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1-04-08 23:15李桂珍曾锦霞陈爱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14期
关键词:患肢高龄置换术

李桂珍 曾锦霞 陈爱群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1],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因常并存有慢性心肺疾患、糖尿病、脑血管后遗症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也较多,甚至危及生命。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68例高龄患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精心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渡过了危险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70~97岁,平均7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冠心病11例,脑梗死5例,糖尿病4例。68例患者均为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手术体位取健侧卧位,采取外侧切口,68例患者均采用标准的全髋置换,术后均留置硬膜外自控镇痛泵。

1.3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全部康复出院,经过6~8周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 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1 髋关节脱位

2.1.1 原因分析 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操作因素和术后因素[2],而手术操作因素系护理人员所无法避免,但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后因素与我们护理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护理知识缺乏、搬运不当、体位控制不严[2]。

2.1.2 护理措施 (1)高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协调性和准确性,加之记忆力和理解力多有下降,故应反复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术后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2)术后正确的搬运:术毕回病房时,因麻醉作用未消失,下肢肌肉处于松驰状态,如果搬运不当或患髋位于屈曲、内收、外旋时,易发生脱位。故术后搬运患者时应采取三人搬运法平稳搬运患者至病床,同时注意将患肢置于中立外展位。(3)术后应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处于中立外展位,翻身时勿卧于患侧,向健侧翻时两腿之间必须垫软枕,防止患侧髋关节内收、内旋而致关节脱位,每次翻身护士必须在旁保护和协助。(4)告知患者放置便盆的方法:床上排便时,嘱患者拉住床头吊手环,健侧下肢屈曲与床面垂直后将臀部抬起,从健侧置入便盆,不可牵拉、抬动患肢。(5)术后第1 d即开始进行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目的是保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注意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宜过大,应小于60°,防止活动过度引起关节脱位。(6)术后向患者讲解术后切口疼痛是正常现象,并解释疼痛程度会逐渐减轻,进行良性心理暗示[3]。术后密切观察患肢疼痛情况,手术部位有无异常突出、双下肢是否等长等脱位的临床表现,若发现脱位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复位。(7)做好健康宣教,交代患者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坐在低于小腿高度的椅凳和沙发上;坐在椅子上时,不要将身体向前倾;不要弯腰拾东西;禁止在床上屈膝盘坐;不要下蹲,排便要用坐厕。本组68例患者无关节脱位发生。

2.2 低血压

2.2.1 原因分析 可能与体位变动、血容量不足或因布比卡因阻滞神经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关,也与患者心脏有疾患和心血管调节功能差有关[4]。

2.2.2 护理措施 (1)术前了解患者的基础血压。(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如发现血压下降较基础血压低10%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同时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术后12 h引流量>300 ml时,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3)严密观察尿量的变化,保持尿量≥60 ml/h。本组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 h、12 h,出现切口渗血明显,引流量分别为300 ml、400 ml,患者出现频繁的打哈欠、出虚汗,通过补液、输血、暂停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后症状缓解,有效地预防了低血压的发生。

2.3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3.1 原因分析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的日渐增多,DVT及其继发的肺动脉栓塞对患者机体的危害越来越得到重视[5]。高龄患者由于日常活动减少、术后卧床、血液黏滞度较高、下肢静脉回流速度较慢,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

2.3.2 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DVT的危害及进行床上活动的必要性和方法,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跖屈、背伸等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2)术后常规遵医嘱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阿司匹林片,加强抗凝作用。(3)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饮水1 500~2 000 ml/d,保持大便通畅,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本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3 d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经彩色多普勒B超证实左下肢发生DVT。经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制动,严禁按摩患肢,以免引起血栓脱落,避免在患肢建立静脉通道,经过1周的治疗和护理,患肢肿胀完全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4 肺部感染

2.4.1 原因分析 高龄患者由于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加上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使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咳出,可诱发严重的肺部感染[7]。

2.4.2 护理措施 (1)术前常规检测肺功能、戒烟。(2)病室定时通风,限制探视,尽量减少交叉感染。(3)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4)病情允许尽早取半坐卧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每2 h给予翻身扣背一次。(5)若痰液过多,患者无力咳出时,可予以电动吸痰。本组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5 d、第7 d出现低热、咳嗽、咳痰,经及时给予抗炎、指导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后症状缓解,感染得到有效地控制。

2.5 切口感染

2.5.1 原因分析 感染的原因主要为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粗暴、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不畅[8]。而术后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

2.5.2 护理措施 (1)术前1 d行皮肤准备,注意防止损伤皮肤。(2)术前晚及术中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各一次,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7.0 mmol/L以下。(3)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引流液逆流。(4)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及切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保持切口敷料干燥。(5)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防止因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引起髋部感染。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发生。

2.6 泌尿系感染

2.6.1 原因分析 老年男性患者因前列腺肥大致残余尿量增多,易发生慢性尿潴留和下尿路感染,女性患者易发生尿道、膀胱感染[9]。

2.6.2 护理措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均留置导尿管,要求导尿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尿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袋高度不可高于膀胱平面,每天更换引流袋,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尿管近端每天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病情允许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稀释尿液,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本组病例无泌尿系感染。

[1] 杜 克,王守志主编.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

[2] 王惠玲,张晓萍,付 艳,等.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85 -686.

[3] 谭富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93 -94.

[4] 谢子宁.高龄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8):46 -47.

[5] 王玉召.髋关节置换术51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3 -64.

[6] 冯明光,吴海山,李晓华,等.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处置[J].武警医学,2006,17(7):520 -521.

[7] 郭 敏,陈荣荣.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06,8(1):100 -101.

[8] 李晓雯.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52 -53.

[9] 童芬芳.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6):930 -931.

猜你喜欢
患肢高龄置换术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