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本生成

2011-04-07 14:17
关键词:分工理性马克思

于 浩

试论资本生成

于 浩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资本生成理论的研究,大体是从社会历史和经济学哲学两个角度进行的。从社会历史角度对资本生成进行研究,客观展现了资本生成的历史过程,资本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经济学哲学角度对资本生成进行研究,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经济学和哲学品质。但仅从这两个角度对资本生成进行理解还是不够的,资本生成同时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深深扎根于近代哲学之中,是人类理性实现自身的必然结果。

历史逻辑;经济学哲学;理性

研究任何问题都要从它的源头去追问,才能对这些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资本同样如此。对于资本生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资本本身,认清资本自身历史发展。在学术界很多学者对于资本生成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大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研究的:社会历史角度来理解资本的生成;经济学哲学角度来理解资本的生成。本文力图对资本生成的观点加以概括,并从哲学角度进一步对资本生成进行追问,来追寻资本生成的哲学渊源。

一 学界关于资本生成的学说

很多学者对于资本生成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学者的研究我们认清了资本生成的客观社会历史过程,认识到资本是具有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品质,开阔了对资本研究的视野。

1.资本的社会历史生成说。很多学者从资本生成的社会历史角度对于资本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本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1]对于资本生成“主张从人的劳动、实践的历史发展中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2]中去考察。资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注重从资本生成的社会历史过程加以把握,从而把资本看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客观的展现了资本生成的社会历史过程。在资本生成过程中,社会分工、商品交换为货币产生奠定了社会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资本生成的关键因素。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面临着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必然要从自然获取自身所必需的物质,而自然不能自动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从自然当中获得自身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不能随心所欲的从自然获取需求。尤其是在前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依附于自然界,人类不能单凭个人的能力而获得自身所需,人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来说就是分工)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和需求。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都是分工”[3],学者们对于社会分工进一步研究,把社会分工看做资本产生的重要社会历史逻辑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但在社会的结构运行机制的意义上,确立了物质资料生产对于政治、法律和观念意识形态的优先地位和决定性作用,而且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上,顺理成章地把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物质生产方式更替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2]而这种物质生产方式本身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社会分工,资本就是建立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的“物质生产方式”。其他学者进一步社会分工本身分为自然分工和部门分工,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区别,自然分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只能限制于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按照生理特点进行分工,不能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获得更大的分工,这种分工并未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彻底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为资本形成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前提,并进而为社会分工发展到资本的物质生产方式奠定基础。

社会分工发展使人类逐渐摆脱对于自然的依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自身能力不断发展。但此时的人日益受到分工的限制,人被固定在一定的工作范围之内,人成了分工的附属品,分工意味着人类自身被安排到一定的范围内,人自身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分离。人要满足自身需要则从社会交换来获得。对此学者们对于交换与分工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历史上看,分工和交换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社会结合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分工本身又做了自然意义上和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分工区分,科学界定了交换和分工关系,“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从而使它们转化为社会总生产的多少相互依赖的部门。”[4]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是使社会带来普遍发展的分工,非自然分工。

自然经济条件的交换本身不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的普遍发展,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增长和价值形式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5]商品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把自己的使用价值交换给他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商品在自身交换中必然以一种特殊的商品来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那就是交换价值。商品在进行交换时遵循等价交换,否则交换本身是不能进行的。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商品的交换价值逐渐被一般等价物所替代,货币此时便出现在人类的视野当中。

货币如何转变为资本?马克思做了深刻的论述:“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他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相互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6]马克思找到了资本产生的前提“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6]“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7],劳动者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自身和以至后代不必灭亡的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在生产领域实现了商品自身增值,使货币成为资本的关键。

对于资本生成的社会历史考察,使我们看清了资本生成的客观历史过程,资本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为资本产生奠定了历史逻辑前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在生产力、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中——在这样的历史的条件下——失去了自身生存的生产资料,使劳动者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才能获得自身生存,使得货币本身真正成为了资本。

2.经济学哲学角度解释资本生成说。资本作为经济学和哲学品格,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学者对于资本本身的研究也是在肯定资本的双重品格下进行的,对资本的经济学、哲学角度进行研究也并非单纯的经济学、哲学研究,而是在肯定一方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这种双重品格的确认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资本生成研究中两个角度的融合。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于资本生成研究体现了两种不同观念,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对于资本的研究体现了资本本身的自然属性,把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来进行研究,对于资本的客观本性、资本的研究范围具有重大的意义。单纯的从哲学角度对资本的研究,带有一定价值判断在里面,从人的角度对资本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进行批判,赋予资本更多的人文观念,更多的体现了资本的价值属性。学者们从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角度对资本进行研究有利于更为客观的深刻的认识资本。

马克思的资本生成理论从理论上是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得出的,而这种理论上的批判本身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上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对资本生成逻辑悖论做出了的客观解读。而马克思这种客观解读是其在完成自己哲学变革后开启的,可以说马克思关于资本生成的研究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路径的。

马克思关于资本生成的理论从理论上来说是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曾说:“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发展。”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本身是物,资本是能够带来利润的积累。古典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资本作为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物,这种研究本身仅仅把资本看做是物,当做生产要素来加以理解,而资本是如何产生的?古典经济学家并没有回答这一问题。斯密曾触及到这一问题实质,“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累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斯密意识到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已经触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根基,但斯密并没有对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继续研究,仍局限于把资本当做生产要素来进行研究。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家只是在说明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本身而没有对资本产生进行进一步追问。而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去研究资本生成,科学的揭示了资本究竟如何生成。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8]商品在流通中遵循着等价交换,但资本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揭示了这个隐瞒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钥匙——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能够生产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被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它自身的日价值多……货币所有者赚得了这个差额……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9]。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中去寻找资本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对资本产生进行纯粹思辨的解读,不是站在传统实体性思维方式下对资本生成的解读,而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从现实性上出发科学揭示了资本产生的真正原因。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出发来剖析资本生成,从表面上看是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开启的,其实马克思在解读资本生成时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资本生成加以解读。所以我们在对资本生成进行解读时,不仅要站在哲学的角度而且要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只有站在双重角度才可能对资本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资本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特殊阶段的产物,资本以自己特有的抽象不断的统治人类自身,人类要实现“每个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然要消灭资本,在“劳动和资本的不断作用”中实现资本的消灭。当人自身真正占有自己的劳动,不再被资本统治时,人类才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二 资本生成的哲学解读

资本生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历史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产生的必然性。因此资本生成并非主观生成的,而是客观的社会历史的产物。资本生成虽然是客观的,但资本生成有着深刻的哲学根基——深深扎根于近代哲学之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以物作为自己的感性表象,但从本质上讲“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10]资本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11],它的产生也必然产生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而且正是在这种关系下它才是资本。资本生成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资本随着资产阶级兴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而生成的,资本生成伴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所以对于资本生成的哲学考察必须深入到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中来,从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去寻找资本生成的哲学根基。

近代哲学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理性,是人类理性自身发展必然结果。人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把自身从混沌的世界中区分出来,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为人征服世界奠定了哲学前提。近代哲学主体性理性弘扬同样是资产阶级哲学家对封建哲学的批判得出的。封建社会压制人性,人成为教会上帝的奴役,人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一个外在于他的上帝,人的主体性淹没在神圣的天国之中。作为产生于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神学思想进行了哲学上的批判,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为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主体性突出理性的弘扬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正是在人类开启的近代文明中,资本被赋予人类理性至高权,认为以“劳动和资本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是永恒的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矛盾社会,资本成为人类理性实现的现实力量,资本成为人类理性的化身。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罗马文化为形式来反对中世纪神学对于人性的残酷束缚,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成为复兴古罗马文化形式下的主题。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深化,高举科学和理性,突出人的价值理性,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人逐渐从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宗教,不过是人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12]“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13]人从此不再从属于人之外的其他实体,人从属于他自身。人开始摆脱自身对于外在的东西的依附,人开始成为整个世界的主宰,人的主体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突显出来。在康德看来,人为自然立法,放弃了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传统观念,转而主张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人按照主体的理性认识能力来裁决自然,作为理性的人的主体地位是何其雄壮!人自身把理性看做衡量一切的审判台,把理性视为人类万能的钥匙。

当上帝在人类理性批判中失去了自身的神圣性时,理性成为人类家园的寄托。人类确立了理性地位时就必然要实现理性自身,而理性在实现自身对世界进行统治时就必然通过一系列外化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启蒙精神所倡导的理性,促使了人自身的解放,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社会思想前提,同样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主导思想。启蒙精神所弘扬的理性主体是资产阶级,弘扬的是资产阶级理性,因此这种理性本身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当作为资产阶级主体性的确立,理性的弘扬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不断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外化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运行机制,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核心,更为深刻的体现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产阶级理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把人类理性本身分为工具理性和绝对价值理性。启蒙精神所倡导的是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确立人自身的主体性,充分运用人的理性,实现人的自由、平等的绝对价值。启蒙精神要求人类每个个体发展在实现自身平等、自由过程中的普遍化。而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发展并没有造成这种普遍化,反而使人造成普遍发展的片面化,启蒙精神所体现的绝对价值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变得苍白无力。但是这种片面化的发展是启蒙精神倡导价值的实现必然,绝对价值的实现要借助一些工具手段,也就是说绝对价值实现要通过工具理性运用才能得以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具理性必然成为社会统治的绝对价值。而资本本身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启蒙理性由绝对价值理性实现自身的工具理性中,在工具理性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最完美的表现。

资本成为人类理性的抽象产物,被掩盖下的现实生活被遮蔽起来,“所有其他民族和所有真实的实践都被遗忘了,世界舞台局限于莱比锡的书市和批判、人以及唯一者之间的吵嚷。”[1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世界被掩盖在抽象的理论中,人活在抽象统治的社会里,人变成抽象的人。而马克思把现实还给人的世界。马克思确立了“感性活动原则”来客观展现人的现实世界,“对事物、现实、感性”从“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马克思从这一原则从发,深刻的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劳动的现实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资本本身的消亡,并提出了以“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改变工人的现实状况,来使人重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资本生成进行研究,使我们更为科学地认识资本生成。从社会历史角度对资本生成进行研究,资本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把资本放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理解资本生成,客观的展现了资本生成的历史过程;从经济学哲学角度理解资本生成,资本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品格,学者在肯定双重品格下对资本生成从经济学和哲学角度进行研究,不仅把资本看做生产要素来看待,而且把资本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加以把握。但我们仅仅从这两个角度对资本生成进行了研究,还不够客观认识资本生成,对资本生成必须深入到近代哲学中去寻找其哲学根基。资本不仅是物,本质上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对于资本生成必须放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生成中加以理解,资本伴随着资产阶级兴起而生成的,在对资本生成的哲学解读中,应该深入到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加以把握。资本成为人类理性在实现自己中,外化为现实的客观力量,资本被赋予了资本主义社会绝对理性。我们在进行资本生成问题研究时,不仅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社会历史角度、经济学哲学角度去理解,更要对资本生成进行哲学追问,才能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一理论。

[1]陈宝.资本现代性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21.

[2]何建津.论资本时代的发展问题[J].哲学研究,200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0.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7.

[5]杨继瑞.资本二重性的思考与解析[J].福建论坛,2004(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22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6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01:19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49.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2.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8.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8,46.

ClassNo.:F032.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刘丽萍 蔡雪岚)

OnTheoryofCapitalGeneration

Yu Hao

As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ory of capital generation , there ar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among which ,one is to study the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and the other is to deal with it from the economical philosophy perspectiv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 people studi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apital generation and concluded that capital is the outcome of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As far as the economical philosophy is concerned , people thinkcapital has a dual quality i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But it is not enough for us to understand capital generation only from these two perspectives, capital generation also ha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origin, which is rooted deeply in the modern philosophy ,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for human rational to realize itself.

historical logic; economical philosophy; rationality

于浩,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安徽·芜湖。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邮政编码:241000

1672-6758(2011)01-0047-3

F032.1

A

猜你喜欢
分工理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