身亡。此外,大众媒体对高校大学生自杀的过分关注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由于认知选择原理的作用,被主体选择性的吸收,而内化为自杀心理并外化为自杀行为,再加上媒体毫无保留的渲染自杀者的全过程具有很大的诱惑性,给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较强的心理暗示而加重去意。

2.人际关系的缺失是导火线。

大学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并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2],同时又是具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是充满憧憬和激情的,可是有些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大学仍然埋头苦读,却忽视了与周围老师、同学的交往,形成了不融洽的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宿舍里渐渐流行起了“窗帘文化”,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可是殊不知就是这样的窗帘在隔离了自己的同时,也让宿舍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慢慢变得淡漠。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内心积聚的郁闷得不到适当、及时的排解,就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另外,当前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大学也深受影响,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多,由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不能正确处理好爱情、友情、学业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旦失恋,则难以接受,引发心理危机。

3.脆弱的心理防线是直接动因。

首先,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他们的心理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另外,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大学生会遇到更多的困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当这些矛盾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容易使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

其次,由于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青年,这一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成长环境,如:独生子女较多、受父母娇宠生活一帆风顺、失败和受挫折经历少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而采取极端方式。

另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有些家庭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或是隔代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完整的爱,成年后则容易形成自卑、失落、悲观、抑郁、孤独的消极人格特征,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又如:有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管教方式不对,导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不知所措,难以处理,相应地,人的心理也变得非常脆弱。

二 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对策

1.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

首先,重视生命教育。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每个人在当代的人生价值和生命价值,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一是加强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明白自己活着的生命意义,知道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并为之而奋斗。二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让学生明白挫折和苦难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个小小挫折和失败即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有问题而又无法宣泄所致,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给大学生青年期的适应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耐挫折能力得到提高[3]。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每个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高校应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创建呵护生命的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发现大学生出现情感或是心理上的问题时,父母和老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因此,家长应掌握一些沟通技巧,讲究一些沟通方式。另外,父母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并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社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大众媒体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呵护生命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3.诠释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给自己一个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样就会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其实去年的上海某大学学生杨元元的自杀,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当时她的处境是很困难,可是她为什么不找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或者管理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不及时得把自己内心的苦楚与别人沟通一下呢?如果说当时的她不那么冲动和极端,或许这个知识青年不会就这样放手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吗?

其次,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有些大学生的心理年龄尚不成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爱情的问题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有恋爱就会有失恋。大学生处在恋爱当中的时候,应学会好好珍惜对方,包容对方。当有一天爱情不在了,也不应该过分悲观,毕竟那是一段无悔的人生。“失恋,首先是一种庆幸,其次才是不幸。”[4]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以生命为视角来审视人对自身、人对人、人对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5]大学生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背离。因此,要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事件的发生,就要在高校中把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6]清华大学樊富珉等从2002年起,在国内高校倡导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7]通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的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杨碧漪.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心理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汪国真.汪国真精品集[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6.

[5]林华坤.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08.

[6]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樊富珉.四川生命教育工作坊讲义,2004.

[8]杨兰兰,王琳,董沛.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9.

[9]曾昭茂.浅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猜你喜欢
挫折价值观生命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生活需要挫折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