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发展黄金期如何开局

2011-04-10 08:32
中国船检 2011年1期
关键词:内河航运内河水运

本刊记者 徐 华

2010年12月28日,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作了题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开创“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部党组战略部署,要增强加快转变、促进发展的紧迫感,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路运输正在迎来全面提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水运定位

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二五”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

那么,在“五个努力”中,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成为今后交通工作的第一努力方向。报告指出,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优化通道结构,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资源,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提高综合运输优势和组合效率。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对各种交通模式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推进内河航运建设则是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然而,多年来内河水运发展的滞后,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发展水平较低,自身优势和运输通道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仍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明显地制约了各种交通运输模式的有效衔接。快速发展内河航运成为未来实现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之举。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曾强调,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努力实现新跨越。他指出,加快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是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内河航运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内河航运事业科学发展。

在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环境污染压力巨大的今天,水路运输低碳、生态优势凸显。内河水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运能大、能耗少、污染轻、占地少等优势。据测算,在资金投入方面,形成同样的运输能力,航道、铁路、公路的基建投资比例为1:3:7;在土地占用方面,航道建设主要依托天然河道,基本不占用耕地;在能耗方面,水运每马力单位能耗仅为公路的1/10、铁路的1/2;在运输成本方面,水路仅相当于公路的1/7、铁路的1/3。

在其它交通方式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承受着资源和环境等要素的瓶颈制约之时,水运在环境、能源、土地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凸显。

水运发展的着力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运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远洋运输与沿海港口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内河航运发展的投入也在逐年提升,但相对于建设现代水运业的要求,仍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需要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航道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等级结构不合理,存在碍航、堵航现象,枢纽节点的不畅影响了整体的通过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京杭运河为例,京杭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833公里通航。其中山东段已建成三级航道,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江苏苏北段为二级航道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江苏苏南段正在进行“四改三”工程,即将实现三级航道;浙江段除杭州市河外达四级航道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舶。内河航道等级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运河的运输能力。事实上,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期盼航道升级的声音都是相当强烈,但航道升级之路依然艰难。

航道升级,意味着要有巨额的资金作为支撑。航道建设区别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在于它投资回报的周期长,很难马上看到效果,这一来使资金的筹集面临巨大困难,另外,由于航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且无法像公路一样建立起“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筹资发展机制,导致筹资渠道过于狭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据报道,航道建设资金主要有两大去向,一是工程费用,二是政策处理费用。工程费用就是投入航道建设的直接费用,基本占了总费用的四成。而政策处理费用涉及的方面就太复杂了,河上原有桥梁的改造、航道拓宽征用的土地等,这些花费要占用航道建设资金的六成。

专家指出,航道作为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增加中和地方财政投入,重点加快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内河通航条件。

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部门之间、部省之间的合作机制,搭建与地方港航管理部门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完善长江水运发展协调机制,研究建立珠江航运发展部省区协调机制,逐步理顺航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运法规体系,加快《航道法》立法进程。

未来水运

2011年交通工作会指出,“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显著改善。到2010年底,我国营运客货车辆达1143万辆,较2005年增长56%;运输船舶25万余艘,船舶吨位达1亿总吨,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沿海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世界排位前20位的亿吨大港和集装箱大港,中国大陆分别占12个和9个;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水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实施了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并延伸至太仓、中游航道整治等工程,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京杭运河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4181公里,通航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9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3万公里,内河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2009年12月9日至12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湖北沿江等地考察,听取了有关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和长江航道的情况汇报,并在武汉召开了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张德江指出,我国内河航运发展要统筹内河航运与公路、铁路、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发展相协调,统筹内河航运与水利、水电、环保建设相衔接;促进内河航运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努力实现内河航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切实提升内河水运的质量效益,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据媒体报道,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国际航运管理处处长李宏印在“国际航运上海论坛2010”通气会上透露,国家将会出台一个促进内河发展的指导意见,类似于此前国务院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物流业振兴规划,《推进内河航运振兴规划》的出台将为我国内河发展提速提供有力保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初始之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李盛霖部长在报告中指出,要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继续完善主要货类运输系统码头建设,合理把握集装箱码头建设节奏,有序推进新港区开发建设。加强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功能。落实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推进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和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工程、京杭运河苏南段和浙江段三级航道建设工程等。加快内河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推进长江上游重庆、长江中游武汉的航运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全国内河船舶标准化工作方案。实施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积极理顺三峡通航建筑物管理体制。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水运发展将迈出坚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内河航运内河水运
如何提高内河船舶应急部署执行有效性
大力发展使用绿色船舶,促进内河航运节能减排
对开发内河航运的建议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内河航运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图说水运
内河搜救风险评估模型